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表示。
「如是叁請,終而複始」,這樣反複地請了叁次。一請顯得太輕易,超過叁請又太繁瑣,一而再,再而叁,請求如來作個解答。爲什麼這樣殷切懇求
是爲了一切修行的菩薩和末世的衆生。因文殊師利菩薩這樣的提問,是直接利益到當今我們修行的人,所以說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顯現,是明白衆生需要這樣的問題,需要這樣的解答,所以是「終而複始」,提了再提,一直提了叁次。這樣提了以後,「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這個時候,世尊、釋迦牟尼佛,就慈悲地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告訴聽到這部佛經的所有人: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
「善我!善戰」,就是好到極點,就是說你提得非常非常好,非常有作用,能夠利益一切衆生。「善男子」的善,就是善順于理性,這是大乘的善。我們現在的善是五戒、十善,凡夫的善,是一種緣起的、差別的、對立的善,而這裏的善是順理性的善。男子意指剛斷,就是代表一種非常有智慧,非常幹脆的力量,能斷一切煩惱,非常鋒利,如金剛,這就叫男子。所以佛教中的男與女有些是不完全以性別來分的。假如你能明心見性,開智慧,就是男的,女性也是男的。你如不開智慧,你用世界的感情、欲望來修行佛法,你如果是男性也成了女的。所以佛教的男女是用這樣來分的。這裏的善男子,是贊歎的意思,就是你提的問題提得很好。「汝等」,不但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代替很多菩薩提出的,因爲很多菩薩知道佛的本懷,知道佛的真實,所以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提出這樣的問題能替一切菩薩咨詢真義。咨就是提出問題,詢就是問如來。詢問如來什麼
因地法行以及末法一切衆生求大乘者,不是邪見,而住持正法,因爲我們住著的觀念,住著的事相都不是正住持。正住持,應該是住持我們的佛性、法性當中,因爲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就是邪見,以聲音求我,以執著欲望來求我,以這種的觀念來修行,都不是正的住持。住持覺性的大海裏面,離開相對攀緣才是正的住持,所以說「不墮邪見」,這說明是正的,符合正道、正見去修行。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這是佛的慈悲允許,允許你提這樣的問題,我現在回答你,指示你,而且是勸告你谛聽,谛聽是什麼
仔細地聽,用我們的心和所講的法相應地去聽,相應而聽,叫谛聽。「當爲汝說」,只有你認真仔細地谛聽,我才對你們說。
「時,文珠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這時候,聽到佛的贊許。「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奉佛的教誨非常快活,歡喜從內出,與佛的心願相應,與文殊師利菩薩的本願相應,而從內在的喜歡心流露出來。「及諸大衆默然而聽」,這個時候,大衆回光返觀,向裏面聽,因爲佛每說一句話,都從法性中流出,聽的人用法性聽到自己的裏面去,所以說「默然而聽」。不再有妄想,不再有分別,以直心不聽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是第一個本起因地的問題。佛先呼:「善男子!」即指文殊師利菩薩,及一切法會大衆。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什麼是無上法王
佛成爲大道上的究竟圓滿,再也沒有可以比這更上了。佛不說最高,最高有個執著,只說上面已沒有了,這是大圓滿,所以是無上。佛王于一切法而自在,故名法王。佛教裏所指的王,是講一個人做自己的主人,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圓成自性所有的功德,是不再流落叁界裏面做奴隸,不再攀緣向外,不再有煩惱,這是自己的主人,這就等于天下之王一樣尊貴無上。天下之王,是器世界中的衆生福報較大的一類,這是社會因素,但是佛教是心地法王,所以佛叫空王。修行人也一樣,要不受外界的影響、不要受到地位的影響、不要受到名聲的影響,我們要做自己的皇帝。在這裏千萬不要誤會,因爲這個「王」就是我們的心裏面的智慧光明、清淨安樂,不會被動地受外界的影響,做一個大自由的人,自己裏面有一個王國。什麼叫王國
裏面充滿著功德,充滿著智慧、方便及一切法門都是具足的,這就是我們裏面的心地法王,裏面具足我們法的世界、法的圓滿。所以,印度曾有個修行人去美國,他是對美國人說:「我是皇帝! 」總統去接了,「哎!你穿得這麼破爛,怎麼會是一個皇帝呢
」他說:「我是心的皇帝,內心的皇帝,我現在再也沒有恐怖,再也沒有煩惱,再也沒有痛苦,我無論去那裏都是安樂、清淨,這就是皇帝。」所以,唯識宗把心王分成八個,心所五十一個,八識是心王,這是從法相來說的,這還不是究竟心王,究竟的心王是我們佛性圓滿覺悟,達到圓滿的解脫,它不再需要世界的任何物質、任何條件,它完全是獨立和圓滿的,這才稱爲「法王」。佛是法王,因爲佛是「無上法王」,說明佛統領著所有的法,不是統治者,佛是不控製人的,佛也不是用神通去度人、去逼人修行,實際上神通也是自然的,是衆生的需要的。佛斷什麼
斷心中的煩惱,我們每個人就是要斷心中的煩惱。「有大陀羅尼門」,大陀羅尼,就是總持。陀羅尼有「多字」陀羅尼,很多的言說,很多的方便;有一字陀羅尼,如「阿」字陀羅尼門,「阿」字門叫空門,空攝受一切法,空具足一切法;有「無字」陀羅尼門,沒有一個字,無言無說,這是本性。《圓覺經》就是旨歸無字的陀羅尼,到這裏是無可言表、無可稱說、無可分別,是真陀羅尼門。門是以出入爲義,或者是能通爲義,通過的是門,修行人要找到門。假若你四面是牆壁,找不到門,那麼叁界牢籠你怎麼出得去
怎麼會見到外界的晴天,外界這樣開闊,我們是關在蒙昧和黑暗中,我們要找到這扇門,所以門是出和入。怎樣叫出
出一切染淨的法,一切染淨的法都是從這裏出,無論是染和淨都是陀羅尼中出,從佛所生,從佛性所生,所以下面說的「流出一切」等等。清淨真如、菩提涅槃都是從這裏流出的,以及幻化無明也是從這裏流出的,這是個源頭。那麼怎樣叫入
我們一個人了悟這個覺性,我們本來是流浪叁界的,是一個遊子,在他鄉漂泊還沒找到家,還不知道自己的家園在那裏,那麼人就是了悟這個圓覺之家。所以有些祖師說修行是什麼
就是回家,回到你自己的家園中去。又我們大家都知道禅宗的牧牛圖,最後是「歸家穩坐,人牛雙亡」;人沒有,牛也沒有了,最後歸于真實的性空,就是回家。所以這入門,就是自己的家門:回家的門找到了,並進去了。所以修行法門叫敲門磚,念佛、持咒、參究、修密、觀心等一切法門,都是敲門磚。我們學理就是要知道在那裏敲門,了悟這圓覺性,一切體與用及百千萬法門都是從這裏悟入。猶如下面講到的圓覺之覺,圓明覺悟,顯心清淨,乃至遍滿等等,都是這樣的道理,所以叫入門。佛有這樣的門讓我們入,這個門不是佛給我們的,是佛指示給我們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門,我們每個人都要走向自己的門,進入自己的門,所謂「登堂人室」。
「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這最高最無上的陀羅尼門,就是圓覺門。我們前面說到圓覺,正是指這個法體,有這個法體,才能顯現德用。什麼叫德用流出
圓覺是體、是法體,由圓覺體,流出一切清淨真如等等。這流出不是另外有一個生出,是顯示出;好比鏡,鏡本來有光,因被塵垢遮住,鏡光顯不出來;所說流出就是當你修行到空寂時,當你離開妄心分別時,自然會顯現,因爲是本具的,所以一切清淨無漏。有漏就不清淨,這裏的清淨是無漏、沒煩惱,這是指我們的真實之性。真者無妄,如者不變。真如是指我們法界的性、圓覺的性,這性是清淨之性:水遠也不會有生滅變化、永遠也不會有虛僞頑妄、永遠也不會有汙染執著,這真如是五種緣起裏面一種真性緣起。如佛教中有愛非愛緣起,人有感情,人有男女等等,五欲的執著,所以會有投胎、輪回,這是愛非愛的緣起,是造業的,是業感緣起。第二種是性空緣起,一切萬法本性是空,由空力緣起。第叁種緣起是阿賴耶緣起,有執藏、能藏、所藏的作用,所以阿賴耶緣起一切法。第四種緣起是法界差別緣起。第五種就是真如緣起。密宗裏有六大種性緣起等等。這裏講緣起的地方很多,但是從究竟佛法來說,真如是體性,但是真如又是假名,是表示我們有個如如不動的體性。天臺宗別教說真如是獨立的,真如是永遠清淨的,真如好比月光,我們的無明好比是雲,雲把月光遮住了,月光顯不出來,這是別教說的真如。圓教說的真如是非染非淨,它不是獨立放在什麼地方的,它是法界的性,是永遠存在的。但是它與萬物合爲一體,譬如說一杯開水,放進白糖水就變了,變成水和糖的混合物,合成一體了。你無論如何分都分不出,但是水中有糖味。因此,這裏的真如性,就是萬物,萬物就是真如性,它是沒有真如的實體可指,別于真如可說,從它的性來說,它是清淨的,爲什麼
因爲它能顯現一切功德,但是它包括一切緣起的汙染法,衆生世界也是由它顯現的,因爲迷,才顯現汙染,悟所以顯現清淨。這裏講的「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能「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說明這理性流出能夠造一尊佛,也可以說依這樣清淨理性悟入以後,能夠顯現爲佛,如不能明悟徹了真如清淨的理性,那麼你所顯現的就永遠是汙染,雖然說沒離開真如,但也是汙染,所以說翠竹黃花都是真如佛性,高山流水等一切都是佛性的體現,而不一定是般若的體現,就是這個道理。由于衆生不覺悟,所以不見這個真理,悟了一切現成。「善提」,是智慧的果,就是覺悟;「涅槃」,就是寂滅,是沒生死的果。所以「菩提、涅槃」是果,「一切清淨真如」是理。「及波羅密」是因,因佛不用波羅密,成…
《圓覺經直講 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