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了不需要波羅密,菩薩需要波羅密,有漏波羅密和實法波羅密,及十波羅密等。波羅密就是到彼岸,由此岸到彼岸,生死是此岸,煩惱是中流,菩提是彼岸,究竟佛果是彼岸。中間需要波羅密,所以波羅密非常要緊,而波羅密是以智慧爲首,實際以智慧爲根本,就是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若沒智慧這些還是世間法,甚至還是外道法,還沒有用,所以要以智慧爲根本。黃教密宗宗喀巴大師說,若沒大般若智慧,密宗就是外道。因爲中間有很多事相、很多法門都是從外道那裏來的,都是外道中有的,若沒有大智慧就會著相,就會落進去的,變成外道的修行。所以波羅密是因行,衆生迷倒,通過波羅蜜而開悟;但是波羅密並不是遙遠的地方,不屬過去、不屬未來,是現在,現在的覺醒。譬如說布施,把自己的身心世界放下來,把地位及一切個人的執著放下來,當下就是大布施。所以這個果實當時具足,爲何
你已經獲得大福報,如何叫大福報
當一個人都沒任何執著時,都放下時,你的心胸是開闊的,一點也沒障礙。那麼你的最大福報已經到來,所以一乘的佛法說「因果同時」,大家千萬要注意,都是同時具足,當你如造地獄業時,地獄的報已經來了,當時的心惶恐不安,就是地獄的報。特別是對于一個開悟的人,他如一下子迷了,一下子執著起來,當時痛苦是非常難言的。因爲一個人如本來是非常清醒的,突然一下子顛倒了,就像本來神經正常的人一下子神經不正常了,那時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他不知,迷的人是不知;悟的人是知道,所以異常痛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看一切問題,都要在同時的當下去看,此時此刻地去看問題,因果是同時的,波羅密在同時當中顯現,在因行中只有同時的顯現才能成佛道。所以如來的因地是同時顯現。「教授菩薩」,那麼佛從總持中流出的一切清淨真如及波羅密。理、果、行這叁方面來教授菩薩,大家要注意這是用叁方面來教授菩薩的。教授菩薩要隨機指點,使你覺悟,並沒有實法來教授,所謂的法只是使你覺悟的方便。
教授菩薩什麼法呢
是「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文殊師利菩薩提出一切如來本起的因地,但是佛說一切如來本起的因地從那裏來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就是說,不但一尊佛的本起因地是如此,就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是依智慧、圓照、自性清淨而顯現覺悟之相的。怎樣叫圓照
它沒有偏在一方面,它沒觀念。譬如說沒有偏空偏有,也不是爲了個人了生死去修行的。雖然成佛了,但沒帶成佛的觀念:雖然開悟了,但沒帶開悟的觀念;雖然修行念佛等等法門,但沒帶這樣的觀念,它沒偏向在身體以內、身體以外,它沒有偏向在任何一點上。這樣的圓照是無依的、是赤裸裸的、淨灑灑的,它是一絲不挂、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它沒落在任何一個地方上,這樣叫圓照。大家要注意,它的確是清白得沒辦法講的,說任何東西都不是。當人人自心的智慧顯現時,就是圓照體,沒有一個角度、沒有一個點、沒有一個對立面,沒落在過去、現在,也沒落在未來。你的確沒辦法說自己,所以一個真正有道的人,對自己的境界沒辦法對人說。爲什麼
因他沒東西,他不是聖人,也不是開悟的人,他也沒道可得,這樣叫圓照。圓照照什麼
照當下清淨覺相。一絲不挂就是清淨,沒能沒所就是清淨,湛然一片是清淨,這裏面沒佛可成、沒生死可了、沒衆生可度、沒法門可學,這樣叫清淨。「覺」,圓滿的覺,一片的覺,了了分明就是覺。大家要注意,過去有一種考驗的方法,可以作參考,是白教裏面的:
一個徒弟說自己修行修得不錯,來問師父:「這樣對不對
」
師父問:「你的身體還有否
」
他說:「我的身體還有一點感覺,但我很輕安」。
師父說:「身體還在,你還不行,你先回去。」
第二次去見師父說:「我的身體已沒有了。」
那麼師父就問:「你的境界有沒有
」
「我的境界還有,坐的時候,很光明,看到佛,看到很多好的境相。」
師父說:「你還不行,還得回去。」
第叁次來見師父說:「我現在境界沒了。」
「那麼微細的呼吸感覺有沒有
」
「那我還有呼吸感覺。」
「還不行。」
第四次他再來見師父說:「我已空了,呼吸、身體等一切都沒有了,我一坐下來馬上就空了,連走路時都空掉了。」
「那麼你空還有否
」
「還有。」
「還不行,你還在空當中。」
他回去繼續修,後來師父問他:「你現在怎麼樣
」
他說:「此時我沒辦法說,我說不出來是什麼,但是我自己了了分明。這了了分明不是我說出的,我實在沒辦法怎麼說它,但是一切染、淨萬法都在我裏面顯現,就是沒辦法說出來。」
師父向他說:「這下你可以了。」
到了這地方,顯現了這種境界就叫清淨覺相。所以說它是遼廓無邊。達摩到東土來時,梁武帝問他:「你是誰
」達摩說:「我不知道。」「那人家說你是聖人。」達摩說「廓然無聖。」遼廓得沒聖人可得,這樣子覺相是無相之相,或者最初步時有這樣一種體會,後來連這痕迹都沒有了,就叫「圓照清淨覺相」,這地方叫因地,這地方只一顯現時,就沒有無明,叫永斷無明。無明沒根本的,無明沒實體的,這下顯現時,無明在那裏
你是了了分明,那裏來的無明
一點無明也沒有,這沒無明或無明不生起時叫永斷,不要再迷了,不要跟別人轉。有些人已到了這境界,問了些不怎麼樣的人,說我這種境界怎麼樣,他說你這樣境界我還沒經曆過,你這種境界可能是不對的,你的境界可能是氣功境界。經他一說,就被蓋住了,被破壞了,他不知道這樣的境界是最最珍貴的、最最真實的,這就是成佛之因。所以說:「方成佛道。」以這樣子的因去成佛道,這就是因中佛,禅宗就成這樣的佛;先成因中涅槃,再了無始以來的習氣種子,了盡時,圓滿佛道。這裏說到的是本起因地問題,那麼既然提到無明,佛在下面就會說到無明的問題。
「雲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無,故名無明」
怎樣叫無明
無明與明相對,現在大家在此地,以現時的心情來聽我講經之後,假若你有我的存在,若以你自我意識爲出發點來聽我的講經,這種的心念,就是無明;你對自我的反應、執著,對外界存在的執著,就是無明。因爲流過你內心的所有東西都是一種思想,都是一種相的反映,相互之間的反應,你把這種反應當做自我,這就是無明。你對這種存在的法,客觀存在的事物,你把它當做真實,這就是無明的作用;甚至當你修行到空,你把這空當作真實,也是無明,所謂無明者:我執、法執、空執,都是無明作用。下面佛提出一個問題:「雲何無明
」大家聽到這句話後要去參究,因爲你無明也找不到,你想修行,如夾竹桃一樣,種起來沒果實的,夾竹桃還有毒性,你連無明還找不到,以無明爲本,立一切虛妄的法,我們修行要「以無住本,立一切法」,立自性法。假如以無明本去修行,等于是空華得空果,沒得利益;所以要去參究、去體會什麼是無明,無明在那裏
但是不能用文字去研究,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心去研究才知道:喲!我剛才的思想、我剛才的這種感覺、我剛才激動的心情、我剛才種種的心態反應等都是無明。我們的心本來是圓同太虛,量周法界的,但是我們有一個揀擇的心,就是揀擇好、揀擇壞;我們有一種情感的心,對我好或是不好;有汙染的心,起貪或嗔;這圓周太虛的心被我們這些妄心蓋住了。所以《信心銘》裏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證取無上大道沒困難,但是只因你揀擇,這個好,那個壞,凡夫不好,要求成佛;在家裏不舒服,要出家;這個菜不好吃,要那個好菜;這裏太熱鬧,我到清淨的地方去!你總是在揀擇來揀擇去,那麼你一輩子都是煩惱。你說到那裏沒煩惱
隨便到那裏都有煩惱,找不到一個沒煩惱的地方,所以衆生就是揀擇心太粗重了;對法門也一樣揀擇來揀擇去。「至道無道,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只要你沒憎沒愛,憎--不喜歡,愛--喜歡,你在心裏面沒有一個喜歡與不喜歡的,沒取沒舍,沒作分別,這樣子才會「洞然明白」,好比一個洞打透豁然開朗一樣,就是一念。這一念揀擇心脫落時,就是全體顯現,所以過去有個叫拙秀才的偈子說:「六根才動被雲遮」,即是六根一動就被雲遮住了。「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不生時,全體就會顯現,就是指這個境界。我們知道,從佛祖及曆代以來,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樣的,他認爲找到一個根源,然後打破透徹。開悟的人講法都是一致,但是方法有差別,爲什麼
差別對機不同,表達的語言方式不同,所以語言差別是非常豐富的。道是很豐富的,就如自然界裏有百花齊放,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一樣,這是非常豐富的,所以佛提出這個無明問題。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
佛說,一切還沒悟圓覺、沒圓成圓覺的人,都是衆生,從無始以來,沒開悟,你若一開悟,就有了新的開始。有些說無始在那裏
找一找
這裏就是無始,你知道無明那裏開始,你當下第二念一起就是無明的開始,但是這是沒開悟的開始。所以無明沒開始。爲什麼這樣講
因爲一直在無明裏面,昨天是無明,今天是無明,你前一個念頭是無明,第二個念頭還是無明,所以說沒開始。你到那裏找一個開始
所以禅宗講無明,不是說過去的過去,推窮到一個最初的時間。無明沒時間,無明就是當下的第二念。第一念叫無念,第一念是一個念頭都沒動的時候,念頭一動無明業相就來了(《大乘起信論》說的),來的是境界,你要看…
《圓覺經直講 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