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之王时,才能像香象--大象之王,过河一样,一蹋便至源底。心灵之王的成就,来自于圆解的智慧,文殊的大智体现了这一层次的精神。而当学人在圆智观照下,必能呈露广大的愿力与妙行。因此,文殊圆满无碍的智慧与普贤深妙自在的行持,相摄相融地形成了整个悟修的全过程。只有依圆解而展开圆行的人,始终浸润在智光妙行中的每一念、每一行,都不离真如佛性而起空明绝照,处处逢渠,时时成片,方能圆成无上大道。

  许多人寻找佛法的源头,希冀通过源头开出一片功德的法流;但是因各人对源头的看法不同,便使初学者茫然无绪,难至要妙,以下略示源头的差别与明悟道源的重要性:

  果证是佛法的源头--通法者知之--不知果证则佛法无根

  印度是佛教的源头--聪明者学之--不学历史则传承难了

  阿含是藏教的源头--量小者寻之--不寻阿含则原始无据

  幻化是通教的源头--出离者行之--不行幻化则尘世难离

  般若是别教的源头--智慧者照之--不照般若则大智无由

  一乘是圆教的源头--圆明者达之--不达一乘则实相难显

  止观是定慧的源头--善修者证之--不证止观则定慧无基

  唯识是妄变的源头--论辩者研之--不研唯识则法相难立

  中观是了妄的源头--破执者用之--不用中观则妙机无轨

  一心是迷悟的源头--妙参者体之--下体一心则两边难尽

  觉道是修证的源头--寂照者显之--不显觉道则修证无本

  佛教缺乏人才,但要成为佛教的真人才,也必先得解悟之慧,然后发真正道心,再通过内修外学,相互照应,寻归源头,了悟目前,才能活水滔滔,流出无尽。

  我们学习「普贤所问」一章,正是归源善行的开端,唯有依普贤行愿而建立的学修,才能不断证显佛法的道妙。

  下面开始讲第二节段,先回顾一下经文第一节段的内容,作为深入妙行的心智的准备。

  在第一节段里讲佛教里面最根本的真理,我们人人都有圆觉之性,这个性如明白的话,就是如来修行的最初因地。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是因无明,这无明是怎样一种性质呢

  就是妄认身心,简单地说,妄认身心为真实。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及我们所有的感受,所有的分别都是虚妄、颠倒、着相,但是我们人迷了以后,不知道这是虚妄的,反而认假作真。所以流浪生死,不成佛道,这是根本的原因。  

  那么讲到这里,就要联系到悟与证的问题。你如果对以上这种原理真正了解、通达,而且能够离开文字,灵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这样的智慧见地去做人、去修行,这样子我们就叫解悟,这就是文字般若具足。从此以后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会改变,会完全用佛的角度、用佛所宣示的真理来观照人生,不再是盲修瞎炼,不再是跟别人打转、瞎跑,不再去污染世界,也不再是迷惑颠倒。假若一个修行人,无论何种类型,没有以解悟作前提,他用功往往会有偏差,会因执着于自己的感觉而对整体的方向及根本精神把握不住。所以说佛教里面有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境界,都是因迷理继而迷事造成的。假若一时没有这样的解悟,他一定要有一个师父,师父会知道他的根基不够,他对真理一下子没办法明白,师父帮他引进去,慢慢地把他带上去,这要靠师父的眼明与经验及慈悲道力来引导。除了这条路以外,其他的修行人都是培植善根,是很难得成就。除非他过去已修好,转世转来以后,在各种因缘当中,能够自然相应。所以冈波巴大师说:大成就根器的有两类人,一种是自然种性,就是说这个人生生世世自然很清净,人也很纯,有自然的悲心,对别人特别善良,对自己很能放得下,他有一种自然的智慧产生,与别人不一样,他特别聪明,有智慧,这种叫自然种性。第二种性是熏人性,都要听大乘的经典,跟善知识学习,不断地熏入,慢慢地开发出。那么从当今的时代来说,在明师比较少的情况下,解悟相当要紧,我们学习这部经也就是为了达成解悟的目的。

  第二种悟叫做明悟。明悟不是用文字来理解或讲解真理的,当然有语言文字的前提。明悟是心里面的一种直接的体现,但是这种体现还没证到大道。我们举一例子来说:一次黄檗禅师登堂说法,他的弟子都在下面听,来的人很多很多,升座以后说:「我今天不说法,你们都回去。」当大家退出禅堂时,「诸位!」黄檗禅师突然说,大家赶紧回过头,想知道师父叫他们有什么事。这时黄檗禅师举起手问:「是甚么

   」很有力量的一句问话,众弟子一愣,当下回光返照,妄念脱落,见到一念不生,湛湛寂寂的灵知本性,这一下瞥然一见,噢!原来佛祖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这个。这一下明白了,这种悟就叫明悟,与解的理没关系;这种悟是亲切的直指,亲切的体验。噢!这时是非常亲切的,没别的杂念,身心世界这一下打失了。「呵!佛祖的指示,原来是这样。」但是这还不算稳当,这仅仅是明悟;若是无时无刻都能这样相应才行,常常在无念的境界当中,无住无着、平等寂灭、了照一切妄习,才可以成就。

  还有一种叫证悟。证悟就是证到大道,证到三昧,在任何环境中,不受环境影响,不受生理、心理的影响,不受一切的影响,任何时候都是在大定之中。睡时没做梦,常常是一片空明绝照,二十四小时一片,或者从此以后,时时在清净的觉性当中,自在无碍,没一切烦恼、没轮回、没生死、没取舍、没好坏,世出世法得到平等无二,这样叫证道、证悟。

  既然悟分三个阶段,即先从圆解而入行,再从行持而明悟。第一次见到是偶然的,没经验,就如有些人说的瞎猫撞着死老鼠一样,这些人通过参究、通过念佛,突然有一天,特别好,万念归于一念,或无心于万法,就是说坐得一柱好香或行在平常中,突然打失身心,直下见到这本性,但是没经验。见到以后,他相信这本性是真实的,佛祖没欺骗我,佛祖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无上的道性的确是真的,我见到了。再去与师父印证,师父首肯了他,这就是你的本性。譬如我原来天台宗的师父--振莲师父,他出家以后,师公没叫他看经、学习,只叫他打坐,打坐到三个月以后,突然有一天打失身心,世界没了,灵知现前。他去问师父:「这是什么境界,我是怎么一回事

  」他师父说:「徒啊!你已经见到了,这就是修行的佛性,修行就是为了开发这个性,其他都是假的。那些看到光,看到佛或其他什么的都是假相,不是真的,这个才是真的。」这个就是亘古亘今的,永远不变、不生不灭、没轮回、不受生死的真性显现。

  又有一个例子,一位已经证道的师父将入涅槃,他半夜三更唤来众弟子们,等大众都坐在那里了,师父对他们开示:「过去的都过去,我们过去的用功、修行也都已过去了,我过去教导你们的也已过去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在何处

  」说完,师父停在那里停了许久,弟子们都在聆听,没有一个念头。「未来还没来,以后有什么事你们也不知道,也不要想」,又停了许久,突然一只老鼠叫起来,「吱吱」,「就是这个! 」师父抓住时机马上大声地叫道,弟子们当时就开悟了。「啪」,那时过去都已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来,当下就在一片空灵里面,就是空明了知,经老鼠「吱吱」一叫,这个觉性马上一现,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是什么

  就是我们的灵知觉性。座下弟子都开悟了,好,开悟了,没时间没空间,坐在那里都忘记了,此时他们的师父已坐化了,这就是显示一种悟与证的道开始时没经验,以后有经验了,经常开显,经常见到这个本性,能够知道有个方法,怎样才能见到本性。有些人躺在床上,怎样躺在那里,身体自然消失了,本性显现;有些人知道怎样走路,做事怎样做,本性会显现,不匆忙、安闲无住、闲道人,做事不作做事想,无心应物,本性会显现;有些人打坐、顿然入坐。譬如来打坐,蒲团都放好了,马上坐下,当时本性就显现。白教大手印与红教大圆满中的「彻却」方便,是念断之法。「断!」念一声断,或者「呸!」,当下念头都打失了,身心世界都没有了,这些都是方法。开悟、见性有方法,你没见到时,不知道这是真的。

  有个大学生在等汽车,等得很无聊,他跟佛教已接触过且也有修行,就是还不怎么懂,他还没别的念头,他等在那里百无聊赖,呆在那里,突然汽车一开过来,「咔」的一声让他一惊,当下都打失了,身心世界都没有了,唯有灵知在。他写信问我是什么境界,我说:「当时你已经见到了,佛祖指示的就是这个,但是你要常常显现,常常如此,要保,禅宗里有保任,要保护它不失。」所以有些人不知念佛到底念个什么,念咒念个什么,实际上是归入这个地方,这地方才是不生不灭,才是证三昧的道。

  所以第二阶段有经验,经常会出现,并且与世界慢慢地疏远,与觉性亲近了,会相应起来。第三阶段是证,第三阶段二十四小时都是这样,这就叫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后,任运破五蕴,破五蕴以后显现大道的妙用,神通具足,道力自然显现。这是开悟以后分三个阶段。而今时代,我们人的根器不是很殊胜,但是又有过去因地的关系,对这种法门有一定程度的相信,有亲切感,也可以肯定我们对这个法门能进去。这样子是适合这种根器的。但是上上根的人听到前面的法门,他已经证到,他已经开悟了。上上根的人理悟的时候就是证悟的时候,他后面的话不需要听,他已经知道怎样走路了;但听也无妨,为了接引众生,听一下。因众生的根器不同,所以开悟后要看《大藏经》,叫阅藏,就是说为了方便接引众生用的,但是他自己知道怎样去做工夫。所以宗范里说一个彻悟的人,随缘调习,随机做工夫,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做人怎样做,将来的路怎样走等清清楚楚,叫做「翻转本体做工夫」。所以还没彻悟,叫做解,是理解到,觉得这个理讲得非常好、非常透,原来不懂的,现在都懂了…

《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