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二章 回歸自性的家園

  第二章 回歸自性的家園

  我們對于佛經解釋爲一道門,所以要領悟真理、證入佛道,首先就要打開這一道門。而這道門有廣有狹:普被衆生、廣攝迷情的是普門的廣義之門;直指本性,契入佛道的是回歸的狹義之門。這部經要打開的是你自心的門,只有當你離一切緣,唯有覺知獨照的時候,才有可能打開。一旦打開這本來具足的自性家園,全體受用,逍遙自在。因爲你已經領回了主人的權利,從此可行正令--率一切眷屬而行正道。可見自性的家園本來屬于你自己,只是無始際來離開本位,迷失在他鄉,經受流浪的苦難,如今終于在善友--諸佛、菩薩的指引下,走回了自己的家,這是個真正安心的地方,一切現成,一切具足,再也沒有漂泊異鄉的顛沛流離的痛苦與迷惘,古人喻之爲歸家穩坐,此時月明風清,山水依舊,正可獨賞個中風光。

  但是還未回歸自家的人,雖然欣慕家的親切、安穩與自在,只可惜與己無份,難免憂傷徘徊。而佛經正是給予路途中人的指路明燈,給予排除險難的方便善巧。因此,我們借著佛經的妙義,了解自家風光,發現道意,一心精進,趨向大道,總有一天會回歸到自性家園的。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是這部經的總題,它表達了全部經中的法義,也是我們走向自性家園的四個層次。在這個總題上,我們還未到家的人,應當反過來看,才能從淺人深,由悟到證,圓滿這個過程。

  第一層是「了義」,是學習與佛道一致的經義,明解家園的消息與回家的方法。

  第二層是「修多羅」意爲契經,是學人契人佛智,圓解現前的時節。

  第叁層是「圓覺」,依本覺起始覺的照智,再證入它的究竟覺,是行人證道的過程。

  第四層是「大方廣」,完全站在法界圓覺的體、相、用的整體來講成佛後的妙德,是最無上的道的全然的體現。

  第一層:了義

  接下來我們先講第一層的意義。什麼叫「了義」

  「了」有「完了」、「結束」的意思,也就是說佛說的這個「義」是已經全部把道的旨意顯露地表達出來了,該講的都已經講完了,再也沒有剩余什麼、或隱晦了什麼。因此,宗密大師認爲:「了義者,決擇究竟顯了之說,非覆相密意,含隱之談。」所以「不了義」也就是不究竟的權宜方便之義了。

  那麼,那些佛經是「了義」,那些又不是了義的呢

  佛在《大寶積經》裏作了如下的區分:「舍利弗!何等經中名爲了義

  何等經中名不了義

  舍利弗!若諸經中宣說世俗名不了義,宣說勝義名爲了義。宣說作業煩惱名不了義,宣說煩惱業盡名爲了義。宣說厭離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義,宣說生死涅槃無二無別名爲了義。宣說種種文句差別名不了義,宣說甚深難見難覺名爲了義。」

  佛在這部經裏指出了四種區別:世俗與勝義、作業與業盡、厭求與無二、文句差別與甚深難見。

  

  一、世俗與勝義的區別

  佛在經中宣說世俗的因果法則,業力緣起,人生欲望,生死輪回,善惡行爲,後世增上,個人解脫,乃至發菩提心,欲求佛道,度化衆生等等,凡是以自我爲出發點,由思惟心比量而生的一切諸念、一切行法、一切事相、一切谛理,都屬有爲、有漏的世俗不了義法。所以《金剛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在相對的世俗界裏,是無法究竟了達如來真實義的。四悉檀裏,世間悉檀、對治悉檀、爲人悉檀,都屬于世俗不了義的。

  在小乘佛法中,世俗的對法有二種:一是資糧--小乘的論典,屬于研究的對象;二是方便--生得、聞、思、修的四種智慧,是以世俗的有爲心通過學修趣入涅槃的方便。

  勝義是指涅槃道果的真境,又是指向真谛或四谛的無漏觀修,在小乘中分爲淨慧--清淨無漏智慧;隨行--由淨慧而開展的心所法與受、想等眷屬。因爲從淨性起用,所以是了義的。

  由此可見,世俗是相對于凡夫的說法,勝義是相應于聖道的真境,因此,世俗之義即不究竟,而勝義則爲窮盡叁界的了義教法。

  二、作業煩惱與煩惱業盡的區別

  如佛經中宣說實有作業的人以及煩惱的性質,是屬于不了義的說法。因爲衆生執著堅固,不知無明煩惱及業果本空,所以佛方便作不了義說。如說煩惱盡乃至業盡,則爲了義之論,因爲煩惱及業既然可盡,證明並非實有,非實有故則知虛妄之相本不可得,所以是了義之說。

  叁、有厭有求與無二無別的區別

  有所趣向,必有欲望,雖爲了生死得解脫而發心,但仍舊落于分別對待,不名究竟。所以以欲求心去努力修道,難免存在自我意識的執取。那麼一切的功能終究不離相對觀念,心有分裂,矛盾不化,因此,是不了義的。如果歇下彼此分別之心,既不厭娑婆,也不欣涅槃,心無取舍,當下通達生死涅槃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則是真性,于此真性明覺之中,更無區別。無區別之境猶如虛空,融攝萬有歸于平等一念,這即是了義的說法。

  四、文句差別與甚深難見的區別

  佛經中雖宣說了義一乘,但是學者如果仍掉在分別文句義理的知見裏,仍然被差別的義類相狀所迷,不能直見本性,圓照法界真義,因此,是不了義的;禅宗不立文字,即是此意。如佛說甚深不思議難見難覺的實相,則不落文字表達,使當下回歸而見性,這在靈山會上佛拈花示衆,或佛以摩尼珠顯性的等公案相一致,都是不落言诠的了義之說。

  相對而言,小乘經是不了義經,大乘則是了義經。而在大乘之中,又有了義與不了義,有的大乘法雖然六度悲智兼修,但是又說小、中、大叁乘決定是不一致的,像這樣的區別性之說法就是不了義的。如據天臺宗判教中認爲,藏教相對于通教,是不了義,通教相對于別教,又是不了義。別教雖獨說大乘,但依舊是隔礙不融,所以相對于圓教,還是不了義。只有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會叁歸一的一乘教才是圓實的無上大教,是佛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的本懷之說,因此,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舉手低頭皆成佛道,乃是絕對的了義教。

  《圓覺經》是如來對界外大機與末代大心衆生稱性直談的圓頓兼漸的妙教,是純粹絕對的了義一乘。

  從了義到不了義,是如來應機的方便;而衆生學修佛法,又從不了義過渡到了義,則是悟入的過程。因此,我們在世俗的世界裏,不應滯在不了義教的方便權說中,而應不斷超越與深入,直到契證本有的家鄉。譬如念佛的人,不能說念一句佛名等待往生就可以馬馬虎虎地過一生了,而應該以真信切願,借一句六字洪名,深入到佛法的核心,回應在自己的人性之源,念念覺照,時時體究,不斷地了悟彌陀願力與光明,體現廣大、圓融、空寂、明徹、方便、攝持、極樂的一切功德妙用,才能把叁藏十二部經包容進去,把世出法以及禅、教、律、密等一切宗派教義包容進去,使念佛心入叁摩地,相應即佛,圓成淨土功德,這樣念佛才是了義的。

  其他如學教的應大開圓解,參禅的應直透叁關,直到徹底了達時,才與了義相應。

  由此可知了義不了義,全看在座的諸位如何用心去學,如能真正體悟到佛的知見,那麼一切教也就二會歸不二了。

  清涼國師曾答順宗皇帝所問諸經了義時說:

  「佛一代教,若約本爲一事,則八萬度門,莫非了義;若約圓器受法,無法不圓,得之由人,亦皆爲了義。」

  所以這次通過《圓覺經》的學習,我們應在圓悟自心的同時,去圓悟一切佛法,融通一切世俗法,使自性的家園量同太虛,包含無邊的衆生世界。

  第二層:修多羅

  第二層是「契悟」,即「修多羅」。從佛垂布大道的方便而言,上契實相真理,下契衆生根機。但是上契與下契的統一是多麼地不容易,因爲衆生從未離開過世俗的知見,內心一直處在無明、煩惱、狹窄、自私、執著等肮髒的狀態中。佛要深入衆生妄想之中,說如來無上真實義,是很難開口的,所以不得不方便接引,以安衆生的心,慢慢轉變,待到機緣成熟,方才開權宜之教,說真實無二之法。假如從我們學人來講,則是通過佛所說的或了義或不了義等教,深入透徹地領悟佛的一切種智--性相不二、權實一體的大智慧,妙悟其中,直達底蘊,稱性而啓,善發真機。因此,契經就是真實心與圓妙法的不二相融,是佛智在心中的直接體現,也是初入家園勝境,在邊緣上逐步領略本地風光的時節。

  今天我們所聞這部《圓覺經》,大家有興趣、有信心,知道是無上的大法,內心充滿歡喜,並打算深入進去,悟證佛法。你這樣去體會,就會發現,經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全體是佛法,不是文字、不離文字;文字顯實相、實相即文字,文字與實相不二,自心與佛法不二。但是你不能生文字見,不生心外見,不得妄評是非,不可許一非余。你聽經時,也不在心外聽,使能聽的心與所聽的法,以及講經的人,一一化空--叁輪體空,不生對待的分別,如此正念而聽,經義就全然地顯于心中了。這種聽而不聽,一切不留;不聽而聽,了了分明的聽經方法,正是契入佛經的方便。這樣你便能圓徹心源,身心世界就顯現爲一個統一的整體。無論在何地、何時,不再分裂矛盾,不再鬥诤是非,于是心、佛與衆生叁無差別。帝網千珠,光光相映,只有在這種相契、相映時,你才能把自己消融在性光之中,一體空明,無邊清涼。此際,衆生不再是衆生,諸佛也不再是諸佛,宗教與社會獨脫于心念間,又銷歸于心念中,突發而顯的唯是朗然的妙智,一切平等,如如不動。再深入進去,一切身心世界,假名、假相等均轉爲清淨妙用,大身無量,變化莫測。

  唐代宗密大師是怎樣契入「了義」佛經的呢

  不妨細心研讀下文:

  「渴逢甘露,貧遇摩尼。騰躍之心,手捧而舞。遂于此山返關絕迹,忘食辍寢,夙夜披尋。以疏通經,以鈔釋疏,尋文而性離,照理而情忘。偶之于心,會之于教,窮本窮末,宗途皎如,一生余疑,蕩如瑕翳,曾所習義,于此大通。外境內心,豁然無隔。誠所謂太陽升而六合朗耀,巨海湛而萬象昭彰。妙德妙智而頓開,普賢普行而齊現。五周…

《圓覺經直講 第二章 回歸自性的家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