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我们对于佛经解释为一道门,所以要领悟真理、证入佛道,首先就要打开这一道门。而这道门有广有狭:普被众生、广摄迷情的是普门的广义之门;直指本性,契入佛道的是回归的狭义之门。这部经要打开的是你自心的门,只有当你离一切缘,唯有觉知独照的时候,才有可能打开。一旦打开这本来具足的自性家园,全体受用,逍遥自在。因为你已经领回了主人的权利,从此可行正令--率一切眷属而行正道。可见自性的家园本来属于你自己,只是无始际来离开本位,迷失在他乡,经受流浪的苦难,如今终于在善友--诸佛、菩萨的指引下,走回了自己的家,这是个真正安心的地方,一切现成,一切具足,再也没有漂泊异乡的颠沛流离的痛苦与迷惘,古人喻之为归家稳坐,此时月明风清,山水依旧,正可独赏个中风光。
但是还未回归自家的人,虽然欣慕家的亲切、安稳与自在,只可惜与己无份,难免忧伤徘徊。而佛经正是给予路途中人的指路明灯,给予排除险难的方便善巧。因此,我们借着佛经的妙义,了解自家风光,发现道意,一心精进,趋向大道,总有一天会回归到自性家园的。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是这部经的总题,它表达了全部经中的法义,也是我们走向自性家园的四个层次。在这个总题上,我们还未到家的人,应当反过来看,才能从浅人深,由悟到证,圆满这个过程。
第一层是「了义」,是学习与佛道一致的经义,明解家园的消息与回家的方法。
第二层是「修多罗」意为契经,是学人契人佛智,圆解现前的时节。
第三层是「圆觉」,依本觉起始觉的照智,再证入它的究竟觉,是行人证道的过程。
第四层是「大方广」,完全站在法界圆觉的体、相、用的整体来讲成佛后的妙德,是最无上的道的全然的体现。
第一层:了义
接下来我们先讲第一层的意义。什么叫「了义」
「了」有「完了」、「结束」的意思,也就是说佛说的这个「义」是已经全部把道的旨意显露地表达出来了,该讲的都已经讲完了,再也没有剩余什么、或隐晦了什么。因此,宗密大师认为:「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谈。」所以「不了义」也就是不究竟的权宜方便之义了。
那么,那些佛经是「了义」,那些又不是了义的呢
佛在《大宝积经》里作了如下的区分:「舍利弗!何等经中名为了义
何等经中名不了义
舍利弗!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
佛在这部经里指出了四种区别:世俗与胜义、作业与业尽、厌求与无二、文句差别与甚深难见。
一、世俗与胜义的区别
佛在经中宣说世俗的因果法则,业力缘起,人生欲望,生死轮回,善恶行为,后世增上,个人解脱,乃至发菩提心,欲求佛道,度化众生等等,凡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由思惟心比量而生的一切诸念、一切行法、一切事相、一切谛理,都属有为、有漏的世俗不了义法。所以《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相对的世俗界里,是无法究竟了达如来真实义的。四悉檀里,世间悉檀、对治悉檀、为人悉檀,都属于世俗不了义的。
在小乘佛法中,世俗的对法有二种:一是资粮--小乘的论典,属于研究的对象;二是方便--生得、闻、思、修的四种智慧,是以世俗的有为心通过学修趣入涅槃的方便。
胜义是指涅槃道果的真境,又是指向真谛或四谛的无漏观修,在小乘中分为净慧--清净无漏智慧;随行--由净慧而开展的心所法与受、想等眷属。因为从净性起用,所以是了义的。
由此可见,世俗是相对于凡夫的说法,胜义是相应于圣道的真境,因此,世俗之义即不究竟,而胜义则为穷尽三界的了义教法。
二、作业烦恼与烦恼业尽的区别
如佛经中宣说实有作业的人以及烦恼的性质,是属于不了义的说法。因为众生执着坚固,不知无明烦恼及业果本空,所以佛方便作不了义说。如说烦恼尽乃至业尽,则为了义之论,因为烦恼及业既然可尽,证明并非实有,非实有故则知虚妄之相本不可得,所以是了义之说。
三、有厌有求与无二无别的区别
有所趣向,必有欲望,虽为了生死得解脱而发心,但仍旧落于分别对待,不名究竟。所以以欲求心去努力修道,难免存在自我意识的执取。那么一切的功能终究不离相对观念,心有分裂,矛盾不化,因此,是不了义的。如果歇下彼此分别之心,既不厌娑婆,也不欣涅槃,心无取舍,当下通达生死涅槃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则是真性,于此真性明觉之中,更无区别。无区别之境犹如虚空,融摄万有归于平等一念,这即是了义的说法。
四、文句差别与甚深难见的区别
佛经中虽宣说了义一乘,但是学者如果仍掉在分别文句义理的知见里,仍然被差别的义类相状所迷,不能直见本性,圆照法界真义,因此,是不了义的;禅宗不立文字,即是此意。如佛说甚深不思议难见难觉的实相,则不落文字表达,使当下回归而见性,这在灵山会上佛拈花示众,或佛以摩尼珠显性的等公案相一致,都是不落言诠的了义之说。
相对而言,小乘经是不了义经,大乘则是了义经。而在大乘之中,又有了义与不了义,有的大乘法虽然六度悲智兼修,但是又说小、中、大三乘决定是不一致的,像这样的区别性之说法就是不了义的。如据天台宗判教中认为,藏教相对于通教,是不了义,通教相对于别教,又是不了义。别教虽独说大乘,但依旧是隔碍不融,所以相对于圆教,还是不了义。只有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一乘教才是圆实的无上大教,是佛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本怀之说,因此,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举手低头皆成佛道,乃是绝对的了义教。
《圆觉经》是如来对界外大机与末代大心众生称性直谈的圆顿兼渐的妙教,是纯粹绝对的了义一乘。
从了义到不了义,是如来应机的方便;而众生学修佛法,又从不了义过渡到了义,则是悟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世俗的世界里,不应滞在不了义教的方便权说中,而应不断超越与深入,直到契证本有的家乡。譬如念佛的人,不能说念一句佛名等待往生就可以马马虎虎地过一生了,而应该以真信切愿,借一句六字洪名,深入到佛法的核心,回应在自己的人性之源,念念觉照,时时体究,不断地了悟弥陀愿力与光明,体现广大、圆融、空寂、明彻、方便、摄持、极乐的一切功德妙用,才能把三藏十二部经包容进去,把世出法以及禅、教、律、密等一切宗派教义包容进去,使念佛心入三摩地,相应即佛,圆成净土功德,这样念佛才是了义的。
其他如学教的应大开圆解,参禅的应直透三关,直到彻底了达时,才与了义相应。
由此可知了义不了义,全看在座的诸位如何用心去学,如能真正体悟到佛的知见,那么一切教也就二会归不二了。
清凉国师曾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义时说:
「佛一代教,若约本为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若约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为了义。」
所以这次通过《圆觉经》的学习,我们应在圆悟自心的同时,去圆悟一切佛法,融通一切世俗法,使自性的家园量同太虚,包含无边的众生世界。
第二层:修多罗
第二层是「契悟」,即「修多罗」。从佛垂布大道的方便而言,上契实相真理,下契众生根机。但是上契与下契的统一是多么地不容易,因为众生从未离开过世俗的知见,内心一直处在无明、烦恼、狭窄、自私、执着等肮脏的状态中。佛要深入众生妄想之中,说如来无上真实义,是很难开口的,所以不得不方便接引,以安众生的心,慢慢转变,待到机缘成熟,方才开权宜之教,说真实无二之法。假如从我们学人来讲,则是通过佛所说的或了义或不了义等教,深入透彻地领悟佛的一切种智--性相不二、权实一体的大智慧,妙悟其中,直达底蕴,称性而启,善发真机。因此,契经就是真实心与圆妙法的不二相融,是佛智在心中的直接体现,也是初入家园胜境,在边缘上逐步领略本地风光的时节。
今天我们所闻这部《圆觉经》,大家有兴趣、有信心,知道是无上的大法,内心充满欢喜,并打算深入进去,悟证佛法。你这样去体会,就会发现,经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全体是佛法,不是文字、不离文字;文字显实相、实相即文字,文字与实相不二,自心与佛法不二。但是你不能生文字见,不生心外见,不得妄评是非,不可许一非余。你听经时,也不在心外听,使能听的心与所听的法,以及讲经的人,一一化空--三轮体空,不生对待的分别,如此正念而听,经义就全然地显于心中了。这种听而不听,一切不留;不听而听,了了分明的听经方法,正是契入佛经的方便。这样你便能圆彻心源,身心世界就显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在何地、何时,不再分裂矛盾,不再斗诤是非,于是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帝网千珠,光光相映,只有在这种相契、相映时,你才能把自己消融在性光之中,一体空明,无边清凉。此际,众生不再是众生,诸佛也不再是诸佛,宗教与社会独脱于心念间,又销归于心念中,突发而显的唯是朗然的妙智,一切平等,如如不动。再深入进去,一切身心世界,假名、假相等均转为清净妙用,大身无量,变化莫测。
唐代宗密大师是怎样契入「了义」佛经的呢
不妨细心研读下文:
「渴逢甘露,贫遇摩尼。腾跃之心,手捧而舞。遂于此山返关绝迹,忘食辍寝,夙夜披寻。以疏通经,以钞释疏,寻文而性离,照理而情忘。偶之于心,会之于教,穷本穷末,宗途皎如,一生余疑,荡如瑕翳,曾所习义,于此大通。外境内心,豁然无隔。诚所谓太阳升而六合朗耀,巨海湛而万象昭彰。妙德妙智而顿开,普贤普行而齐现。五周…
《圆觉经直讲 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