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
在圓覺的法界裏,文殊菩薩將我們帶領進入大智慧的光明之中。文殊的大智慧像太陽的光輝,除冥去暗,普照一切。因此世界上一切世智、小智、淺智之光都將融進般若智火之光裏消溶殆盡。文殊的大智如清涼活潑的風,拂熱化惱,遍覆萬物。因此,世界上一切俗學、偏學、邪學之風,悉被般若圓轉妙機的大智之風掃蕩無痕。
文殊的大智是獅子之王,威猛退敵,奮迅祛魔,降伏一切。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邪類、魔類、俗類之衆,均在文殊般若的大吼下,驚醒迷夢,攝伏歸真。文殊的大智是無堅不摧的劍,破執祛惑,剛斷諸法。因此,世界上所有的世法、心法、境法等一切法用全在文殊之劍下歸爲般若之妙用。
文殊大智慧的偉大形像,爲我們展示了一幅極其美妙的畫面:
在廣大無垠的草原上,有一只奮迅而立的獅子,上騎莊嚴無比的文殊菩薩,左手奉持聖典,右手執持金剛寶劍,藍色淨空中,太陽朗照,圓轉的風消息于萬有之中。
由此我們可以了悟:
--凡是文殊菩薩參予的法會,必有奇觀的妙現,如文殊之見于維摩,一見不複再見。
--凡是文殊大智的舉措,必驚天動地,如舉劍向佛,又如法王下座。
--凡是文殊妙智判定的法門,必是契機入勝的妙門。如楞嚴之選耳根圓通。
--凡是文殊示尊的法行,必是悟證道智的異方便,如五字真言與大威德。
--凡是文殊請問宣達的經典,必是理徹性源,事盡幽微的無上妙義,如《真實名》、《文殊般若》等。
學佛的人首先要開智眼,故應親近文殊、了悟文殊、契入文殊、透過文殊、化現文殊,方能圓滿成就佛道。
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由文殊菩薩大智監機而提出的問題及世尊的答覆。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迷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一節是正宗分裏十一問中的第一問。關鍵在于如來本起因地的提出,使衆生産生真正的信解,從而趣入大乘,不隨邪見。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從大衆的法性座裏面,也可以講法空座裏面起悲濟之用,這個「起」就是起悲濟的用。所以文殊師利菩薩的整個行動都是表法的。大家要注意,在佛教裏面所有的形象、所有的舉動、所有的儀規及文字等,都是表示于法義的,我們透過它的存在來體會,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從座而起,就是來表示法的,法又是借智慧的觀照而體現的。《華嚴經》裏面善財童子開始就是參文殊師利菩薩,先是見的身相,後來悟了以後才見他的真身,也就是開悟了後才能見到本性之體。所以以體性大智慧爲根本智,以後再參其他的菩薩,開發差別智。所以文殊師利菩薩開頭的用意就是表法。
「頂禮佛足」,頂,頭頂、人身最高的地方,是從最高地方頂禮佛的足。足是最低的地方,這樣是表示恭敬到極點、意念清淨到極點,學佛的人以這樣的心才能得利益。因爲把心念放低的緣故,高處的智慧水才能流注下來,落入到你的心田之中。佛是聖人,他的功德加持力流到你的因地裏面,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低的地方,才能領受佛恩。有些人覺得自己有地位了不起,高高在上,那麼佛的法流跟你就接不上,你要把自己愈放低愈好,愈謙虛愈好,這樣子才能接受,所以我們頂禮時,一定要恭敬到極點、至誠到極點,同時也使我們得到目前最大的利益!
「右繞叁匝」,右繞表示隨順,如時鍾右繞一樣,是順的,左繞就是逆時針轉,就不行了,所以修行人與佛法逆是不行的。右繞表隨順道,也即表隨順覺性。
「叁匝」,爲什麼會是叁匝
而不是四匝、五匝呢
「叁匝」表示佛教裏面的一體具足的大道理。現在我們講皈依,因此,皈依佛、法、僧叁寶,是自性中一體顯現的,不是外面的佛。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的,因爲覺性,佛就是覺性,念念覺不迷,念念覺照不昧,念念覺醒不迷夢,這就叫皈依佛。對外面的佛的形相而作頂禮,是以身相做樣子,是表示了佛的存在。佛莊嚴慈祥的存在通過現象使我們産生敬仰,因爲我們敬仰,使我們産生向往與覺悟。皈依法,就是正、正道、正理、正智,都是正確無謬,通向菩提大道。皈依僧,就是淨,不是單指出家人。皈依僧真正來說就是清淨、和合,能夠在人生各方面和合,做人能夠持戒律,達到叁業清淨。能夠隨順衆生,不給衆生帶來障礙與煩惱,這就叫僧。僧裏面有小乘僧與大乘僧,這裏提的就是大乘的僧。大乘僧是不分在家出家,真正皈依大乘僧的就是菩薩,菩薩清淨就是真僧,所以說一體叁寶就指內心清淨,而且如今的社會出家人的修行比在家修要難,現今社會的發展,外面世界存在的物欲與誘惑力,使大部分的出家人沒辦法在深山裏修行,而且已形成了世俗化。寺廟變成世俗的風景區,是成爲世俗的需要而存在的旅遊消遣的地方,所以出家人修比在家還難,在家人在工作中、在煩惱的生活中如心能清淨,心得解脫,也即是出家,即身體在家,行菩薩道;這「叁匝」還表示很多,表示佛的叁德,表示叁業、叁道等等。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長跪,是長時間的跪著那裏,爲什麼要長跪
表示無論有多危險、多安樂我都不改變對佛的敬仰,向佛學習,對佛大道的尋求:永恒、永久地學習:永遠的進步。一個修行人如老是進不上去,那麼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修行是永遠的進步,一天一天的進步,是長久的積累的不斷飛躍。並且時時深入,所以叫長跪。「叉手」即合掌,表示信與解一體,而且心與境交叉,我們的心與佛的境界相交合成一體。
「白佛言」,恭恭敬敬地對佛說。這裏都是記錄人對法會情節的描述。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迷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提出來的問題,那麼他首先爲什麼不叫「大慈世尊」而稱「大悲世尊」呢
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龍種上尊王佛,他原是古佛,再來度衆生的。因爲他追問法要本來是爲衆生的,而衆生需要佛現大悲度衆生的德。所以德與行都是影射衆生,于是文殊菩薩就以大悲爲本而行贊如來。「世尊」,我們知道是指天上人間最尊貴的。「願爲此會」,世尊願你爲這乎等法會。「諸來法衆」,這樣多的大衆,法性大衆。「說于」請你以大悲說一說。「如來本起」,你原來最初時、過去最早最早從凡夫地開始的時候,根本所起的最初的法是什麼
大家知道,這問題的提出是相當的重要。我們知道佛的偉大,我們敬佛這當然是好 的,但是我們都沒問佛是怎麼成的
最初那裏來的
這裏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給我們提出這個最初的問題:佛啊!你本起的因地,最初時是怎樣開始的呢
是怎樣去用功及修行的呢
是怎樣進入成佛的大道的呢
「清淨因地法行」,清淨是圓照本體之性時,沒煩惱、汙染。「因地」是因行的心地,我們現在都是因地修行,是心行的開始,不是萬行具足。大乘佛法重心行,心念一動就是破戒,二乘的戒律做了以後,有五個條件符合就算破戒,所以心念修行,叫心地修行。「法行」符合真理的行智,符合性體的行動。
《大集經》講到這個問題:「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爲四衆敷揚廣說,思惟義,是名樂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就是說即使有那些在家出家的四衆,或讀誦大乘經典,並很歡喜爲大衆宣說演講,也會思惟其中的意義,這也還不叫法行,這樣叫樂讀或者思惟。假若比丘能夠觀照做工夫,聽了以後,去做工夫,觀我們的身心及一切境界,觀到極點時,都能空掉執著,寂滅妄想,永離煩惱,其心寂靜,這樣子 的話,佛說:我就叫他是法行--真實法行。
「及說」,以及說,不但是僅僅請問因地法行的問題,還要請問發心的問題。
「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及說菩薩」就是在這大乘中,怎樣開始覺悟,怎樣開始明了現前,發起清淨之心。清淨心就是菩提心。
「迷離諸病」,發菩提心以後,不應忘失,因忘失菩提心即同魔業,離開一切病、修行用功的病、執著的病、忘照的病,很多很多的病,發心以後,用功裏面有很多很多的病,有很多很多的路途風光,而且有很多的問題出現等等,這些病都要除去。
「能使未來末世衆生」,佛滅度以後,正法一千年,象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就處在末法時代,末世中的末法衆生,離開聖人已遠。怎樣才能使末法衆生得到真正的佛道的利益呢
「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求大乘的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能使其不墮邪見更不易。我們知道,邪見很多,有些人說我是什麼菩薩,我是什麼人再來,執著于我有什麼神通。這些說法都能使人墮入邪見,所以要分外地注意。我們前面講到文殊師利菩薩提出的叁個問題。 第一、提出如來的本起清淨的因地法行,這是佛教中最要緊的問題。因我們學佛修行要成佛,成佛最初的因,我們要找到,假如這個因不知道,我們所修的就不是佛法,所以,因如不正,果肯定是彎曲的。第二、做爲一個大乘菩薩怎樣去發心,發清淨心、發菩提心,應該怎樣去發
從那裏開始發起
第叁、一個發心的人,怎樣才能使菩提心不會退轉
不會有種種的禅病
使末世求大乘的人不墮邪見。因爲很多修行人在世界中,都是以觀念去接受世界知識,往往以自我的意識出發,自以爲是,認爲我已經了解佛法,這就是以人的無明爲本所起的一切行,都是顛倒,所以怎樣才能免除邪見
因爲邪見很多、很廣泛。文殊師利菩薩提這叁個問題以後,「作是語已」,作了這樣的話以後,「五體投地」,頭和四肢投下去,投在佛前的地上,不僅是拜一拜,而且是真正恭敬到極點…
《圓覺經直講 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