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殊菩萨将我们带领进入大智慧的光明之中。文殊的大智慧像太阳的光辉,除冥去暗,普照一切。因此世界上一切世智、小智、浅智之光都将融进般若智火之光里消溶殆尽。文殊的大智如清凉活泼的风,拂热化恼,遍覆万物。因此,世界上一切俗学、偏学、邪学之风,悉被般若圆转妙机的大智之风扫荡无痕。

  文殊的大智是狮子之王,威猛退敌,奋迅祛魔,降伏一切。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邪类、魔类、俗类之众,均在文殊般若的大吼下,惊醒迷梦,摄伏归真。文殊的大智是无坚不摧的剑,破执祛惑,刚断诸法。因此,世界上所有的世法、心法、境法等一切法用全在文殊之剑下归为般若之妙用。

  文殊大智慧的伟大形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其美妙的画面:

  在广大无垠的草原上,有一只奋迅而立的狮子,上骑庄严无比的文殊菩萨,左手奉持圣典,右手执持金刚宝剑,蓝色净空中,太阳朗照,圆转的风消息于万有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了悟:

  --凡是文殊菩萨参予的法会,必有奇观的妙现,如文殊之见于维摩,一见不复再见。

  --凡是文殊大智的举措,必惊天动地,如举剑向佛,又如法王下座。

  --凡是文殊妙智判定的法门,必是契机入胜的妙门。如楞严之选耳根圆通。

  --凡是文殊示尊的法行,必是悟证道智的异方便,如五字真言与大威德。

  --凡是文殊请问宣达的经典,必是理彻性源,事尽幽微的无上妙义,如《真实名》、《文殊般若》等。

  学佛的人首先要开智眼,故应亲近文殊、了悟文殊、契入文殊、透过文殊、化现文殊,方能圆满成就佛道。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由文殊菩萨大智监机而提出的问题及世尊的答覆。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迷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一节是正宗分里十一问中的第一问。关键在于如来本起因地的提出,使众生产生真正的信解,从而趣入大乘,不随邪见。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从大众的法性座里面,也可以讲法空座里面起悲济之用,这个「起」就是起悲济的用。所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整个行动都是表法的。大家要注意,在佛教里面所有的形象、所有的举动、所有的仪规及文字等,都是表示于法义的,我们透过它的存在来体会,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从座而起,就是来表示法的,法又是借智慧的观照而体现的。《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开始就是参文殊师利菩萨,先是见的身相,后来悟了以后才见他的真身,也就是开悟了后才能见到本性之体。所以以体性大智慧为根本智,以后再参其他的菩萨,开发差别智。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开头的用意就是表法。

  「顶礼佛足」,顶,头顶、人身最高的地方,是从最高地方顶礼佛的足。足是最低的地方,这样是表示恭敬到极点、意念清净到极点,学佛的人以这样的心才能得利益。因为把心念放低的缘故,高处的智慧水才能流注下来,落入到你的心田之中。佛是圣人,他的功德加持力流到你的因地里面,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低的地方,才能领受佛恩。有些人觉得自己有地位了不起,高高在上,那么佛的法流跟你就接不上,你要把自己愈放低愈好,愈谦虚愈好,这样子才能接受,所以我们顶礼时,一定要恭敬到极点、至诚到极点,同时也使我们得到目前最大的利益!

  「右绕三匝」,右绕表示随顺,如时钟右绕一样,是顺的,左绕就是逆时针转,就不行了,所以修行人与佛法逆是不行的。右绕表随顺道,也即表随顺觉性。

  「三匝」,为什么会是三匝

  而不是四匝、五匝呢

   「三匝」表示佛教里面的一体具足的大道理。现在我们讲皈依,因此,皈依佛、法、僧三宝,是自性中一体显现的,不是外面的佛。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的,因为觉性,佛就是觉性,念念觉不迷,念念觉照不昧,念念觉醒不迷梦,这就叫皈依佛。对外面的佛的形相而作顶礼,是以身相做样子,是表示了佛的存在。佛庄严慈祥的存在通过现象使我们产生敬仰,因为我们敬仰,使我们产生向往与觉悟。皈依法,就是正、正道、正理、正智,都是正确无谬,通向菩提大道。皈依僧,就是净,不是单指出家人。皈依僧真正来说就是清净、和合,能够在人生各方面和合,做人能够持戒律,达到三业清净。能够随顺众生,不给众生带来障碍与烦恼,这就叫僧。僧里面有小乘僧与大乘僧,这里提的就是大乘的僧。大乘僧是不分在家出家,真正皈依大乘僧的就是菩萨,菩萨清净就是真僧,所以说一体三宝就指内心清净,而且如今的社会出家人的修行比在家修要难,现今社会的发展,外面世界存在的物欲与诱惑力,使大部分的出家人没办法在深山里修行,而且已形成了世俗化。寺庙变成世俗的风景区,是成为世俗的需要而存在的旅游消遣的地方,所以出家人修比在家还难,在家人在工作中、在烦恼的生活中如心能清净,心得解脱,也即是出家,即身体在家,行菩萨道;这「三匝」还表示很多,表示佛的三德,表示三业、三道等等。

  「长跪叉手而白佛言」,长跪,是长时间的跪着那里,为什么要长跪

  表示无论有多危险、多安乐我都不改变对佛的敬仰,向佛学习,对佛大道的寻求:永恒、永久地学习:永远的进步。一个修行人如老是进不上去,那么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修行是永远的进步,一天一天的进步,是长久的积累的不断飞跃。并且时时深入,所以叫长跪。「叉手」即合掌,表示信与解一体,而且心与境交叉,我们的心与佛的境界相交合成一体。

  「白佛言」,恭恭敬敬地对佛说。这里都是记录人对法会情节的描述。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迷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提出来的问题,那么他首先为什么不叫「大慈世尊」而称「大悲世尊」呢

  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龙种上尊王佛,他原是古佛,再来度众生的。因为他追问法要本来是为众生的,而众生需要佛现大悲度众生的德。所以德与行都是影射众生,于是文殊菩萨就以大悲为本而行赞如来。「世尊」,我们知道是指天上人间最尊贵的。「愿为此会」,世尊愿你为这乎等法会。「诸来法众」,这样多的大众,法性大众。「说于」请你以大悲说一说。「如来本起」,你原来最初时、过去最早最早从凡夫地开始的时候,根本所起的最初的法是什么

  大家知道,这问题的提出是相当的重要。我们知道佛的伟大,我们敬佛这当然是好 的,但是我们都没问佛是怎么成的

  最初那里来的

  这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给我们提出这个最初的问题:佛啊!你本起的因地,最初时是怎样开始的呢

  是怎样去用功及修行的呢

  是怎样进入成佛的大道的呢

  

  「清净因地法行」,清净是圆照本体之性时,没烦恼、污染。「因地」是因行的心地,我们现在都是因地修行,是心行的开始,不是万行具足。大乘佛法重心行,心念一动就是破戒,二乘的戒律做了以后,有五个条件符合就算破戒,所以心念修行,叫心地修行。「法行」符合真理的行智,符合性体的行动。

  《大集经》讲到这个问题:「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就是说即使有那些在家出家的四众,或读诵大乘经典,并很欢喜为大众宣说演讲,也会思惟其中的意义,这也还不叫法行,这样叫乐读或者思惟。假若比丘能够观照做工夫,听了以后,去做工夫,观我们的身心及一切境界,观到极点时,都能空掉执着,寂灭妄想,永离烦恼,其心寂静,这样子 的话,佛说:我就叫他是法行--真实法行。

  「及说」,以及说,不但是仅仅请问因地法行的问题,还要请问发心的问题。

  「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及说菩萨」就是在这大乘中,怎样开始觉悟,怎样开始明了现前,发起清净之心。清净心就是菩提心。

  「迷离诸病」,发菩提心以后,不应忘失,因忘失菩提心即同魔业,离开一切病、修行用功的病、执着的病、忘照的病,很多很多的病,发心以后,用功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病,有很多很多的路途风光,而且有很多的问题出现等等,这些病都要除去。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佛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象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就处在末法时代,末世中的末法众生,离开圣人已远。怎样才能使末法众生得到真正的佛道的利益呢

  

  「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求大乘的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能使其不堕邪见更不易。我们知道,邪见很多,有些人说我是什么菩萨,我是什么人再来,执着于我有什么神通。这些说法都能使人堕入邪见,所以要分外地注意。我们前面讲到文殊师利菩萨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提出如来的本起清净的因地法行,这是佛教中最要紧的问题。因我们学佛修行要成佛,成佛最初的因,我们要找到,假如这个因不知道,我们所修的就不是佛法,所以,因如不正,果肯定是弯曲的。第二、做为一个大乘菩萨怎样去发心,发清净心、发菩提心,应该怎样去发

  从那里开始发起

  第三、一个发心的人,怎样才能使菩提心不会退转

  不会有种种的禅病

  使末世求大乘的人不堕邪见。因为很多修行人在世界中,都是以观念去接受世界知识,往往以自我的意识出发,自以为是,认为我已经了解佛法,这就是以人的无明为本所起的一切行,都是颠倒,所以怎样才能免除邪见

  因为邪见很多、很广泛。文殊师利菩萨提这三个问题以后,「作是语已」,作了这样的话以后,「五体投地」,头和四肢投下去,投在佛前的地上,不仅是拜一拜,而且是真正恭敬到极点…

《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