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什么是佛等等,这都是相对来说的。世界有黑暗所以佛有光明,因为世界人的能力非常有限、局限,所以佛有神通等等;世界人不讲大义,佛有大义;世界人会受人诽谤,不被尊敬,佛是三界导师,人天师表,是世界至尊等等;明行足,智慧、福德的圆满等等,都是站在众生世界角度来说的。大家千万要注意,佛是没办法讲的,我们说的佛都不是真佛,只有悟到时,我们见到自己的佛时,才知道佛是在我的心里面显现,知道佛与我们不二,由于我们认识佛,才能与法界的佛相应,同一认识、同一体会。到那时,什么叫佛也消失了,什么叫众生也消失了,众生与佛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佛都是应化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现在寺院里所塑的佛,是一种相,都是假的,是给人看的假相。所以佛不在寺院,佛也不在佛像上。但是我们借这个佛像来敬佛,来向佛学习,因为我们还不够,用佛的形象来做我们仰慕的对象,来引起我们的信心而已。但是这一观念是着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以三十二相见我,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金刚经》已讲得很明确,三十二相即如来,这就是假相,所以这个假相是不会说法的,这是给人间做样子的。另外有报身佛,报身佛是智慧光明,大智慧遍照法界,一切众生有缘,他都来照你的心,如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光明智慧照在众生心。但如分开说,有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可以有相,以相显光,实报庄严土所显;自受用是常寂光土,无形无相等等。但是以菩萨世界而立的,也还不究竟,所以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佛经里面说,报、化不是真实的佛,也不是说法的主人,只有法身是真实的,法身是没办法去理解的,法身没办法认识,法身只有开悟的人,才到法身的边缘,还没完全证入,证入才能显法身。但是反过来说,已经证法身的人,一真一切真,报、化也是真实,也是说法者,石头、木头也是佛;「无情皆有佛性」,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一切都是佛,佛说众生都是佛,那一个不是佛
正因为有这样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才能显了众生,能够乘愿而行,度化众生,「慈航普度」才会显现一切众生都是佛。从这里我们去体会佛,这「婆伽梵」就是佛。
那么佛是怎样的
佛在当时的净土,显现的这种报身,对菩萨说法时,他最初在哪里开始
「神通大光明藏」这是源头,佛的源头,当然我们说的有个出就有个入,但佛是没出没入的,佛是永远安住法界之性,所说的入,是方便讲。对菩萨来说,因为有些菩萨还没证到圆满,他对菩萨说,如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如是而述,佛入到这样「神通大光明藏」里面,实际上佛是永远安住于「神通大光明藏」,没一秒钟离开过,所以这个「入」是形容,只对菩萨来说的。那么这个「藏」是宝性的法界,它是真如妙心、诸佛众生的宝库,从这个「藏」才能显现神通,这神通是不可思议的;「神」者变化莫测,佛说法随类得解,佛的足指一点地,净土马上显现,它是神妙莫测,在同一法会里,有些人证菩萨,有些人证罗汉,有些人听也听不懂,所以是神妙莫测;「通」是一切无碍,此界说法,他界入定,他界说法,此界入定,这里说大乘,那里说小乘,释迦牟尼佛化身有千百亿,千百亿妙用,无穷无尽,他在微尘里转大**,是微妙变化,境界莫测,所以说这个「通」是无碍的。入这样的神通大光明里面,照了众生百千万亿的光明,使众生能入佛的智慧,入佛的圆觉,入佛的妙性,证佛的大道。
「三味正受」,三昧是正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能显现光明、智慧,才能把弯曲、不平直的心念调直;有些地方叫正受,不受苦乐等一切受。三昧是肉体存在达到最高境界,超越肉体的局限,肉体的极点,肉体有个极点。譬如说一个人不睡,几天不睡,几天不吃,几天没水喝,人会死,但是入三昧的人超越这个局限,当他一入三昧时,吃、睡等这一切都超越,人可以坐一千年、坐一万年,真正入三昧的人有这样的力量,这叫超越肉体的局限、世界存在的局限,这是指肉体来说。如玄奘法师去雪山,遇到窥基大师在定中,此时已坐了一千年,这是入三昧里面去才会坐这么久。所以念佛念到三昧时,也同样有这样的力量,而且入三昧里面没痛苦,也不用呼吸,你如把他封闭在那里,都是没关系的,因不用呼吸,所以是这样一种境界。但是佛的三昧不是这样的境界,佛的三昧是法界的三昧,一切宇宙、法界里面都是三昧所现,都是正定,一切明了、一切显现、一切无碍,是这样的三昧,就是法界的一切湛然不动,法界的寂静性、法界的寂灭性,这是佛的三昧,这是佛所证的,所以佛证的是到达极点, 那么我们一个人现在就在佛的正受里面,佛的三昧里面,我们为什么不达到这样的三昧
因为我们有一种抵抗的东西在,一直与佛抵抗,所以众生不修行或者还没开悟,是一直在谤佛,一直在造业。《地藏经》里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是无明在起作用,就是谤佛,因佛的性是觉,你却是无明的,无明与觉是相对的,无明就是来抵抗觉性、压迫觉性、覆盖觉性,你不是在谤佛吗
一直是在谤佛,一直在与佛作对抗。所以说我们没达到与佛一样的三昧正受,因为我们的狂心没歇,狂心如歇,即是菩提。《楞严经》就说到这一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也即「知见立知生死本,知见无见涅槃因」。你如知见立知,是执着、是生死本、是与佛相对抗的:佛性是没知见的,正知见如无见时,才是涅槃因,你才与佛顺入,没抵抗,所以会达到三昧正受。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如来我们前面已说过,本觉是如,始觉是来。依现在来说,我们的本觉是如,我们肯定的、接受的,有这样认识,而且从现在开始觉悟,非常非常真实,我现在开始觉悟,觉悟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感受产生、明了,突然特别的轻松,觉得世界与你没关系的体会,与过去告别、与自我告别,你的一切问题会自然而解。呵!人生没问题,人生原来都在做梦,梦是没边际的。有些人说我梦,梦个够、梦个到头,实际上梦不可能到头。你如这一下觉醒过来,哎哟!我有这样的佛性,原来我是这样执着,应放下来,明了起来,原来梦中的一切都是没有的。这样的话,你的内心世界有个觉性、明了,这觉性是透明的,很明了、很亲切。禅宗说开悟,如十字街头碰着亲生的爹娘这般亲切,你在天天想念,有一天一下子碰着了,你会觉得特别亲切,因你的佛性是你里面的主人,等于是你的父母一样,但是你现在流浪在外,还没找到你的父母,所以当你一旦找到时,你会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欢喜,这一下把人生世界所有的问题都去掉了。所以真正开悟的人,他的人生问题都会解开,没有为了人生问题而苦恼,没有为了生与死的问题去追求,只是依这个悟智去修行、去努力,继续下去,愈入愈深,现在对他来说,万里长征只是一个起点,开始的点,他已踏出一步,他已看到前面的路,而后面的东西已不属于他,他只有前面的光明,他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就会走到那个地方。《法华经》譬喻为三百由旬、五百由旬,就是指这个。而凡夫是背道而驰,是往后走,走到与宝所相反的地方去。那么二乘走到三百由旬走厌了,不想走了,觉得修行这样难,想休息一下,不肯再站起来继续走下去,所以叫化城。菩萨四百由旬,佛五百由旬,一直走到底。这路是漫长的,大家是知道的,不是悟了后,就圆满了,悟是起点,但是这起点是非常要紧的,大鹏鸟靠的就是脚下一点劲,才能展翅万里,我们如没起点,就会老是在徘徊打转。所以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有这样一句话:「大开悟圆解的人修一天,与没开圆解的人作比较,没开圆解的人要修一劫。」今天大家听懂这样的道理,一天当中如法去修,别人要修一劫,别人在「文火烧牛肉」,这样来,那样去,世界问题这样多,这一生是这样颠倒浪费了,这是习气。他的思想这样乱,人是如此的愚痴,对世界的执着如此重,法门这样杂,这样散,东一下,西一下,过一世,下一世还是这样的习气。其实我们修行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就已经开始,到现在还是这样子,就是说还是这样变来变去,为什么呢
因没进入真实的门,所以要修一劫。他这样的修一劫,还不值如法修一天,因为这一劫是在徘徊,走错了路。譬如练武术,你如拜错了师父,这师父是三脚猫,你也是三脚猫,你如拜到了明师,他指点你一句,比你跟别人十年还好,教你一招一式,传你口诀,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明白这一点,要从始觉开始。如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是众生有如没始、没开始,就譬如明珠永远埋没在地下,没显现。
「光严住持」,「光」就是佛的光明,法界妙明。佛与佛的相合叫重光。帝网千珠,光光互映,因宇宙里如有人开悟,这光与那光马上合拢,整个是光,这大光明藏光光相合,就是最庄严的妙德之相。譬如这个房子里有一千盏灯,所有灯的光和光合上,呈现绚丽多彩的奇观,这光明的庄严即是佛的报身。「住持」是安住本性,安住这个觉性,佛所证的道性。这是没攀缘的,为什么
佛是没攀缘的,是无缘的。刚才讲到「住持」,就是安住,佛是究竟住持,我们如能进入里面,明白自性就是初步安住:水远离开攀缘,就是究竟住持。住是什么
任其不失,对这个道,对这个佛性,对这个觉性,任其不失,也不破坏。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是佛所住持的地方;佛的光严住持的地方,也正是我们众生的清净觉地,就是我们本来清净、本来觉悟的地方。但是众生是迷真起妄,所以妄即众生,这妄的体性本来是空的,是本觉心地。所以一旦我们明白,妄也不能染,妄不能染时就能住入涅槃。住入清净境界。《大乘起信论》中提到「本来常住入于涅槃」。但是圣人证到这个境界,凡夫是不知的,现在我们听闻了这部经,知道佛清净的地…
《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