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境界,裏面顯境界,境界有能知的知。哎!我知道這個境界,我聽到這個聲音,我講的這個聲音是境界,你能夠聽到,裏面産生分別的智慧又執取于智相以爲真實,有這樣執取,以後就會念念相續下去,沒停留。過去、現在、未來叁心本不可得,而衆生有相續後,又計著名字相,有概念、名字,這是張叁,那是李四;這是善,那是惡;這是凡夫,那是佛;名字相,執名字相以後是造業相,造善業、造惡業、造無記業,造業以後就受苦報了。所以這些都是無明造成的,叁細六粗,相續不斷。所以衆生開始相續,現在我們要使它走出無明相續的圈子,使它覺醒,一旦覺醒時,無明頓斷,所以說開悟是頓悟,無明要斷是頓斷,沒有慢慢地斷,有些人講,我修行時慢慢地斷;慢慢地斷是斷不掉的,要頓覺頓斷。「種種」就所說的顛倒,神識狂亂,好比說認影迷頭,《楞嚴經》裏說有人把頭迷了,到外面亂跑亂說:「我的頭丟了,我的頭丟了。」朋友硬是把他拉住,用繩拴住他,說:「你的頭不是在你自己的頭頸上嗎
」衆生就是迷頭認影,就是顛倒了,背覺合塵,把覺性丟了,去合于塵勞,覺得這個世界很要緊,世界的工作要緊,你看修行人當中談這話時,大多數都說是生活要緊,吃什麼要緊、今天穿什麼衣要緊、今天的天氣要緊、今天的地位名譽,及講話講得好聽與否等這些都是非常要緊的,這就是顛倒了;真要緊的事,把它忘記了,不要緊的事天天記住、計較。我們知道,所有的社會存在都是衆生欲望、衆生的無明造成的,本來我們人不需要這麼多的煩惱事,甚至社會、國家等,是衆生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或者是統治的需要而存在,一切都是衆生的顛倒的需要。衆生都是煩惱帶來的,所以我們人把不要緊的事老是計較、談論、執著,要緊的事不去做,這是背覺合塵,是顛倒,所以說:「猶如迷人,四方易處」。譬如一個人去外地迷路了,不辨東西,把東當作西,把西當作東,顛倒了,東跑一段路不是,西跑一段也不是。就是說修行人及叁界衆生都是這樣迷了,所以「四方易處」,顛倒了。然而突然有一天開悟,東還是東,西還是西,沒變化,我們已明白了,不會搞錯了;不會搞錯了,路才會走正,即走上正道,具體來說這是個比喻。
「妄認四大爲自身相」,我們講無明不要把它講得太複雜,有些人說無明深得很,無明破了就成佛、成法身佛,很遙遠,不要這樣想得那麼遙遠,無明就在當下,當下怎樣去體現
很簡單,第一、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四大即地、水、火、風;我們現在的四大,這是我的身體,一切爲身體服務,我們吃飯、工作、睡覺等都是爲了這臭皮囊。或者修淨土的人說這是臭皮囊,我們要把它扔掉了。修苦行外道,身體要坐多長時間,坐十個鍾頭、一百個鍾頭,坐幾十天,把這個執著不放。有些人修氣脈、明點把這個執著不放,認爲這裏的層次是很高的,妄認四大爲身相,四大有肉體四大、光明四大,修到高層次時,進入光明四大,爲什麼
人會現本尊相,這光明相與佛一樣,「唉!這是我的體,這是我的佛,這是我的菩薩」,一-這也是四大,所以說這裏有粗有細,有粗四大、細四大、微細四大,還有極細四大。外道都是執四大的,羅漢認爲四大爲種性,但是他法執有,我執沒有,認爲沒有人主宰你,但是法還是有,他還是執著四大。菩薩有微細四大,這裏的細是很細的,但是用斷執來說,一斷一切斷,這是講直接參透,參透無明的根源。既然你不執著了,智慧打開了,粗四大不執,細四大也不執,就是說肉體不執,光明相也不執,心念裏面所現的四大都不執,一切都了了。這是用淺一點來說是指肉體四大,先要把這個破了,不要爲這個服務,這個是借假修真,借肉體來修道,所以很多人是考慮這個問題。誰若沒工作,就說他沒工作,很可惜。這個人若沒地位,就說他搞一輩子還弄不到一個地位,真沒能耐等,都是說這些。佛門也說這些,出家若當不了住持、方丈,都很替他婉惜。他們卻不知那些掃地的,或在廚房幹雜活的,看守山林的,這些都讓他們得道了。有地位的人都得不了道,爲什麼
他執著地位,執著外界的一切。「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六根與六塵相待而立,塵是客觀的聲、色、香、味、觸、法的六種物象,根是我們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種器官;我們的身是色,這個根塵相對時生識--了別的作用,有識時就有緣影。大家知道,我們的眼睛看東西時,如眼前錄音機,我們如以錄音機的相爲緣--條件,就在眼睛裏成了一個倒影,是個影,就像照相機一樣,外相與內相相結合。在唯識宗有四分說,第一個是相分,就是外界的現象,與我們內心的現象的重疊叫相分。當你一閉上眼睛,這個相也會顯現,但是有些人一閉上眼睛,看一看裏面還有東西沒有
沒有東西,那麼這個人修行根性是比較好了。眼睛一閉上,還有東西,還有念頭,這個修行還不行,爲什麼
他是隨相而轉,隨影而轉。這裏面有個見分,能見到相,能夠感覺到的,體現了這些相的叫見分。見分有兩半,一個內見分,一個外見分。八識變現外在的山河大地,是八識田另一半見分的功能;一半見分顯現爲精神現象,能知能覺的知覺性;另一半的見分顯現爲物質現象,所以物質與精神兩者是合一的,分作兩個,到後來都是模糊狀態。現象分析到最後物質不存在,精神分析到最後時也不存在,知覺與鄰虛塵兩個是一樣的見分。見分的背後是什麼
是覺性,就是第叁自證分,離開感覺後,裏面有一個我的知,這個知是沒條件的,叫無知之知,沒條件的知、沒對立的知,不因外界形成的知,這是本起知本覺的。這個要知道、認識,認識到這叫自證分。最後是證自證分,就是能夠真實地證入自知的、真知的知,而且是永遠不失的、體入法界無性的,這個知就叫圓知,圓證這個知,叫證自證分。那麼我們現在所有的心念都是六塵緣影,所以六塵緣影都是自心所顯。我們衆生把這個執著了,迷就迷了這個。我們把茶杯或者其他東西執爲實有物質,産生一種相對的認識,我感覺到物質、我反映物質、我思惟物質,我存在于我所存在的思惟當中,這樣子一來,你把我與衆生對立起來,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你在人事的關系網當中,你會掉進去,這種情況就是無明。你沒辦法超越你自己,別人叫你張叁,你就是張叁,李四就李四,這是我的名字,名字也是一樣緣影、心相,中間有很多很多的學者,很多研究佛學的人與修行人都在這種緣影心相裏面。有些人念佛念得好,看到阿彌陀佛及觀音菩薩的感應,這也還是心相,這還不是真實,僅僅是六塵緣影的一種思惟罷了。誠懇恭敬心表現出來的清淨相、莊嚴相還是相,所以要打破一切相歸于無相,打破一切心歸于無心。雖然是即身成佛,但是要體會到無心是道。雖然說即心是佛,但是不是心相,是心體本佛。心體證到以後,起一切相是妙莊嚴相,這是妙用,妙用相,所以要體會到無心是道--非無之無,有無都要打破;我們從此以後做工夫,不要跟這妄想轉,不要攝受境界;我們現在看電視,你把裏面的影子裝進去,這就是種子,攝受了境界,臨終時或者以後做工夫,都會翻出;所以有人做夢要隔幾年,或十幾年以後,就是夢到的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修行人夢到現在的事比較多,爲什麼
他可以把過去的影子化掉,他對現在觀照力強,對目前反應比較靈敏,所以他做夢時,基本上是目前的,但是有清朗與不清明之別;假如能夠知道做夢的人,能夠自由運用這夢,要夢也行,不夢也行,那麼是已經運用這覺性,來顯現這個相。如覺不明,那麼會全在夢裏不知西東。所以說睡著是夢,醒著也是夢,現在沒睡同樣也是夢,這點大家要體會到。念念不要跟妄想轉,不要被相所迷,不要攝受境界,不住著于自心裏面的成份、裏面的內容,你對善和惡的分別是裏面的內容、心念的內容,心的體性沒善沒惡、沒是沒非、沒高沒低。《六祖壇經》裏說的叁十六對,它沒對立面。有些人今天坐功坐得好,心裏很高興,認爲今天收獲大、好,這樣一起念,第二天就坐不好的,這就是無明生起,對立面生起。你不要落在對立面上,你任何時候都沒落對立面時,那你的無明生在何處
你當下就是空明現前,所以無明是影、是迷、是夢、是幻,不是真實的。所以說無明無根。
下面佛舉了一個譬喻,「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譬如病目,眼睛有病,看天空看久了,看到空中都是花紛紛閃出,其實根本空中沒花,只因眼睛有病的關系;再盯著看,月亮周邊又出來第二個月,即盯住看久了,會有雙重月亮出來,其實這是幻化的。這說明衆生妄見,一念迷。這圓覺性本來是空的,好比本來月是明的,被幻化迷了。總是著相修行,所以本來空中沒花,月也只是一個,沒有二個月。所以佛指示說:「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空中沒花出現,是有眼病的人妄執,應把這病去掉,恢複正常,才知空中本來沒花--本無無明可得。佛又說:「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花生處。」因這妄執的關系,不但是迷惑了虛空自性。因爲虛空性是清淨無一物的,現在執在空中生起花,就有物了,好比空中變出花來了,這是妄見。無生變成有生了,沒死變成有死了,這就是衆生輪轉顛倒,從而迷惑了虛空自性。我們的佛性好像虛空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同時也迷了實花生處,實花在哪裏,因病目生起,所以人都是怨別人對他不好,怨環境不好,怨現在身體不好,怨現在修行受到種種障礙,都是怨別人、怨外界,有些怨年紀大了,怨自己現在各種條件不夠。實際這些都是錯的,這等于是怨虛空一樣,這一切都是緣起,本來都是本性所現,怨什麼呢
怨你自己的病,怨自己心裏面有執著,心裏有妄想,心裏面落在病目上、落在年紀大、落在別人對你不好、落在環境不好中去。你應使自己從裏面跳出來,跳出以後,你才會自由,所以「亦複迷彼,實…
《圓覺經直講 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