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二章 回歸自性的家園▪P2

  ..續本文上一頁、四分一部之網在綱,六相、十玄、叁乘之流會海。義則色空同于中道;教則權實融于圓宗;理則體用即寂而性相宛然;智則凡聖混同而因果不壞,顯隨緣而不變;弘經則理趣周圓,指幻而識真:修觀則禅心曠蕩,使九會經文無不契心。由斯可謂契經矣!使一真心地,無不印經;由斯可謂印心矣!是知執叁藏文者,誠爲失道,局一性義者,猶未圓通。想夫斯流,固宜絕分,聲聞聾瞽,諒不虛哉! 」

  由此可知,當你如理如法地深入圓覺時,「契經」、「印心」,于是雖不言修行,卻正是無行的妙行,因無煩惱可斷,所以不必再去斷,因心外無法,故無法可學。學人如能像宗密大師一樣,達到「使一真心地、無不契經」的程度,那麼,心智圓通萬法歸源,也就達到了「修多羅」的真實意境了。

  第叁層:圓覺

  第叁層是「圓覺」,也就是用覺悟成佛的方法,達到圓滿功德的極果。也是真正回歸自性家園,做自己的主人,所必須應用的平正之法,去究竟成就。因此,「圓覺」的「覺」是這部經裏的法,是最根本的頓入之道。正如裴休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中說:「……統衆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爲智,然後爲正智;依而爲因,然後爲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叁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叁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爲一大事出現,蓋爲此也;叁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诠此也。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立義有廣略,乘時有先後,當機有深淺,非上根圓智,其孰能大通之

  故如來于光明藏與十二大士密說而顯演,潛通而廣被,以印定其法爲一切經之宗也。」

  由此我們知道《圓覺經》的緣起之本,全是爲了衆生心中的圓覺之性。但是時至今日,佛教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知識結構,宗派分支,繁複儀規,人事關系,已經有很深重的曆史負擔,如果一個學佛者能從如此沈重的佛教中解放出來,變成簡單而有力量的法門,以圓融的智慧、廣大的心量去面對錯綜複雜的人生社會,才有可能成就佛道。圓覺的覺意正是悟證大道的一條簡單而直接的捷徑,是直通佛境的妙法。

  那麼,怎樣去覺悟、覺照,才能圓一切功德呢

  從本質上講,這個覺就是佛性,是明朗無染的淨覺,而不是妄心分別的感受的覺或直覺之覺,它是超越對待後的全體真覺或妙覺。覺的前提是空,空並非頑空無知,不是消沈死寂,空是放下一切身心世界、自我分別執著,空破五蘊的主宰意識,空掉世俗法則的系縛,空盡法相與空相。正空的時候,如果你不住于空而了了分明地覺照于當下,既空又既是有,雙照空有,又雙離空有,當體不二,圓明無礙,就能體現出圓覺的真智與真境,此時無可分別,唯覺者親切自知。

  真正的空是法爾的,是自然的體現,因爲本性本空,所以也就必然地體現了無爲的直覺--不相對,無可無不可。在沒有自我觀念中,偶有念起,當下即覺。但是一個人通過打坐用功,先要達到攝萬念歸于一念,然後再把這一念打掉,才能融化于空之中,朗覺也就直顯了出來。

  本經中佛所說的「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就是空覺的方法--屬于悟智的直觀,又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是指無方便的方便,無漸次的頓悟。因此,知空而覺,是最簡單、最直捷的無上法門。

  禅宗門下全依圓覺的理性而起參究的方法,看住念起的源頭,不隨逐、不分別、不壓製,直心直觀,久久念頭即空,在空無涯處,黑湛湛地,無明窠臼中,仍舊以覺心觀去,直到夯地一聲,根塵脫落,無明頓破,本來佛性,全體顯現,即是明心見性的境況。

  淨土宗人在念佛時,即念即觀,返照心源,直到能念所念一起脫落時,當下證到念佛叁昧--本性現前,于是淨土是自心之淨土,彌陀是自性之彌陀,唯心自性,極樂莊嚴,原來不離當下。

  但是我們千萬要注意,不要落在空與覺的分別上,本性真空,應空而不空;本性圓覺,應覺而無覺,方能合道。因爲佛在《楞嚴經》中指出:「性覺必明,妄爲明覺。」如果以虛妄的心去認一個明,執一個覺,正是無明的作用。我們學佛法,熏習了無分別的道種,到了關鍵時刻,就能起到離相離執的作用,使心智圓通,不被境礙。

  以真正的覺照的力量,消融一切妄習,必能顯現圓明的德光。在現實中,許多人往往有了一點定力,開顯了少分的智慧,有了一些神通,成就了部分的功德,就自以爲圓明了,于是就自我表現,妄施功用,稱說自己,貶低他人,濫談法義,錯指行人,于是造成了佛教修行層次上的混亂,這是覺悟不圓的偏差。所以我們要用圓覺的德來攝一切行,使行行歸覺,念念皆圓,方能圓融無礙,自在宏通。

  圓覺也正是「陀羅尼」--總持大道,它是無字的無上陀羅尼,圓具、圓足、妙明無方,一切法、一切義都在裏許,所以只要我們證人圓覺,也就圓滿了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無上道妙的真境。

  第四層:大方廣

  第四層是「圓覺」真境上所體現出來的「大方廣」。

  這「大方廣」的叁個字是指向圓覺之性的叁種功德,分別代表體、相、用的叁個方面,好像一塊金剛石的堅性、明相與利用一樣。因此,「大方廣」是符號性的。我們在講述圓覺性時,很難用言語去形容它的真實性與相用,更何況去全面而親切地發揮了。所以只得勉強而談。

  這「大方廣」實際上就是自性圓覺的家園。這個家園的體性極大,因爲沒有事物比它更大,是至大無外的,而宇宙中最大的是虛空,但圓覺性比虛空更大,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無始無終,常恒永在,周遍一切。實際上它就是「空」,是圓覺自性的真空,是宇宙體性的大能,空而不頑,所以靈妙無比;空而不空,所以具足萬有。正如黃檗禅師所說:

  「諸佛與一切衆生,唯是一心(即體大也)更無別法。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迹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

  這與臨濟禅師所說:「一念清淨心光即是法身佛」同是指體之言。佛祖出世,無非令人識得此一心之體,回歸本有家園。

  證體必有妙相,此相不是相對的幻相,不是氣或光所映現的色相,也不是法相之相,它是體上本有的「明」相,明照一切,顯了一切。亦即黃檗所謂:「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爲著相。」臨濟指示爲:「一念無分別光,即是報身佛。」因此,可形容爲本有家園的清淨相貌。

  證圓覺性體,法爾具有廣大無邊的妙用,一切世出世法、善惡因果,利物方便,皆是廣大圓妙之用。因此,佛祖垂示言句,接引機鋒,方便多門,無非指歸圓覺真性的慈悲妙用。而此妙用,臨濟指爲:「一念無差別光,即是應身佛。」也即是自性家園的一切作用,無非爲了主人的安樂與自在。

  體大、相方、用廣,诠釋了圓覺自性的法、報、化叁身與常寂光的真土,是一切功德的總稱。它是「智不可知,識不可識」的。應在淨念自覺中,不斷回歸與體入,才有一念齊彰、全然顯現的時節。

  爲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再引述宗密對「大方廣」所作的精粹闡釋:

  「大等叁字,是體、相、用,各有二義。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爲義。當體者,不同法相宗抉小之大,大外有小可抉,猶是分限,豈爲至大

  今以圓覺體無邊涯,絕諸分量,強名大也!常遍者,常則豎通叁世,遍者橫該十方。豎者,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諸法,故名大也!《涅槃經》雲:「所言大者,名之爲常。」橫者,十方究之無有涯畔。《涅槃》又雲:「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方者,就法得名,軌持爲義。軌生物解,任持自性。持自性者,一切衆生皆有本覺,雖流浪六道,受種種身,而此覺性,不曾失滅。生解者,衆生悟入知見,雖因善友開示,然其智解,從覺性生,如水上之潤生谷等芽,芽從種生,不從水土。故文雲:「圓覺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廣者,從用得名,廣多、廣博爲義。廣多者,此圓覺性,本有過塵沙之妙用,潛興密應,無有休息,無有窮盡。廣博者,此無盡之用,一一同于覺性,無有邊際,無有分限。故文雲:「覺性遍滿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以上雖然列舉佛祖言句、方便之談,但真正領悟體、相、用,還在各人自己用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在華嚴宗的判教形式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起教因由,能夠幫助我們更進一層地領略圓覺家園的全面風光,因此,以下即如是一一講解。

  佛以一大事因緣宣講這部無上妙經的因由有十點:

  第一點 顯示因行有本故

  這是說《圓覺經》顯示了圓照清淨的覺相,是因地中修證所依據的根本。爲什麼

  因爲我們現在是因地、是凡夫的發大心菩薩,通過學習,能夠體會到我們本具的佛性與佛一樣,于是在因心中顯示了果覺的圓照之相,念念做工夫,把無明妄習化空,了斷生死煩惱等一切相對業行,這樣頓入如來境界的修行方法叫做因行,有本有源,沒有妄修。

  第二點 泯絕果相成圓故

  泯是消亡,絕即超越。意即把果相的執著消掉,超越因地與果地的差別之見。因爲本來沒有菩提,也沒有涅槃,二者都是假名,衆生迷得太深,所以佛就方便講有果上的菩提涅槃,給你産生理解與希望,作爲向上精進的動力。但是真正圓解的人,沒有這樣的分別與希望,了悟菩提涅槃就是我們本有的清淨覺性,沒有始終,沒有增減,這是究竟的果,是本性的直接顯現。

  第叁點 決擇悟理應修故

  在經文中普賢菩薩問佛:「覺性本圓,一切如幻,幻空無體,什麼人去修行呢

  如果不修行,又有什麼因緣可以證入覺地呢

  」佛回答說:「因爲起了如幻的智慧,來消除一切諸幻,幻盡智泯,覺心圓明。」但是現在修行的人,有只說空幻的,一定沈溺在無修上;有執著決定實有法門可修習的,必然系縛在有所得裏。的確是因爲悟與修的意旨,表面看來好像相反,實際上是相符合的。這個道理最難明白,所以需要決擇分明其中的理趣。

  第四點 窮盡甚深疑念故

  在經文中,金剛藏菩薩發起疑難問意說:「衆生本來成佛,今現有無明,那麼十方如來成道後,也應該再出現煩惱

  」佛答意說:「這樣去分別,就是無明在起作用,所以解見圓覺也同于流轉,好像雲駛月運等。」因此修圓覺的人,不可僅在分別知解上,應逼盡妄心,在一念不生處,前後際斷,當下便現本來面目。就像眼翳醫治好了,空中的花也就消失了,此時衆生即是佛。但是,像這樣甚深的道理,一般人很少知道,就是知道了也少有相信的;就是相信了,也很難真正徹底的悟解;即使悟解了,也難以達到這般境地。現在這部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只要窮源達本,精進用功,一切因地行上的疑難都會自然消去。

  第五點 除斷輪回根本故  

  佛說這部經是爲了除斷輪回的根本,因此,彌勒菩薩提出如何斷除的問題。佛告以:「發業成種,無明爲根,潤業受生,貪愛爲本。」假如不認識貪愛的相狀,無明貪愛的賊就會盜去本有的功德。假使不達無明本空,就不能永斷輪回。因此,佛指出了「究了」與「斷盡」的根本方法。

  第六點 搜索菩提隱障故

  菩提道上的障礙藏得很隱蔽,因此,需要搜索而化除。那麼有那些是菩提的隱障呢

  就是我、人、衆生、壽者的四相,這裏是智相的四相,所以名稱與《金剛經》等相同,實際上行相相當深密,從粗到細,展轉難除,所以淨諸業障菩薩一章中,重重搜索,破盡障難。  

  第七點 少文能攝多門故

  少文就是文字簡短,是說《圓覺》一經只有二十八紙,但是在含義上卻完全具有頓漸、空有、悟修、性相等許多大道妙門。學佛貴在精約,才能有心力去透脫一切,沒有任何負擔。所以返博歸約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特色。

  第八點 一法巧被叁根故

  一法即是圓覺法,經中全依圓覺作爲法的根本,但是又能善巧地契合上、中、下叁根人的修行。如普眼觀門被上根之士;叁觀諸輪被中根之人;道場加行被下根之流。

  第九點 令修稱性深禅故

  經中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的叁觀,都是以清淨圓覺爲根本的,因此,佛所說法是爲了使衆生真正修習符合本性的甚深禅行。

  第十點 勸事離相明師故

  要想修習圓覺大法,應當親近離相的明眼宗師,不看外表,不看事相。因爲自心本來是佛,不妨勤修而實證。惑業原來無根,但是依然需要不斷而斷。此中微妙,貴在無軌道可作固定的原則,也沒有修道的痕迹可以作依據,所以必須參學離相明師,以活潑的手段,方便引入。

  下面我再來講一講這部經的宗趣問題。「宗」是指這部經最推崇的真理,也就是楷定家園的性質。「趣」是宗所歸向的修行方法--回歸的路途。所有的佛法、出現于世,都是以因緣逗會爲宗的。但是這部經特別顯示圓覺妙性的關系,所以是以:「心境空寂,覺性圓滿,凡聖平等爲宗。令修行者忘情等佛,觀行速成爲趣。又以前趣爲宗,令惑業消滅,永絕輪回,起大神用,安樂自在爲趣。」宗趣深奧而又分明,學者自可了然心目。  

  

  

《圓覺經直講 第二章 回歸自性的家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