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P6

  ..續本文上一頁了悟心念是空,不生分別。「放四大莫把捉」,這是《證道歌》裏說的。你知道境界空,不著境界,知道法門空,不執法門,知道感覺空,不著感覺。

  做工夫天臺宗有六個層次,提一提:

  第一層次,知道山河大地,男男女女,知道佛堂的莊嚴與垃圾臭穢,這些都是空的。知道所有境界是因衆生而立的,衆生喜歡好看的,立好看的,莊嚴到極點是佛相,反之最汙穢是垃圾,這些都是衆生世界緣起的,這種現象的本身是性空,不要執著于這些。

  第二步,不要執著于自己的感覺,有些人說,我現在修行感覺很好,修得很清淨,人很輕,覺得非常舒服,是感覺,感覺是不對的。你所有的感覺,苦與樂、進步與退步,你所有的感覺都是錯誤的,都是無明,這是第二步工夫。你要丟掉所有的感覺,如今是熱的,或者冷的;今天的菜好吃、不好吃;今天誰對你客氣、不客氣等等的感覺,名的感覺、利的感覺,有成績、沒成績,你都得全部把它們丟掉,所以第二步工夫念佛時不落在感覺上。拜佛時,不要感覺到自己在拜佛,能禮所禮性空寂,能念所念性也空寂,正念無念等等,都是說明這個道理。

  第叁步空,到第叁步時你會空了動靜內外的對立,進入于空的禅定。只要內不著身心、感覺,外不著境界,你會身心歸于空,空相會出現了,空時不執空,知道空不可得,在空裏面體會誰知道空,參透空的本源是什麼

  空從哪裏來

  在哪裏顯現

  第四步工夫,參透這個空,了達覺空不二,一覺,空就消失了。

  所以第五步覺性現前。覺性現前時,分證真如,成如幻叁昧,證到真如性體,一切平等,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證真如性體。

  以後第六步工夫是圓證真如,圓證法界成佛道。

  這裏分做六步工夫,但是現在的修行人,第一步工夫也沒做,都是天天執著于境界,日子好或不好、熱鬧或不熱鬧,這是外面境界;身體舒服不舒服,感覺好不好這是裏面的,執著內外的妄心妄想上所以修行進不上。第一步也沒做好,如何說第二步、第叁步

  完全是感覺、幻覺裏面,所以既然知道是空花,外境是空花,感覺是空花,這個空也是空花。好!「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馬上沒輪轉,馬上就證到了。所以禅宗中說直指與本證,就是這地方來。「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個地方沒輪回,沒生死,到那裏還有身心

  永不生死。你是一個沒人的人,沒執著的人,所以說:「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就是說沒受生死的人了,雖然說還有一個肉體在,這個臭皮囊,實際這個地方不叫臭皮囊,這是我們的工具、妙用的工具,來度衆生的工具,借這個肉體來度衆生。有些人說,我先往生西方再來度生。如果你悟入圓覺,現在就可以度衆生。所以「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個地方沒我執,就得到解脫,五蘊照空,一切苦厄都沒有了。外無世界,內脫身心,所以身體猶如虛空,不計著心念;身體如同法界,同法界廣大圓明。「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有些人說,我是自己修起的,我修到空、修到無、修到這樣的境界;實際不是,這是本有的,本來是無的。所以說:「非作故無。」不要認爲是我修起,實際是借修跳過去的,跳到那個真實的地方,回歸真實的地方。「本性無故」,本性就是無,這是個無的地方。過去有個做父親的,這是《奧義書》裏面說的,他的兒子問他:「我是誰

  我到底是什麼

   」因爲他的兒子還是個孩子,不能用知識解答這個問題,那如何說呢

   他說:「你去摘一個水果來。」水果摘來以後,叫他把水果切開,問孩子這水果裏面是什麼

  孩子說:「水果裏面有種子。」他說:「你再把種子切開,裏面有什麼

  」孩子說:「種子裏面沒有什麼。」他父親就說:「這沒有的就是你啊!你就是沒有的。」這就叫無,這個無不是斷滅的無,這無是有種子,這種子生法不盡,緣起不盡;我們人的性就是無,種子切開就沒什麼。所以這本性本無,這無具足一切法,這是妙有,無裏面的真空妙有。所謂「彼知覺者,猶如虛空」,你體會到無,「無」應有一個覺性來說無,有個覺,但不是感覺。我們衆生是受這個苦樂的感覺,這個覺當下是空的覺,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覺,這個覺我們知道是知覺性,這個知覺性猶如虛空;你不要執著,雖然是空,但是猶如太虛空一樣,沒有一點痕迹。知道無的人也沒有,知道覺這個空的人也沒有。「知虛空者,即空花相」,知道虛空的,知這個覺如虛空一般也要空掉。就是虛空相,第二步也要破掉它。「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第叁步也要把它空掉。假若執著無知覺性,豁然空撥因果,就亂來了,也不對。所以「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沒知覺性的執著破掉。這個知覺性是朗然現前,了了分明,但是沒有分明的「人」存在,沒能沒所,沒能知與所知,它是全體法界,一真獨露,天真自然,法爾平等。佛教中講到這裏只能這樣講,因爲語言沒辦法說,這裏要有善知識印證。這個理是這樣講的,到這時恐怕你有住著,需要別人敲你一下,敲一下把你的住著破掉。所以禅宗爲什麼要棒喝,就是破你修行當中一層一層深入時的微細執著、微細的知覺。「有無俱遣」,有也丟掉,無也要丟掉,離四句,絕百非。什麼叫有

  什麼是無

  什麼叫有佛

  什麼叫無佛

  你說有佛也不是,說無佛也不是,一切都丟掉,心不可思,言不可言。佛經所說的不可思議境界,就是這個地方。「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這裏叫淨覺隨順,大家要體會到,這裏是真正的因地、真正的徹悟境界,這是真正的正法眼藏,這地方就叫如來出世。世界有這樣一盞明燈點著,有緣的衆生能夠入佛妙道,你不會模棱兩可,不會說來說去,非常明確的,怎樣就怎樣,但是是隨機而說,方便有多門。「淨覺隨順」,這是真正的因地。  

  何以故

  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何以故

   」,爲什麼這樣說

  「虛空性故」,就是一切法空不生滅。一切法如虛空一樣,虛空不會說自己是空的,虛空也不會說日月、星辰、銀河系等宇宙裏這樣多的東西在我裏面轉,我能容納萬象,不是很多很多嗎

  其實不多,虛空不會說自己多或者說自己少,它沒任何物,它沒辦法說。如虛空性一樣,虛空自性不生滅。「常不動故」,前面講法空,這裏講法寂,沒來沒去。我們的真性是湛寂一片的,也沒來,也沒去,沒過去到現在,沒現在到未來,它永遠是當下、當處出生、當處現成。所以說它沒動,湛然一片。《法句經》裏面說的:「諸法從本來,寂滅無所動。」《楞嚴經》裏說:「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法華經》裏面也說:「常自寂滅相。」雖然沒動,但能顯一切動,這個動是妙動、妙相。「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如來藏裏面沒生沒滅。如來藏是佛教中的根本,是成佛之因。別人說到無,說到空,是不是會沒東西了,能不能成佛

  我們知道有個如來藏具足一切功德。如來藏是成佛之因,有叁個意義:第一個是隱覆義,就是有如來的性德藏在裏面。《理趣般若經》說:「一切衆生皆如來藏。」生死煩惱中有如來之身,就像貧女懷了輪王一樣,將來要繼承皇位的。或者說是窮人家裏藏有寶藏,有九種譬喻,簡單地說,就是如來隱藏在裏面,未經修行開發。雖有這樣的如來性,仍未成佛,好比種子的隱覆于大地中一樣。第二是含攝義,就是說如來法身含攝身相國土、神通大用、無量的功德,又能含攝一切衆生,都包容在如來藏裏面,所以我們不會落于空。第叁出生義,就是如來藏能出生法身,含一切德,能夠證成大道,一切無漏因果都從這裏生起、顯現,一切人天道行也是從這裏顯現,這就說明有個如來藏性存在。我們具備能夠成佛的因素,我們的信心就是從如來藏上面建立的。所以有些地方說「空如來藏」,它是法性的空,它是萬物的能量。「不空如來藏」能緣起萬法,世出世間都是從這裏顯現。「空不空如來藏」,它是法性的平等,究竟的圓滿,這叫叁如來藏。依「天臺宗」來說,藏教部的修行人,它只能分析空,它的空是離開緣起的有,世俗有以外的空;通教的空,是當體空,當下就是空,但是它觀察世界如夢如幻,像做遊戲,它不認真去起一切功德妙用,它不具足功德相好;別教有次第叁觀,從假入空,從空出假,最後達到空假不二,這就是先從假入空如來藏,再從「空如來藏」出「不空如來藏」,最後入于中道的,「空不空如來藏」;圓教一心叁觀,當下具足,一悟一切悟,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他是圓的,整體圓融,一證一切證,它都是在當下顯現的,這是圓解。一個圓解的人,就了知本性具足這些微妙的功德。所以說如來藏中無生滅,本來沒生滅,具足一切。「無知見故」,沒知見,凡是一切知見都是妄見。大家要注意,見道的人他沒知見,見道者無見,你覺得有很多認識,或者覺得佛教很高深,覺得懂了很多,這是知見。你見生死可了,或者見涅槃可證,都是知見。真見道人無知見,它裏面沒一物,但是它隨機而說,所以如來藏本質來說它沒知見,沒知見才沒執著。衆生迷了,有生死,一個開悟的人離開生死的知見;真開悟的人,沒開悟的知;他不會覺得自己開悟,誰若說自己開悟了,就不是開悟。因有開悟的知見存在,所以到這境界,借佛經裏面現成的話講,不但是不可識識,而且不可智知。你不是很聰明,你不是懂得很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離開一切分別。「如法界性」,一切平等,如法界性,法界性與如來藏是同一種意義的不同講法;法界性有情無情沒分別的,叫法性、法界之性。如來藏是根據有情成佛的因地來說的,好比佛性是屬有情,有覺性存在。「如法界性」,一切平等,對一切沒分別,對一切的顯現都是一體的顯現。「究竟圓滿褊十方故」,甚麼叫究竟

  豎窮叁際,始終常然,超越修爲的時間,窮盡萬法的本源,而且一直是這樣不變叫究竟。圓是圓遍十方,圓遍虛空界。滿,具一切功德…

《圓覺經直講 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