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就是我们的清净觉地--我们觉悟心地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唯一的地方,没有两个地方。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凡人与圣人,身体与心念,用形相来说好像有差别,但是这相是虚妄的。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就是寂灭,这就是要使我们开悟,就是说我们觉得这形相有差别,凡与圣、身体与心念,实际来说都是假相。我们觉破这个假相,当体寂灭,不起分别。因为寂灭的关系,是平等;寂灭才平等,不寂灭那里来的平等
所以马祖说:「根尘迥脱,灵光独耀」。妄想执着境界脱尽时,就是寂灭,寂灭就是平等。观音菩萨到后来贯通时也是寂灭:「生灭灭己,寂灭现前。」那么大势至菩萨的「净念相继」,实际也是寂灭,净念相继,怎能不平等
是平等境界。所以说,平等在那里
就在本际。本际是什么
就是三际十方圆裹无二的一际,就是一个不是物的东西,即是一体平等的东西,一体就是圆觉,就是圆觉觉性,非心非物的灵妙真心。所以千经万论,种种修行法门,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没有二个,其根本旨意就是使我们身心寂灭以后达到平等的本际;而达到平等际时。 「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既然我们觉体没区别,那么随顺这个体就圆满,体性没区别,是一际平等,体上平等,一切平等、一切圆满;所以说这圆满是十方圆满、十方周遍圆满、周遍法界。「不二随顺」,就是本性的力量能够随机、随缘、随业、随因、随果、随一切力而显现。顺众生心、顺众生缘,是随顺。但随缘众生、随顺显现时,是不二的,因为随顺的当体就是这觉性,真常是不二的,所以全体的常是「一个」的性质,整个体性的质,是随顺不二,但随顺不二具体来说就是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圣人与凡夫不二,一切身心,依报、正报,一切都不二。真正开悟的人悟什么
就是悟这不二,大家要注意,悟这不二的理,证这清净的觉。有些人有觉,但是没有不二,达不到不二;他没有悟,因为有「我觉」的存在,有觉没悟,觉是自然的觉,所以自然觉如没有印证过,是天魔外道,外道也有觉,但他没有悟,这悟是彻始彻终的宇宙的理性,这理是成佛的原理,没有任何错谬知见。但是外道没有这成佛的原理,有些外道也有这样的觉性,说灵性修行,但是没有这理性,彻底地悟这理性,彻底悟这理性时再来显现这个觉,再说觉与理不二,觉觉于理,理显于觉,觉理不二,这样才能起整个圆融的功用,才能圆满成佛。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我们知道,佛是不二境,不二境就如明镜当台一样,而明镜是自然显现的,佛没有现土的心,就如明镜自然显现万象一般地「现诸净土」。因为佛是无念应缘,明镜无心,所以说众生如净,佛现净土,众生如秽,佛现秽土。佛没来去,明镜显现。我们现在一发菩提心,马上就显现在佛的镜里面去,显现就是显现你本来的面目。譬如现在念佛的人,知道西方有莲花。西方为什么有莲花
就是佛的净土所显现,你一念就显现,是自然的显现,这是非常真实的,所以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净土我们分析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佛都是随机随缘显现,而且我们在这个地方四种净土都有,就在我们这法会的当下,这四种净土都存在,并不是什么遥远的地方,整个宇宙任你一个地方这四种净土都存在的。所以说一切事就是一切理,一切理就是一切事,事理不二,真俗不二。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佛以不二境现这样的净土时,还有十万的大菩萨显现在法会上。「与」就是佛以外还有其他的大菩萨。这「大」是登地以上的菩萨,真正开悟的人是登地菩萨,悟中道性,是登地菩萨。这「菩」我们学过,就是菩提,就是所求的佛果。「萨」就是萨埵,就是有情所化的众生、所度的众生;还有一种解释是一个人由于了悟的觉,已经觉了,但还有些感情未断尽,有点习气还没了尽,也叫做菩萨;还有一种是这个人求菩提,是求菩提的有情,这是浅一点的,还在求,还在妄想,因此,求菩提的人也叫做菩萨,这就是世俗谛的发心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为什么叫大菩萨呢
他是信大法,现在要相信这《圆觉经》是个大法;解大义,这圆觉的义理直下了解、真正明白;还要发大心,发大菩提心,开发我们的本性,把我们的觉性开发出来;修大行、趣大果、证大道等,这样都叫「大」。这「十万人」指人数。「俱」是同时在佛所现的净土里面出现,他们都是佛的同化、佛的眷属。修行要有眷属关系。大家要注意,一个人要发菩提心,他真正开悟了,他会引导一批人,他是个有觉悟的人。他的灯点起后,慢慢地帮助大家的灯点起来,这一批所教化的人就是他的眷属,相互作用,他引导他们,把他们带上去,这一生中一起修、下一生还在一起修,一生一生进上直至圆满,这就叫菩提眷属。你如不利益别人,这一生就没眷属,没眷属最大的程度来说就是自了罗汉。你一定要修成,如修不成就是痛苦的凡夫,你所结的缘都是迷妄的众生。所以你把自己的灯点亮,以后要照耀别人,你就会形成菩提的眷属。这菩提眷属是常常跟随着,而且是生生世世的,后来愈来愈多,一千、一万、十万、百万,而且分层次,分层次所以显不同的净土,有些是大菩萨,有些是中菩萨,有些是小菩萨,有些还是结缘的众生,这里就是分层次。所以佛分四土,一层层的,在《法华经•从地涌出品》里有那么多的菩萨从地下涌出,而且都是大菩萨境界,有些人不相信,这么多的菩萨那里来
佛说我从久远劫来就教化他们,就是这样的意思。大家要体会到佛法在我们现实的世界里面,我们的佛法离开现实世界是没意义的。现实世界里就是真实的佛法,要这样去体会才能有意义。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味,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圣人的名是有意义的,它有个德的存在,而且人的名也有意义,人的名如叫多以后,它的音声与辞义在识田里面就有影子,会影响人的性格,对人的将来的走向都有潜化的作用。所以,名也有德的关系存在,是表德的。
「文殊师利」,文殊师利菩萨就是表示智慧、信解证入的大智慧、七佛之师,有译作妙首、妙吉祥与妙德。
「普贤菩萨」,是表大行,由智起行,达到行解不二,即证毗卢遮那。普贤还有三种意思:第一,自体之性周遍叫做普,随缘成德叫做贤。第二,对于一切位次的菩萨能委曲救济而无遗漏叫做普,邻极亚圣叫做贤。第三,据菩萨当下所证位次而言,德无不周叫做普,调柔善顺叫做贤。
「普眼菩萨」,普观一切法性清净,自得解脱;观一切众生清净,自得无碍。慈悲是普眼,所以这个眼是很要紧的,我们要有大智大行,还要有普眼,不能只看到我们眼前的一点事,要看到普天下的众生。有些人的眼界很小,只看到一个寺庙、一个家庭、一个温州市,应该要放眼看,看到一个地球、看到大千世界、看到宇宙。要发这样远大的心,每个人把自己所发的愿都记录下来,第一愿是什么,第二愿是什么,现在大家也可以发一个愿,就是要记下来,每天在佛前念。我们每个人有本愿,地藏菩萨有本愿、观音菩萨有过去十二本愿等。我们都有愿,这一生发了愿,下一生就会进上去:你发大愿,在西方品位上来说也就高得多,这就是愿。愿有什么力量
诸佛、菩萨、圣人如与我们的愿一致时你的愿会与他们的愿合一,力量会很大的,那么你所做的一切自然会非常顺利,你的进步会特别快,为什么
因你的愿与圣人合,道理就在这里,所以愿是很要紧的。
「金刚藏菩萨」,金刚譬喻坚、明、利,它有三种德,能破坏一切,能破坏一切魔障,破坏一切怀疑。经中菩萨起三种甚深的疑难,以破末世众生的疑心。所以「藏」表示破疑后的功德,人如能破掉怀疑、破掉魔障,就能产生能量功德。
「弥勒菩萨」,翻译成中文叫「无胜」。菩萨胜德超过大众,他为了除去轮回,深入推究爱欲的根源,扫荡细微的迷惑,所以提出了什么是轮回根本的问题。他是等觉菩萨,一生即补佛位,所以表示除去微细的迷惑,就能证得究竟圆觉。
「清净慧菩萨」,表法门修行的修证的地位,因果相里面所观照的智慧没滞住、没执着。就是说修行人在圆觉里用功时,有因与果,有种种修行的地位,但是没住着,如住着就会停在那里。如你上学读书已到二年级,你却还住着在一年级上,或者把二年级昨天的功课执着,那么你会进不上去,你要不断地超越,一直超越到博士,再过去,直到再没有什么好超了,那时才是圆满成佛,
「清净慧」就是破修行的执着。
「威德自在菩萨」,就是通过修三观而修成功,修成功以后,非常猛烈,魔没办法破他,这叫威德自在。
「辩音菩萨」,佛一音说法,这里的辩音就是他对佛的二十五轮能够善巧提问,能够辨别清楚,修行二十五轮,单与复,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及禅那这三种根本**叫做三个观。这三个观有些是单一,有些是复,复就是结合,结合就是一、二、三排列,一和一结合,二和一结合等,这样排列形成二十五轮。二十五轮是指引不同人的修行方法,所以方法是有的,就是要适应你自己个人的这一种根性而形成。
「净诸业障菩萨」,一切业障都是由思想而来的,是我、人、众生、寿者的四相而生。「净诸业障菩萨」就是修行人怎样把自己的思想破掉,不住着思想上,也不住在一切行上。
「普觉菩萨」,前面说过思想已离开,再进一步修还有一个执着是什么
就是说止、作、任、灭。「作」,认为我可以作佛,我在用功、修行、有所作为。意思说我们现在一般人修行,发心成佛,当然发心以后要把这个心放下来,你如不放下来,你还在「作」,还想在努力,还有欲望存在,那么你修行就修不成,不会与觉性相应。「止」,有些人说我妄想止下来,没一个念头、停住、压住会成佛,这样「止」是不对的、是压制的。「任」任是任运、放逸,任何事都没顾忌,因果也不计较,这也是不会成佛的。「灭」认为一切都灭尽,见、闻、觉、知都灭尽,是不是可以成佛
佛是大觉朗然,活泼自在,所以「灭」也不能成佛。这四个病只是偏执一处,如能圆融,则成妙德。
「圆觉菩萨」,通过前面的修行,圆觉菩萨是圆修法义、圆满成佛,而且他讲出上、中、下三个跟怎样修行及方法等都在里面,使上、中、下根基的人在末法时代都能成佛,都有机会开悟,都有机会成就,所以叫圆觉,不拉下一人,不会认为你根基差,就不能成佛。
「贤善首菩萨」,贤就是柔顺,善首就是表示这部经最要紧是什么,是通过修行以后,进入真实的圆觉,进入真实圆觉后,道在流通,所以道的长存首先是流通这部经,把这部经保存下来,宣扬这部经,使大家都能够听到这部经,而且后面还说到经的种种殊胜的名称,也讲到这部经的功德如何大,以及讲这部经的人与听这部经的人,都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贤善首是佛法功德里面最要紧的功德。
「等而为上首」,等等菩萨,这十二位菩萨为上首,这是十万众的领导。
「与诸眷属皆入三味,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说这些眷属,就是那些称性大众,「同住这平等法会」,他们都入于三昧里面,不是一般的眷属,所以我们现在会慢慢地明白起来,人与人之间如没缘的、没这相等的根器的,这种人我们暂时很难共同和合修持佛法。在修行过程中,他们对我们有障碍,和我们谈佛法时统一不起来,我们也没办法帮他的,这种人不是我们的眷属。既不是我们的眷属,我们要暂时离开他的,现在还没力量去帮助他们,我们如果是眷属,谈话投机,修行是同一个愿望、同一个宗旨的,大家在一起会相互进步;这帮人是我们的眷属,在这个宇宙里面这样同见、同行的眷属是很多的,山林之下,庙堂之上,都有这样的人。
这里是序文的内容,这序文的内容说的是佛用果觉所证和神通、光明、正受、光严本际里面,示现圆满随顺不二的净土,十万菩萨和十二上首率诸眷属同住平等的法性之会。就是一个开头,开头的境界相当高也相当妙,这是一个目标如建立起,使我们有一个归向的地方,所以经里面的序文,开头的初善是非常要紧的,就是表明这部经的档次,那么这里的程度是佛的自住的境界,佛所现的净土,是佛三昧功德所显现的,在这样光严的境界说明是最高深、最究竟、最圆满境界中说这部圆觉的大法。所以这经的深奥从这里体现出来。
《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