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佛教的根本不迷惑,知道我們信佛,不僅僅西方有佛,或者東方有佛,知道真正信佛是信這個佛性。佛是圓滿了這個佛性,而我們具足這佛性,還沒圓滿,就是信這個真理。從這信以後,因衆生的根器不同,所以有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種種方便。這些方便是隨緣方便,隨機啓發,不是真的;另一方面講這方便的,是破無明、破執著用的,若沒無明沒執著,那麼這方便也不需要了。所以方便的建立是破執的,對治作用。若沒有什麼可治,沒煩惱可得,沒生死可了的話,那方便也不要了,即連方便也不存在了。這是講一個悟道人的作爲,但是沒悟道的人一定要方便,沒方便他進不去。
下面第二大段是講圓解後的修行,是就上根人以圓解修行,隨他不同的根證入不同的道。爲什麼這樣說呢
通過前面第一大段的初因以法鏡照心,這佛法是鏡,佛法的鏡照到自己的心,已經明白起來,已經知道:「哦!原來修行是這樣修的,原來我們在外面求,法門這麼多,執著那麼多,東奔西跑,原來都是在走冤枉路。」禅宗裏有說的,十年、二十年地找,「鐵鞋踏破嶺頭雲」也沒找到,騎牛覓牛,如何找得到
而知道歸家以後,見梅花開也好,桃花開了也好,「哦!我家裏原來都有的。」家裏就是指我們自性本有,不是外面找來的,不是師父給我們的,師父只是引路而已。歸家本有,這樣子的明白,那麼你的法鏡已有了,佛法的鏡已經照到自心。照到自心以後,能夠信解,知道原來佛法是這樣的。那麼從長遠修證來說,因爲你的根器不是上上根,不是頓悟頓證的人,要頓悟漸修,節節不同,有階梯不同,有層次不同。爲什麼
衆生的業障有深有淺,有病障、魔障,有些人有睡覺障、事務多的障,有些人有情感障,以及許多煩惱障,衆生的業障是很多的。也有中斷障,修一段時間,停下來不修了。有些人有執著障,修修執著了,死在那裏不活轉。
各種障是很多、很多,有深有淺;根有利有鈍;習氣有厚有薄;心行有順有逆,所以處處要隨根引導,使令得入正道,得入這佛性。要往裏走,不要往外走,隨根引入,這就是善知識的作用,也就是佛千經萬論這樣講那樣講的真正的目的。法法無礙,攝受衆機。所以你不要認爲自己根器高,把別人破了,別人有別人的因緣,所以不是亂破的。破的目的爲了把他引入,幫助他進步,不是把他的功德破了,而是使所有有緣的衆生都逐漸地提高,逐漸逐漸地走入這真實的道。但是修證的階段、次第,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但一定要依據本因。爲什麼要依本因
因爲本從圓解中來的,信有佛性,發心成佛度生,才會産生正解。
若不這樣一切修行都是外道,你不要以爲修行人就是正道,不一定的,也不要認爲道教修了就是外道,或耶稣教是外道,不一定的,看他是否能進去。耶稣教裏面也有悟道的人,道教裏紫陽真人也是悟證佛道的人。人是不一定的,如呂洞賓後來悟道、證道。佛門裏面搞外道的、下地獄的也很多的,搞偏了,不要認爲佛門裏面都是正宗。修密宗若沒開智慧、沒般若,就是外道,這是宗喀巴大師講的。密宗之法很多是由外道那裏引來的,你若沒智慧去用就是外道。所以念佛的人念起來當銅錢用,或者求求拜拜,或者死在那裏。即執著了。心花若不開發,你若沒得輕安自在,煩惱一點沒減輕,那不就是外道
還是外道!不要認爲有功德,功德那裏來
歡喜生功德,清淨生功德,解脫生功德,智慧生功德,大願生功德,你若沒歡喜、沒清淨、沒輕安、沒解脫、沒智慧與大願力,那裏來的功德
你沒功德,這功德是假的,不是功德,即使轉到下世,你還是很煩惱。以煩惱的心去行善,下世雖然得到一點福報,這福報是煩惱的,不是清淨的福報。所以修行人最要緊是要有清淨的心,要有正智正覺、正念正行,才能夠入道,才能相應。所以說由信解去行證,這是《華嚴經》一部經的真正的綱領--信、解、行、證。
下面講第二節段的正文: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時,我們心中的普賢以廣大的行願從自性的法座上,不起而起,空明無礙的靈知顯現于如如的法會,至高的頂禮敬仰于即相無相的佛智的底源,前叁叁後叁叁一齊化爲無窮的妙機,真常的大道與圓明的妙行融而爲一,向每一個已覺將覺的果地因心裏發出普賢行願的問言。
我們知道普賢菩薩是行中之體,所以標示在一切總別觀修之門的開頭,以下所有的行持即是普賢行願的展開與變化。
普賢菩薩所提問的觀修方法是智慧心直接的體現,沒有法相與次第,不用方便,完全稱性而起行,全修而合于性,不落窠臼,不落對待,遠離分別與執著的無修之正修。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
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
雲何複說修行如幻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
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
普賢菩薩的問話中共分叁層意思,第一層是就當根征起解與行相違的問題;第二層是指出斷滅誰去修證的問題;第叁層是遮止不修行的過失。
普賢菩薩在第一層裏問道: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
這是講普賢行願的一個前提,圓解之後應起圓修,而既已聞圓覺之理,應當怎樣去實修呢
有人說,對圓覺的清淨境界,我信也信了,解也解了,但是我還證不到,還不知如何去體現它。這時普賢菩薩替我們提出如何修圓覺的問題,這就是相應于我們的根機而緣起的正行。因爲我們雖然了悟到天真佛性本來具足,性谛天然,法爾常住,但還未明緣起大用。所以普賢菩薩的提問無疑是接引我們,指點我們,使我們解行相應。
有人說學佛法爲什麼這麼難
一層一層的,又是信又是解,還要精進地行持
這樣深,我怎麼老是學不懂
這說明什麼問題
你把佛法當作門外的東西來學習,而你家裏面很髒(無明的家),不想離開,不去找出去的門,住在家裏面卻學門外的事物,門是被關住的,不知天空(自性的家)是怎樣子,雲彩是如何的絢麗多姿,日月星辰是那麼地耀眼光輝;而你家裏卻是墨黑一團,你怎麼會學得進去,怎樣能相應呢
你學習佛法,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踏實,身心一致,解行相應。不要講佛法是外面,法門是外面,愈學多愈容易成就,你如這樣一想,你就是外道,這是心外有法,心外有道。而且你若是死記硬背學來的,那根本不是真的,從內心流露出的才是真實的,才能相應,才有用。一定要把你的門打開,走到天空底下,你才知道天空,目擊日月,才知道光明,直接去面對天地萬物的現象,才會親見、親聞,所以有許多人由于不明這個道理而困惑。學佛法爲何這樣難學
學了這麼長的時間還是學不進去
因你沒投入、沒相應。你把佛法當作門外的東西去學,實際上都是你自己家裏的寶藏,應把它開發出來,主要是把它開發出來,而不是到外面去學來;學來的東西會忘記掉的、沒用的。所以說學佛法的人,學了佛法就沒佛法了,拜師父的人,依止師父相應後就與師父融爲一體,沒師沒法,所以說大唐國來還有禅師嗎
沒禅師。師父他自己說了一句,「有!喚來替老僧洗腳。」他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把對師父的執著破掉,他說喚禅師來替我洗腳,把師父破掉,但並不是沒有禅,而只是沒師父的執著、沒佛法的執著。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全部是自己的心靈,全部是自己的體驗。所以說自己的心靈就是你自己最好的師父、你的主人,你的覺知、你的一舉一動就是你的師父,你從這裏去體會出佛法,這才是真實的佛法。這裏問這個問題:「世尊啊!假若衆生知道一切如幻,那麼身心也是幻化的,爲什麼又以幻化的身心來修行如幻的境界呢
」他說:「世尊啊!假若那些衆生,已經聽到圓覺,那麼他當然是『知幻者』,知道一切都是幻的、人是幻的、感覺是幻的、身心世界都是幻的,知道這如幻的人,當然當時他也會知道身心也是幻的。」我現在修行、拜佛,身心也是幻的,我現在講經,坐在這個法會上也是幻的。身心之外還要修什麼呢
修來修去也是幻的,所以很多人以幻的東西修來修去,還是在幻的裏面打圈子。若看到佛從佛堂裏下來,喲,很高興,佛來了,我見到了。或者那裏有龍出現了,就驚異萬分,其實這些都是幻的。大家知道,都是假的,或師父的光給你看到了,也是幻的,以這幻知幻覺來修幻化的境界,是修不成的。但是從證來說,這身心是幻的,怎樣以幻來修這個真
這是提出的問題的關鍵。既然身心是幻,用于幻、修于幻,這是行的問題。就是說了悟一切是幻,正解已經形成,這就是開悟人的境界,知道都是幻的,所以明悟的人他當下就能體會到萬物的運動、天氣的變化、人事的遷流都是幻;就是父母死了也不會流眼淚、不會哭,他說這些都是幻;即使生病了,他也不會執著,雖然痛苦,但知道痛是幻的,不執著痛;證道的人是沒系縛的,已沒有痛不痛;沒證道而明悟的人還有痛,但是他知道痛是幻的,病也是幻的,他不求什麼,他沒求,「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的人格到無求時,品行自然清高。你若天天崇拜外面的佛、外面的師父,天天低叁下四,那你的品質就不高,你修行就難以進步。所以學大乘圓覺的人,他們人品就是很高尚的,是頂天立地、大丈夫氣概,沒有這樣低叁下四,抱住師父。他是要自己把自己證出來,把本性悟出來,把道果修出來,是這樣一種精神。所以他有這樣的正解,這幻化的不是真的,但是既是幻化又怎樣修人呢
所以說解與行進退相違,既然悟到是假的,怎樣去修呢
借假修是什麼意思
所以有些人說這些都是假的,我就不用修了,放逸了,「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遭殃禍」,認爲反正是幻的,修還有…
《圓覺經直講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