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P4

  ..续本文上一页看境界,里面显境界,境界有能知的知。哎!我知道这个境界,我听到这个声音,我讲的这个声音是境界,你能够听到,里面产生分别的智慧又执取于智相以为真实,有这样执取,以后就会念念相续下去,没停留。过去、现在、未来三心本不可得,而众生有相续后,又计着名字相,有概念、名字,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善,那是恶;这是凡夫,那是佛;名字相,执名字相以后是造业相,造善业、造恶业、造无记业,造业以后就受苦报了。所以这些都是无明造成的,三细六粗,相续不断。所以众生开始相续,现在我们要使它走出无明相续的圈子,使它觉醒,一旦觉醒时,无明顿断,所以说开悟是顿悟,无明要断是顿断,没有慢慢地断,有些人讲,我修行时慢慢地断;慢慢地断是断不掉的,要顿觉顿断。「种种」就所说的颠倒,神识狂乱,好比说认影迷头,《楞严经》里说有人把头迷了,到外面乱跑乱说:「我的头丢了,我的头丢了。」朋友硬是把他拉住,用绳拴住他,说:「你的头不是在你自己的头颈上吗

  」众生就是迷头认影,就是颠倒了,背觉合尘,把觉性丢了,去合于尘劳,觉得这个世界很要紧,世界的工作要紧,你看修行人当中谈这话时,大多数都说是生活要紧,吃什么要紧、今天穿什么衣要紧、今天的天气要紧、今天的地位名誉,及讲话讲得好听与否等这些都是非常要紧的,这就是颠倒了;真要紧的事,把它忘记了,不要紧的事天天记住、计较。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存在都是众生欲望、众生的无明造成的,本来我们人不需要这么多的烦恼事,甚至社会、国家等,是众生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或者是统治的需要而存在,一切都是众生的颠倒的需要。众生都是烦恼带来的,所以我们人把不要紧的事老是计较、谈论、执着,要紧的事不去做,这是背觉合尘,是颠倒,所以说:「犹如迷人,四方易处」。譬如一个人去外地迷路了,不辨东西,把东当作西,把西当作东,颠倒了,东跑一段路不是,西跑一段也不是。就是说修行人及三界众生都是这样迷了,所以「四方易处」,颠倒了。然而突然有一天开悟,东还是东,西还是西,没变化,我们已明白了,不会搞错了;不会搞错了,路才会走正,即走上正道,具体来说这是个比喻。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我们讲无明不要把它讲得太复杂,有些人说无明深得很,无明破了就成佛、成法身佛,很遥远,不要这样想得那么遥远,无明就在当下,当下怎样去体现

  很简单,第一、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四大即地、水、火、风;我们现在的四大,这是我的身体,一切为身体服务,我们吃饭、工作、睡觉等都是为了这臭皮囊。或者修净土的人说这是臭皮囊,我们要把它扔掉了。修苦行外道,身体要坐多长时间,坐十个钟头、一百个钟头,坐几十天,把这个执着不放。有些人修气脉、明点把这个执着不放,认为这里的层次是很高的,妄认四大为身相,四大有肉体四大、光明四大,修到高层次时,进入光明四大,为什么

  人会现本尊相,这光明相与佛一样,「唉!这是我的体,这是我的佛,这是我的菩萨」,一-这也是四大,所以说这里有粗有细,有粗四大、细四大、微细四大,还有极细四大。外道都是执四大的,罗汉认为四大为种性,但是他法执有,我执没有,认为没有人主宰你,但是法还是有,他还是执着四大。菩萨有微细四大,这里的细是很细的,但是用断执来说,一断一切断,这是讲直接参透,参透无明的根源。既然你不执着了,智慧打开了,粗四大不执,细四大也不执,就是说肉体不执,光明相也不执,心念里面所现的四大都不执,一切都了了。这是用浅一点来说是指肉体四大,先要把这个破了,不要为这个服务,这个是借假修真,借肉体来修道,所以很多人是考虑这个问题。谁若没工作,就说他没工作,很可惜。这个人若没地位,就说他搞一辈子还弄不到一个地位,真没能耐等,都是说这些。佛门也说这些,出家若当不了住持、方丈,都很替他婉惜。他们却不知那些扫地的,或在厨房干杂活的,看守山林的,这些都让他们得道了。有地位的人都得不了道,为什么

  他执着地位,执着外界的一切。「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六根与六尘相待而立,尘是客观的声、色、香、味、触、法的六种物象,根是我们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器官;我们的身是色,这个根尘相对时生识--了别的作用,有识时就有缘影。大家知道,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时,如眼前录音机,我们如以录音机的相为缘--条件,就在眼睛里成了一个倒影,是个影,就像照相机一样,外相与内相相结合。在唯识宗有四分说,第一个是相分,就是外界的现象,与我们内心的现象的重叠叫相分。当你一闭上眼睛,这个相也会显现,但是有些人一闭上眼睛,看一看里面还有东西没有

  没有东西,那么这个人修行根性是比较好了。眼睛一闭上,还有东西,还有念头,这个修行还不行,为什么

  他是随相而转,随影而转。这里面有个见分,能见到相,能够感觉到的,体现了这些相的叫见分。见分有两半,一个内见分,一个外见分。八识变现外在的山河大地,是八识田另一半见分的功能;一半见分显现为精神现象,能知能觉的知觉性;另一半的见分显现为物质现象,所以物质与精神两者是合一的,分作两个,到后来都是模糊状态。现象分析到最后物质不存在,精神分析到最后时也不存在,知觉与邻虚尘两个是一样的见分。见分的背后是什么

  是觉性,就是第三自证分,离开感觉后,里面有一个我的知,这个知是没条件的,叫无知之知,没条件的知、没对立的知,不因外界形成的知,这是本起知本觉的。这个要知道、认识,认识到这叫自证分。最后是证自证分,就是能够真实地证入自知的、真知的知,而且是永远不失的、体入法界无性的,这个知就叫圆知,圆证这个知,叫证自证分。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心念都是六尘缘影,所以六尘缘影都是自心所显。我们众生把这个执着了,迷就迷了这个。我们把茶杯或者其他东西执为实有物质,产生一种相对的认识,我感觉到物质、我反映物质、我思惟物质,我存在于我所存在的思惟当中,这样子一来,你把我与众生对立起来,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你在人事的关系网当中,你会掉进去,这种情况就是无明。你没办法超越你自己,别人叫你张三,你就是张三,李四就李四,这是我的名字,名字也是一样缘影、心相,中间有很多很多的学者,很多研究佛学的人与修行人都在这种缘影心相里面。有些人念佛念得好,看到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的感应,这也还是心相,这还不是真实,仅仅是六尘缘影的一种思惟罢了。诚恳恭敬心表现出来的清净相、庄严相还是相,所以要打破一切相归于无相,打破一切心归于无心。虽然是即身成佛,但是要体会到无心是道。虽然说即心是佛,但是不是心相,是心体本佛。心体证到以后,起一切相是妙庄严相,这是妙用,妙用相,所以要体会到无心是道--非无之无,有无都要打破;我们从此以后做工夫,不要跟这妄想转,不要摄受境界;我们现在看电视,你把里面的影子装进去,这就是种子,摄受了境界,临终时或者以后做工夫,都会翻出;所以有人做梦要隔几年,或十几年以后,就是梦到的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修行人梦到现在的事比较多,为什么

  他可以把过去的影子化掉,他对现在观照力强,对目前反应比较灵敏,所以他做梦时,基本上是目前的,但是有清朗与不清明之别;假如能够知道做梦的人,能够自由运用这梦,要梦也行,不梦也行,那么是已经运用这觉性,来显现这个相。如觉不明,那么会全在梦里不知西东。所以说睡着是梦,醒着也是梦,现在没睡同样也是梦,这点大家要体会到。念念不要跟妄想转,不要被相所迷,不要摄受境界,不住着于自心里面的成份、里面的内容,你对善和恶的分别是里面的内容、心念的内容,心的体性没善没恶、没是没非、没高没低。《六祖坛经》里说的三十六对,它没对立面。有些人今天坐功坐得好,心里很高兴,认为今天收获大、好,这样一起念,第二天就坐不好的,这就是无明生起,对立面生起。你不要落在对立面上,你任何时候都没落对立面时,那你的无明生在何处

  你当下就是空明现前,所以无明是影、是迷、是梦、是幻,不是真实的。所以说无明无根。

  下面佛举了一个譬喻,「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譬如病目,眼睛有病,看天空看久了,看到空中都是花纷纷闪出,其实根本空中没花,只因眼睛有病的关系;再盯着看,月亮周边又出来第二个月,即盯住看久了,会有双重月亮出来,其实这是幻化的。这说明众生妄见,一念迷。这圆觉性本来是空的,好比本来月是明的,被幻化迷了。总是着相修行,所以本来空中没花,月也只是一个,没有二个月。所以佛指示说:「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空中没花出现,是有眼病的人妄执,应把这病去掉,恢复正常,才知空中本来没花--本无无明可得。佛又说:「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因这妄执的关系,不但是迷惑了虚空自性。因为虚空性是清净无一物的,现在执在空中生起花,就有物了,好比空中变出花来了,这是妄见。无生变成有生了,没死变成有死了,这就是众生轮转颠倒,从而迷惑了虚空自性。我们的佛性好像虚空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同时也迷了实花生处,实花在哪里,因病目生起,所以人都是怨别人对他不好,怨环境不好,怨现在身体不好,怨现在修行受到种种障碍,都是怨别人、怨外界,有些怨年纪大了,怨自己现在各种条件不够。实际这些都是错的,这等于是怨虚空一样,这一切都是缘起,本来都是本性所现,怨什么呢

  怨你自己的病,怨自己心里面有执着,心里有妄想,心里面落在病目上、落在年纪大、落在别人对你不好、落在环境不好中去。你应使自己从里面跳出来,跳出以后,你才会自由,所以「亦复迷彼,实…

《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