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握了一部佛典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精神。接着我们就要深入到经文中去,更直接地体悟圆觉妙法的微妙大义。

  这是一个光明而庄严的圆觉法会,它在如来住持下,以三昧之力显现为不可思议的净土妙德,已经回归的法身大士与相应的眷属,随佛应现,主伴交参,共同耕耘这片亘古亘今的清净觉地,使无量众生,发菩提心,立广大愿,学圆融理,修圆觉法,证究竟道。

  当风吹动幡的时节,钟声从心灵深处响起,击发出来自本源的和音,法界万有,都因之而震动。圆明妙应,大悲鉴机,净土海会,法流永布,从此在印度的历史上,留传下了这本不朽的《圆觉》经文。

  印度古老的经典是用贝叶写成的梵文,随著梵僧来中国而传入,并就此开展了译经的事业,鸠摩罗什是旧译时代的代表,玄奘为新译时代的代表,于是产生第二佛国的中国佛教。

  这部经是什么人翻译的呢

  是印度「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是印度的一个地方,沙门是出家修道的人,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意思,译者的名字叫「佛陀多罗」。译作中文是「觉救」之意。很有意思,这部经叫《圆觉》而译者叫「觉救」,说明只有觉悟才能自救,由自救而生的智慧,再以悲心度化有情,即是觉悟众生,救度一切。所以依圆觉理起圆觉行是非常重要的。这位「觉救」沙门在唐朝长寿二年,即西元六九三年,译出了《圆觉经》。从此流布天下,成为回归自性家园的根本眼目与行相。

  因此,古人译了经文,而我们把真义译于心中,使心开意解,胜智朗然,顿醒迷梦,信入圆觉,断惑证真,道合一时。

  一部佛经是一个整体,像人有头身四肢一样,也是初、中、后的三个过程的善巧安立,因此,古德把一部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个部分,构成圆觉家风的整体形像。

  序分即是证信与发起,具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的六种成就,形成了法会的缘起条件。序分中说:

  如果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如是我闻,「如是」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执着心放下以后,绝对地接受真理。有人说「如」就是真理、真谛、永恒不变的真理,但是这里的「如是」正确讲是一种信、一种接受、一种对真理无条件的接受、无条件的信受,因为对佛所说的法、对佛所讲的理,或者你所体会到这一种觉性的本体,是无条件的接受与相信,这就是「如」,所以是很简单的。而且对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师父,你要绝对地相信他与接受他,以及他的劝告,他对你说的开示、对你指引的法门与修行方向,你只能绝对地接受,而且你要肯定。「如是」就是肯定,肯定是正确的。当你一旦肯定时,也同时契入了真理。很多人听经提问时,他是带辩论性、对抗性的,他把自己过去的很多东西搬出来放到现在跟你较量,他不是把自己放下来去接受。我们看一个人学佛进步不进步,看他是否这样绝对地接受。他的心里面没有对抗性的东西,他是很纯很纯的,只要讲的话能够使他觉得亲切,首先把他的烦恼解开,能够使他的心念里面得到一种明确的智慧,他是绝对地相信,绝对地恭敬地接受,绝对地肯定。这样就是「如是」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做不到「如是」,很多人只是依文解义去理解「如是」,我们现在在座的诸位就要在「如是」里面去体会。当你念经时,你如完全地接受,你会进入经里面去,你会把世界都忘记了,全放下来,因为你已进入到圣人的法流里去了,你如没投入,你是你,经是经,这样你永远是凡夫:水远进不去,所以我们要体会这「如是」两个字。

  「我闻」是什么

  我们知道「我」有不同的「我」,有些人的「我」是凡夫的变异之「我」,它是执着的,这身体是我,观念是我,经验是我,思想是我,有我、我所等等,这是我们的「我」。我们听经千万要把这个「我」丢掉,这是遍计所执性,这是我的执著,自我意识的表现。有些人修行到一定程度,都要自我表现:我工夫如何如何的好,我会放光,我有神通,我有智慧等。这也还是凡夫,你会这样说就是凡夫。第二种是外道宗计。什么叫外道宗计

  外道所立的宗,它有一种执着,譬如说,世界是有,它执着有,如说世界是无,它执着无,他执着于一种观念,如印度的六师外道等。如数论外道说世界是由数目组成,世界除数以外没别的东西。或者有些外道说世界是由时间组成的,如春、夏、秋、冬的变化形成了时间,这是一种事物变化,他们认为如没有时间,怎能会有事物的变化及人的生、老、病、死

  只因有时间,才能推衍事物的变化,没有时间怎能会变化

  有些人说是地大,有些人说是火大,或者由某种元素组成,这些都是外道,叫宗计。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因缘,虚妄有生,虚妄有灭,缘生之法,其体本空,佛教说的是缘起性空。所以说不跟外道一样,能够体会到缘起性空,没有执着一切知见,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圣人已经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宗计。这样子,是世界假名「我」。我在说话,我在听经,这是世界的假名,他知道这是世界的假名,借假名来立义,借义来晓了众生的心,给你一个明确。不说话,怎么会有一个明确

  所以语言是非常微妙的,一个有执着的人,其语言是不清爽的。没有执着的人,他的语言是清爽的,但是它不是逻辑,它是活泼的,语言里面有精神力量,他语言里面是放光的,所以说语言是一种智慧的活的体现。那么圣人知道世界是假名,所以不妨叫做「我」。还有一种「我」是法身真我,这是真实存在的。有些人讲我们修行要修到什么程度

  我们的身体是要丢掉不要的,我们人的思想要丢掉不要,到最后证到法身,是宇宙的身体,绝对的身体,整个宇宙的体性。它的空寂、它的能量、它的光明,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这是我们最里的身体,这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法身是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宇宙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它的显现。常寂光世界,法身真我,正是自性家园的所在与真实的主人。这部经是佛在净土说,后来文殊师利菩萨与阿难海在铁围山共同结集,所以这里的「我」实际上是指这两位法身大士。

  「闻」不是用相对音声的执着心去闻,因此,不是用耳朵去闻,而是能所一体的闻性去闻,是不闻而闻。真听经的人,善听经的人,他没有一切分别对待的闻,而能闻经的真义,他能透过语言文字的背后,见到所描述的、所指示的那个地方。就是当他听经时,正听时就到那个地方,正像念经一样,你念到那里,经的内容马上在你的心里显现。我们听经,当你听到哪里,你的思维、你的智慧就到那个地方,这样听经的人,叫做「闻」,如没这样程度,还是熏,还是从熏而入,不是闻。

  下面说「一时」,就是说法的时间

  印度是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国家,所以在时间上与我们不同,没有具体的指定。净土无方,本无时间,因此,法会的始终是一个时间,实际就是现在。在俗谛说《圆觉经》讲于过去,在真谛讲就是现在。因为佛、菩萨境界里面三际是平等的。现在讲经时,当时的法会还在现在的地方,所以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就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亲切契入。所以凡是所有讲《圆觉经》的人,《圆觉经》当时的境界会在这里显现,所以虚空界里会显现当时的圆觉境界,因此,即指为「一时」。而且我们知道,另一个角度讲,我们所说的时间,过去与未来,都是我们当下显现的,为什么

  我们说到昨天,昨天已经没有了,我们现在当下的心想到昨天一下,当下也就显现了昨天,因此,时间是没有的,都是当下,当下是刹那的。刹那的缘生就是由生灭执着的心而起,才觉着有时间,有物质相对迁流作你攀缘的对象,因你心念住于物境、物质世界,所以你会感觉到时间、日出日落,你会感受到时间相,这是不存在的。但是用究竟法界性来说,时空及其万物都安立不动,就是永远安立在法界性里面,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安立。因为安立的关系,所以过去、未来的事情都能显现。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一切都安立在法性里面。所以《肇论》里面的「物不迁论」就是说过去的事物不会移到现在,现在的事物不会移到过去,所以过去的事只能住于过去,现在的事只能住于现在,但是因为佛证入法性的关系,因过去、现在、未来都在法性里面,所以佛的每一劫功德都是不灭的,永远存在的。我们修行,过去吃素、念佛,所以一点功德都存在,一点也不会磨灭,因为过去的存在于过去,它永远存在,不会消亡。但是之所以我们感到会消灭,是我们的妄心执着,心念与物质绵密地相对迁流,后来的业行遮盖了从前的功德,而那所做的一切的功与行是不会消灭掉。在八识来说,它的种子不灭,在现象来说,它法性缘起的能量不灭,它是永恒存在的。

  下面讲「婆加婆」,「婆伽婆」就是这法会的主持人,就是佛。「婆伽婆」用翻译文来说,意思是能断;断一切烦恼,能够破烦恼贼,叫「婆伽婆」。有些佛经里讲叫「婆伽梵」,有些地方叫佛陀,这些都是佛的号,佛可以说是没号的人,你没办法用世界的语言来形容他,你用世界的语言来说他,就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师、佛、世尊十号。佛的十号仅仅是以世界的角度来说的,对立来称赞形容佛是如何、如何,实际上,是说不到佛的,佛是无形无相,连佛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称佛。有些人说,有神通就是佛,有光明是佛,还…

《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