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P6

  ..续本文上一页了悟心念是空,不生分别。「放四大莫把捉」,这是《证道歌》里说的。你知道境界空,不着境界,知道法门空,不执法门,知道感觉空,不着感觉。

  做工夫天台宗有六个层次,提一提:

  第一层次,知道山河大地,男男女女,知道佛堂的庄严与垃圾臭秽,这些都是空的。知道所有境界是因众生而立的,众生喜欢好看的,立好看的,庄严到极点是佛相,反之最污秽是垃圾,这些都是众生世界缘起的,这种现象的本身是性空,不要执着于这些。

  第二步,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感觉,有些人说,我现在修行感觉很好,修得很清净,人很轻,觉得非常舒服,是感觉,感觉是不对的。你所有的感觉,苦与乐、进步与退步,你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误的,都是无明,这是第二步工夫。你要丢掉所有的感觉,如今是热的,或者冷的;今天的菜好吃、不好吃;今天谁对你客气、不客气等等的感觉,名的感觉、利的感觉,有成绩、没成绩,你都得全部把它们丢掉,所以第二步工夫念佛时不落在感觉上。拜佛时,不要感觉到自己在拜佛,能礼所礼性空寂,能念所念性也空寂,正念无念等等,都是说明这个道理。

  第三步空,到第三步时你会空了动静内外的对立,进入于空的禅定。只要内不着身心、感觉,外不着境界,你会身心归于空,空相会出现了,空时不执空,知道空不可得,在空里面体会谁知道空,参透空的本源是什么

  空从哪里来

  在哪里显现

  第四步工夫,参透这个空,了达觉空不二,一觉,空就消失了。

  所以第五步觉性现前。觉性现前时,分证真如,成如幻三昧,证到真如性体,一切平等,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证真如性体。

  以后第六步工夫是圆证真如,圆证法界成佛道。

  这里分做六步工夫,但是现在的修行人,第一步工夫也没做,都是天天执着于境界,日子好或不好、热闹或不热闹,这是外面境界;身体舒服不舒服,感觉好不好这是里面的,执着内外的妄心妄想上所以修行进不上。第一步也没做好,如何说第二步、第三步

  完全是感觉、幻觉里面,所以既然知道是空花,外境是空花,感觉是空花,这个空也是空花。好!「知是空华,即无轮转」,马上没轮转,马上就证到了。所以禅宗中说直指与本证,就是这地方来。「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个地方没轮回,没生死,到那里还有身心

  永不生死。你是一个没人的人,没执着的人,所以说:「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就是说没受生死的人了,虽然说还有一个肉体在,这个臭皮囊,实际这个地方不叫臭皮囊,这是我们的工具、妙用的工具,来度众生的工具,借这个肉体来度众生。有些人说,我先往生西方再来度生。如果你悟入圆觉,现在就可以度众生。所以「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个地方没我执,就得到解脱,五蕴照空,一切苦厄都没有了。外无世界,内脱身心,所以身体犹如虚空,不计着心念;身体如同法界,同法界广大圆明。「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有些人说,我是自己修起的,我修到空、修到无、修到这样的境界;实际不是,这是本有的,本来是无的。所以说:「非作故无。」不要认为是我修起,实际是借修跳过去的,跳到那个真实的地方,回归真实的地方。「本性无故」,本性就是无,这是个无的地方。过去有个做父亲的,这是《奥义书》里面说的,他的儿子问他:「我是谁

  我到底是什么

   」因为他的儿子还是个孩子,不能用知识解答这个问题,那如何说呢

   他说:「你去摘一个水果来。」水果摘来以后,叫他把水果切开,问孩子这水果里面是什么

  孩子说:「水果里面有种子。」他说:「你再把种子切开,里面有什么

  」孩子说:「种子里面没有什么。」他父亲就说:「这没有的就是你啊!你就是没有的。」这就叫无,这个无不是断灭的无,这无是有种子,这种子生法不尽,缘起不尽;我们人的性就是无,种子切开就没什么。所以这本性本无,这无具足一切法,这是妙有,无里面的真空妙有。所谓「彼知觉者,犹如虚空」,你体会到无,「无」应有一个觉性来说无,有个觉,但不是感觉。我们众生是受这个苦乐的感觉,这个觉当下是空的觉,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觉,这个觉我们知道是知觉性,这个知觉性犹如虚空;你不要执着,虽然是空,但是犹如太虚空一样,没有一点痕迹。知道无的人也没有,知道觉这个空的人也没有。「知虚空者,即空花相」,知道虚空的,知这个觉如虚空一般也要空掉。就是虚空相,第二步也要破掉它。「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第三步也要把它空掉。假若执着无知觉性,豁然空拨因果,就乱来了,也不对。所以「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没知觉性的执着破掉。这个知觉性是朗然现前,了了分明,但是没有分明的「人」存在,没能没所,没能知与所知,它是全体法界,一真独露,天真自然,法尔平等。佛教中讲到这里只能这样讲,因为语言没办法说,这里要有善知识印证。这个理是这样讲的,到这时恐怕你有住着,需要别人敲你一下,敲一下把你的住着破掉。所以禅宗为什么要棒喝,就是破你修行当中一层一层深入时的微细执着、微细的知觉。「有无俱遣」,有也丢掉,无也要丢掉,离四句,绝百非。什么叫有

  什么是无

  什么叫有佛

  什么叫无佛

  你说有佛也不是,说无佛也不是,一切都丢掉,心不可思,言不可言。佛经所说的不可思议境界,就是这个地方。「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里叫净觉随顺,大家要体会到,这里是真正的因地、真正的彻悟境界,这是真正的正法眼藏,这地方就叫如来出世。世界有这样一盏明灯点着,有缘的众生能够入佛妙道,你不会模棱两可,不会说来说去,非常明确的,怎样就怎样,但是是随机而说,方便有多门。「净觉随顺」,这是真正的因地。  

  何以故

  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何以故

   」,为什么这样说

  「虚空性故」,就是一切法空不生灭。一切法如虚空一样,虚空不会说自己是空的,虚空也不会说日月、星辰、银河系等宇宙里这样多的东西在我里面转,我能容纳万象,不是很多很多吗

  其实不多,虚空不会说自己多或者说自己少,它没任何物,它没办法说。如虚空性一样,虚空自性不生灭。「常不动故」,前面讲法空,这里讲法寂,没来没去。我们的真性是湛寂一片的,也没来,也没去,没过去到现在,没现在到未来,它永远是当下、当处出生、当处现成。所以说它没动,湛然一片。《法句经》里面说的:「诸法从本来,寂灭无所动。」《楞严经》里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法华经》里面也说:「常自寂灭相。」虽然没动,但能显一切动,这个动是妙动、妙相。「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如来藏里面没生没灭。如来藏是佛教中的根本,是成佛之因。别人说到无,说到空,是不是会没东西了,能不能成佛

  我们知道有个如来藏具足一切功德。如来藏是成佛之因,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是隐覆义,就是有如来的性德藏在里面。《理趣般若经》说:「一切众生皆如来藏。」生死烦恼中有如来之身,就像贫女怀了轮王一样,将来要继承皇位的。或者说是穷人家里藏有宝藏,有九种譬喻,简单地说,就是如来隐藏在里面,未经修行开发。虽有这样的如来性,仍未成佛,好比种子的隐覆于大地中一样。第二是含摄义,就是说如来法身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大用、无量的功德,又能含摄一切众生,都包容在如来藏里面,所以我们不会落于空。第三出生义,就是如来藏能出生法身,含一切德,能够证成大道,一切无漏因果都从这里生起、显现,一切人天道行也是从这里显现,这就说明有个如来藏性存在。我们具备能够成佛的因素,我们的信心就是从如来藏上面建立的。所以有些地方说「空如来藏」,它是法性的空,它是万物的能量。「不空如来藏」能缘起万法,世出世间都是从这里显现。「空不空如来藏」,它是法性的平等,究竟的圆满,这叫三如来藏。依「天台宗」来说,藏教部的修行人,它只能分析空,它的空是离开缘起的有,世俗有以外的空;通教的空,是当体空,当下就是空,但是它观察世界如梦如幻,像做游戏,它不认真去起一切功德妙用,它不具足功德相好;别教有次第三观,从假入空,从空出假,最后达到空假不二,这就是先从假入空如来藏,再从「空如来藏」出「不空如来藏」,最后入于中道的,「空不空如来藏」;圆教一心三观,当下具足,一悟一切悟,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他是圆的,整体圆融,一证一切证,它都是在当下显现的,这是圆解。一个圆解的人,就了知本性具足这些微妙的功德。所以说如来藏中无生灭,本来没生灭,具足一切。「无知见故」,没知见,凡是一切知见都是妄见。大家要注意,见道的人他没知见,见道者无见,你觉得有很多认识,或者觉得佛教很高深,觉得懂了很多,这是知见。你见生死可了,或者见涅槃可证,都是知见。真见道人无知见,它里面没一物,但是它随机而说,所以如来藏本质来说它没知见,没知见才没执着。众生迷了,有生死,一个开悟的人离开生死的知见;真开悟的人,没开悟的知;他不会觉得自己开悟,谁若说自己开悟了,就不是开悟。因有开悟的知见存在,所以到这境界,借佛经里面现成的话讲,不但是不可识识,而且不可智知。你不是很聪明,你不是懂得很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离开一切分别。「如法界性」,一切平等,如法界性,法界性与如来藏是同一种意义的不同讲法;法界性有情无情没分别的,叫法性、法界之性。如来藏是根据有情成佛的因地来说的,好比佛性是属有情,有觉性存在。「如法界性」,一切平等,对一切没分别,对一切的显现都是一体的显现。「究竟圆满褊十方故」,甚么叫究竟

  竖穷三际,始终常然,超越修为的时间,穷尽万法的本源,而且一直是这样不变叫究竟。圆是圆遍十方,圆遍虚空界。满,具一切功德…

《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