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

  當一個學佛者成爲自心之王時,才能像香象--大象之王,過河一樣,一蹋便至源底。心靈之王的成就,來自于圓解的智慧,文殊的大智體現了這一層次的精神。而當學人在圓智觀照下,必能呈露廣大的願力與妙行。因此,文殊圓滿無礙的智慧與普賢深妙自在的行持,相攝相融地形成了整個悟修的全過程。只有依圓解而展開圓行的人,始終浸潤在智光妙行中的每一念、每一行,都不離真如佛性而起空明絕照,處處逢渠,時時成片,方能圓成無上大道。

  許多人尋找佛法的源頭,希冀通過源頭開出一片功德的法流;但是因各人對源頭的看法不同,便使初學者茫然無緒,難至要妙,以下略示源頭的差別與明悟道源的重要性:

  果證是佛法的源頭--通法者知之--不知果證則佛法無根

  印度是佛教的源頭--聰明者學之--不學曆史則傳承難了

  阿含是藏教的源頭--量小者尋之--不尋阿含則原始無據

  幻化是通教的源頭--出離者行之--不行幻化則塵世難離

  般若是別教的源頭--智慧者照之--不照般若則大智無由

  一乘是圓教的源頭--圓明者達之--不達一乘則實相難顯

  止觀是定慧的源頭--善修者證之--不證止觀則定慧無基

  唯識是妄變的源頭--論辯者研之--不研唯識則法相難立

  中觀是了妄的源頭--破執者用之--不用中觀則妙機無軌

  一心是迷悟的源頭--妙參者體之--下體一心則兩邊難盡

  覺道是修證的源頭--寂照者顯之--不顯覺道則修證無本

  佛教缺乏人才,但要成爲佛教的真人才,也必先得解悟之慧,然後發真正道心,再通過內修外學,相互照應,尋歸源頭,了悟目前,才能活水滔滔,流出無盡。

  我們學習「普賢所問」一章,正是歸源善行的開端,唯有依普賢行願而建立的學修,才能不斷證顯佛法的道妙。

  下面開始講第二節段,先回顧一下經文第一節段的內容,作爲深入妙行的心智的准備。

  在第一節段裏講佛教裏面最根本的真理,我們人人都有圓覺之性,這個性如明白的話,就是如來修行的最初因地。我們之所以流轉生死,是因無明,這無明是怎樣一種性質呢

  就是妄認身心,簡單地說,妄認身心爲真實。內而身心,外而世界,及我們所有的感受,所有的分別都是虛妄、顛倒、著相,但是我們人迷了以後,不知道這是虛妄的,反而認假作真。所以流浪生死,不成佛道,這是根本的原因。  

  那麼講到這裏,就要聯系到悟與證的問題。你如果對以上這種原理真正了解、通達,而且能夠離開文字,靈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以這樣的智慧見地去做人、去修行,這樣子我們就叫解悟,這就是文字般若具足。從此以後人的內心精神世界會改變,會完全用佛的角度、用佛所宣示的真理來觀照人生,不再是盲修瞎煉,不再是跟別人打轉、瞎跑,不再去汙染世界,也不再是迷惑顛倒。假若一個修行人,無論何種類型,沒有以解悟作前提,他用功往往會有偏差,會因執著于自己的感覺而對整體的方向及根本精神把握不住。所以說佛教裏面有很多人,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境界,都是因迷理繼而迷事造成的。假若一時沒有這樣的解悟,他一定要有一個師父,師父會知道他的根基不夠,他對真理一下子沒辦法明白,師父幫他引進去,慢慢地把他帶上去,這要靠師父的眼明與經驗及慈悲道力來引導。除了這條路以外,其他的修行人都是培植善根,是很難得成就。除非他過去已修好,轉世轉來以後,在各種因緣當中,能夠自然相應。所以岡波巴大師說:大成就根器的有兩類人,一種是自然種性,就是說這個人生生世世自然很清淨,人也很純,有自然的悲心,對別人特別善良,對自己很能放得下,他有一種自然的智慧産生,與別人不一樣,他特別聰明,有智慧,這種叫自然種性。第二種性是熏人性,都要聽大乘的經典,跟善知識學習,不斷地熏入,慢慢地開發出。那麼從當今的時代來說,在明師比較少的情況下,解悟相當要緊,我們學習這部經也就是爲了達成解悟的目的。

  第二種悟叫做明悟。明悟不是用文字來理解或講解真理的,當然有語言文字的前提。明悟是心裏面的一種直接的體現,但是這種體現還沒證到大道。我們舉一例子來說:一次黃檗禅師登堂說法,他的弟子都在下面聽,來的人很多很多,升座以後說:「我今天不說法,你們都回去。」當大家退出禅堂時,「諸位!」黃檗禅師突然說,大家趕緊回過頭,想知道師父叫他們有什麼事。這時黃檗禅師舉起手問:「是甚麼

   」很有力量的一句問話,衆弟子一愣,當下回光返照,妄念脫落,見到一念不生,湛湛寂寂的靈知本性,這一下瞥然一見,噢!原來佛祖出現于世就是爲了這個。這一下明白了,這種悟就叫明悟,與解的理沒關系;這種悟是親切的直指,親切的體驗。噢!這時是非常親切的,沒別的雜念,身心世界這一下打失了。「呵!佛祖的指示,原來是這樣。」但是這還不算穩當,這僅僅是明悟;若是無時無刻都能這樣相應才行,常常在無念的境界當中,無住無著、平等寂滅、了照一切妄習,才可以成就。

  還有一種叫證悟。證悟就是證到大道,證到叁昧,在任何環境中,不受環境影響,不受生理、心理的影響,不受一切的影響,任何時候都是在大定之中。睡時沒做夢,常常是一片空明絕照,二十四小時一片,或者從此以後,時時在清淨的覺性當中,自在無礙,沒一切煩惱、沒輪回、沒生死、沒取舍、沒好壞,世出世法得到平等無二,這樣叫證道、證悟。

  既然悟分叁個階段,即先從圓解而入行,再從行持而明悟。第一次見到是偶然的,沒經驗,就如有些人說的瞎貓撞著死老鼠一樣,這些人通過參究、通過念佛,突然有一天,特別好,萬念歸于一念,或無心于萬法,就是說坐得一柱好香或行在平常中,突然打失身心,直下見到這本性,但是沒經驗。見到以後,他相信這本性是真實的,佛祖沒欺騙我,佛祖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無上的道性的確是真的,我見到了。再去與師父印證,師父首肯了他,這就是你的本性。譬如我原來天臺宗的師父--振蓮師父,他出家以後,師公沒叫他看經、學習,只叫他打坐,打坐到叁個月以後,突然有一天打失身心,世界沒了,靈知現前。他去問師父:「這是什麼境界,我是怎麼一回事

  」他師父說:「徒啊!你已經見到了,這就是修行的佛性,修行就是爲了開發這個性,其他都是假的。那些看到光,看到佛或其他什麼的都是假相,不是真的,這個才是真的。」這個就是亘古亘今的,永遠不變、不生不滅、沒輪回、不受生死的真性顯現。

  又有一個例子,一位已經證道的師父將入涅槃,他半夜叁更喚來衆弟子們,等大衆都坐在那裏了,師父對他們開示:「過去的都過去,我們過去的用功、修行也都已過去了,我過去教導你們的也已過去了,一切都沒有了,現在在何處

  」說完,師父停在那裏停了許久,弟子們都在聆聽,沒有一個念頭。「未來還沒來,以後有什麼事你們也不知道,也不要想」,又停了許久,突然一只老鼠叫起來,「吱吱」,「就是這個! 」師父抓住時機馬上大聲地叫道,弟子們當時就開悟了。「啪」,那時過去都已過去了,未來的還沒來,當下就在一片空靈裏面,就是空明了知,經老鼠「吱吱」一叫,這個覺性馬上一現,了了分明。這了了分明是什麼

  就是我們的靈知覺性。座下弟子都開悟了,好,開悟了,沒時間沒空間,坐在那裏都忘記了,此時他們的師父已坐化了,這就是顯示一種悟與證的道開始時沒經驗,以後有經驗了,經常開顯,經常見到這個本性,能夠知道有個方法,怎樣才能見到本性。有些人躺在床上,怎樣躺在那裏,身體自然消失了,本性顯現;有些人知道怎樣走路,做事怎樣做,本性會顯現,不匆忙、安閑無住、閑道人,做事不作做事想,無心應物,本性會顯現;有些人打坐、頓然入坐。譬如來打坐,蒲團都放好了,馬上坐下,當時本性就顯現。白教大手印與紅教大圓滿中的「徹卻」方便,是念斷之法。「斷!」念一聲斷,或者「呸!」,當下念頭都打失了,身心世界都沒有了,這些都是方法。開悟、見性有方法,你沒見到時,不知道這是真的。

  有個大學生在等汽車,等得很無聊,他跟佛教已接觸過且也有修行,就是還不怎麼懂,他還沒別的念頭,他等在那裏百無聊賴,呆在那裏,突然汽車一開過來,「咔」的一聲讓他一驚,當下都打失了,身心世界都沒有了,唯有靈知在。他寫信問我是什麼境界,我說:「當時你已經見到了,佛祖指示的就是這個,但是你要常常顯現,常常如此,要保,禅宗裏有保任,要保護它不失。」所以有些人不知念佛到底念個什麼,念咒念個什麼,實際上是歸入這個地方,這地方才是不生不滅,才是證叁昧的道。

  所以第二階段有經驗,經常會出現,並且與世界慢慢地疏遠,與覺性親近了,會相應起來。第叁階段是證,第叁階段二十四小時都是這樣,這就叫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後,任運破五蘊,破五蘊以後顯現大道的妙用,神通具足,道力自然顯現。這是開悟以後分叁個階段。而今時代,我們人的根器不是很殊勝,但是又有過去因地的關系,對這種法門有一定程度的相信,有親切感,也可以肯定我們對這個法門能進去。這樣子是適合這種根器的。但是上上根的人聽到前面的法門,他已經證到,他已經開悟了。上上根的人理悟的時候就是證悟的時候,他後面的話不需要聽,他已經知道怎樣走路了;但聽也無妨,爲了接引衆生,聽一下。因衆生的根器不同,所以開悟後要看《大藏經》,叫閱藏,就是說爲了方便接引衆生用的,但是他自己知道怎樣去做工夫。所以宗範裏說一個徹悟的人,隨緣調習,隨機做工夫,知道自己該如何做,做人怎樣做,將來的路怎樣走等清清楚楚,叫做「翻轉本體做工夫」。所以還沒徹悟,叫做解,是理解到,覺得這個理講得非常好、非常透,原來不懂的,現在都懂了…

《圓覺經直講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