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叁章 光明莊嚴的圓覺法會▪P2

  ..續本文上一頁有什麼是佛等等,這都是相對來說的。世界有黑暗所以佛有光明,因爲世界人的能力非常有限、局限,所以佛有神通等等;世界人不講大義,佛有大義;世界人會受人誹謗,不被尊敬,佛是叁界導師,人天師表,是世界至尊等等;明行足,智慧、福德的圓滿等等,都是站在衆生世界角度來說的。大家千萬要注意,佛是沒辦法講的,我們說的佛都不是真佛,只有悟到時,我們見到自己的佛時,才知道佛是在我的心裏面顯現,知道佛與我們不二,由于我們認識佛,才能與法界的佛相應,同一認識、同一體會。到那時,什麼叫佛也消失了,什麼叫衆生也消失了,衆生與佛是相對而言的。所以我們看到的佛都是應化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現在寺院裏所塑的佛,是一種相,都是假的,是給人看的假相。所以佛不在寺院,佛也不在佛像上。但是我們借這個佛像來敬佛,來向佛學習,因爲我們還不夠,用佛的形象來做我們仰慕的對象,來引起我們的信心而已。但是這一觀念是著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以叁十二相見我,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金剛經》已講得很明確,叁十二相即如來,這就是假相,所以這個假相是不會說法的,這是給人間做樣子的。另外有報身佛,報身佛是智慧光明,大智慧遍照法界,一切衆生有緣,他都來照你的心,如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光明智慧照在衆生心。但如分開說,有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可以有相,以相顯光,實報莊嚴土所顯;自受用是常寂光土,無形無相等等。但是以菩薩世界而立的,也還不究竟,所以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佛經裏面說,報、化不是真實的佛,也不是說法的主人,只有法身是真實的,法身是沒辦法去理解的,法身沒辦法認識,法身只有開悟的人,才到法身的邊緣,還沒完全證入,證入才能顯法身。但是反過來說,已經證法身的人,一真一切真,報、化也是真實,也是說法者,石頭、木頭也是佛;「無情皆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一切都是佛,佛說衆生都是佛,那一個不是佛

  正因爲有這樣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才能顯了衆生,能夠乘願而行,度化衆生,「慈航普度」才會顯現一切衆生都是佛。從這裏我們去體會佛,這「婆伽梵」就是佛。

  那麼佛是怎樣的

  佛在當時的淨土,顯現的這種報身,對菩薩說法時,他最初在哪裏開始

  「神通大光明藏」這是源頭,佛的源頭,當然我們說的有個出就有個入,但佛是沒出沒入的,佛是永遠安住法界之性,所說的入,是方便講。對菩薩來說,因爲有些菩薩還沒證到圓滿,他對菩薩說,如在這樣的情景之下,如是而述,佛入到這樣「神通大光明藏」裏面,實際上佛是永遠安住于「神通大光明藏」,沒一秒鍾離開過,所以這個「入」是形容,只對菩薩來說的。那麼這個「藏」是寶性的法界,它是真如妙心、諸佛衆生的寶庫,從這個「藏」才能顯現神通,這神通是不可思議的;「神」者變化莫測,佛說法隨類得解,佛的足指一點地,淨土馬上顯現,它是神妙莫測,在同一法會裏,有些人證菩薩,有些人證羅漢,有些人聽也聽不懂,所以是神妙莫測;「通」是一切無礙,此界說法,他界入定,他界說法,此界入定,這裏說大乘,那裏說小乘,釋迦牟尼佛化身有千百億,千百億妙用,無窮無盡,他在微塵裏轉大**,是微妙變化,境界莫測,所以說這個「通」是無礙的。入這樣的神通大光明裏面,照了衆生百千萬億的光明,使衆生能入佛的智慧,入佛的圓覺,入佛的妙性,證佛的大道。

  「叁味正受」,叁昧是正定、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能顯現光明、智慧,才能把彎曲、不平直的心念調直;有些地方叫正受,不受苦樂等一切受。叁昧是肉體存在達到最高境界,超越肉體的局限,肉體的極點,肉體有個極點。譬如說一個人不睡,幾天不睡,幾天不吃,幾天沒水喝,人會死,但是入叁昧的人超越這個局限,當他一入叁昧時,吃、睡等這一切都超越,人可以坐一千年、坐一萬年,真正入叁昧的人有這樣的力量,這叫超越肉體的局限、世界存在的局限,這是指肉體來說。如玄奘法師去雪山,遇到窺基大師在定中,此時已坐了一千年,這是入叁昧裏面去才會坐這麼久。所以念佛念到叁昧時,也同樣有這樣的力量,而且入叁昧裏面沒痛苦,也不用呼吸,你如把他封閉在那裏,都是沒關系的,因不用呼吸,所以是這樣一種境界。但是佛的叁昧不是這樣的境界,佛的叁昧是法界的叁昧,一切宇宙、法界裏面都是叁昧所現,都是正定,一切明了、一切顯現、一切無礙,是這樣的叁昧,就是法界的一切湛然不動,法界的寂靜性、法界的寂滅性,這是佛的叁昧,這是佛所證的,所以佛證的是到達極點, 那麼我們一個人現在就在佛的正受裏面,佛的叁昧裏面,我們爲什麼不達到這樣的叁昧

  因爲我們有一種抵抗的東西在,一直與佛抵抗,所以衆生不修行或者還沒開悟,是一直在謗佛,一直在造業。《地藏經》裏說的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你是無明在起作用,就是謗佛,因佛的性是覺,你卻是無明的,無明與覺是相對的,無明就是來抵抗覺性、壓迫覺性、覆蓋覺性,你不是在謗佛嗎

  一直是在謗佛,一直在與佛作對抗。所以說我們沒達到與佛一樣的叁昧正受,因爲我們的狂心沒歇,狂心如歇,即是菩提。《楞嚴經》就說到這一句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也即「知見立知生死本,知見無見涅槃因」。你如知見立知,是執著、是生死本、是與佛相對抗的:佛性是沒知見的,正知見如無見時,才是涅槃因,你才與佛順入,沒抵抗,所以會達到叁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就是十方叁世一切如來。如來我們前面已說過,本覺是如,始覺是來。依現在來說,我們的本覺是如,我們肯定的、接受的,有這樣認識,而且從現在開始覺悟,非常非常真實,我現在開始覺悟,覺悟時你心裏有什麼感受,感受産生、明了,突然特別的輕松,覺得世界與你沒關系的體會,與過去告別、與自我告別,你的一切問題會自然而解。呵!人生沒問題,人生原來都在做夢,夢是沒邊際的。有些人說我夢,夢個夠、夢個到頭,實際上夢不可能到頭。你如這一下覺醒過來,哎喲!我有這樣的佛性,原來我是這樣執著,應放下來,明了起來,原來夢中的一切都是沒有的。這樣的話,你的內心世界有個覺性、明了,這覺性是透明的,很明了、很親切。禅宗說開悟,如十字街頭碰著親生的爹娘這般親切,你在天天想念,有一天一下子碰著了,你會覺得特別親切,因你的佛性是你裏面的主人,等于是你的父母一樣,但是你現在流浪在外,還沒找到你的父母,所以當你一旦找到時,你會覺得特別親切、特別歡喜,這一下把人生世界所有的問題都去掉了。所以真正開悟的人,他的人生問題都會解開,沒有爲了人生問題而苦惱,沒有爲了生與死的問題去追求,只是依這個悟智去修行、去努力,繼續下去,愈入愈深,現在對他來說,萬裏長征只是一個起點,開始的點,他已踏出一步,他已看到前面的路,而後面的東西已不屬于他,他只有前面的光明,他只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就會走到那個地方。《法華經》譬喻爲叁百由旬、五百由旬,就是指這個。而凡夫是背道而馳,是往後走,走到與寶所相反的地方去。那麼二乘走到叁百由旬走厭了,不想走了,覺得修行這樣難,想休息一下,不肯再站起來繼續走下去,所以叫化城。菩薩四百由旬,佛五百由旬,一直走到底。這路是漫長的,大家是知道的,不是悟了後,就圓滿了,悟是起點,但是這起點是非常要緊的,大鵬鳥靠的就是腳下一點勁,才能展翅萬裏,我們如沒起點,就會老是在徘徊打轉。所以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有這樣一句話:「大開悟圓解的人修一天,與沒開圓解的人作比較,沒開圓解的人要修一劫。」今天大家聽懂這樣的道理,一天當中如法去修,別人要修一劫,別人在「文火燒牛肉」,這樣來,那樣去,世界問題這樣多,這一生是這樣顛倒浪費了,這是習氣。他的思想這樣亂,人是如此的愚癡,對世界的執著如此重,法門這樣雜,這樣散,東一下,西一下,過一世,下一世還是這樣的習氣。其實我們修行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就已經開始,到現在還是這樣子,就是說還是這樣變來變去,爲什麼呢

  因沒進入真實的門,所以要修一劫。他這樣的修一劫,還不值如法修一天,因爲這一劫是在徘徊,走錯了路。譬如練武術,你如拜錯了師父,這師父是叁腳貓,你也是叁腳貓,你如拜到了明師,他指點你一句,比你跟別人十年還好,教你一招一式,傳你口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明白這一點,要從始覺開始。如來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但是衆生有如沒始、沒開始,就譬如明珠永遠埋沒在地下,沒顯現。

  「光嚴住持」,「光」就是佛的光明,法界妙明。佛與佛的相合叫重光。帝網千珠,光光互映,因宇宙裏如有人開悟,這光與那光馬上合攏,整個是光,這大光明藏光光相合,就是最莊嚴的妙德之相。譬如這個房子裏有一千盞燈,所有燈的光和光合上,呈現絢麗多彩的奇觀,這光明的莊嚴即是佛的報身。「住持」是安住本性,安住這個覺性,佛所證的道性。這是沒攀緣的,爲什麼

  佛是沒攀緣的,是無緣的。剛才講到「住持」,就是安住,佛是究竟住持,我們如能進入裏面,明白自性就是初步安住:水遠離開攀緣,就是究竟住持。住是什麼

  任其不失,對這個道,對這個佛性,對這個覺性,任其不失,也不破壞。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這個地方是什麼地方

  是佛所住持的地方;佛的光嚴住持的地方,也正是我們衆生的清淨覺地,就是我們本來清淨、本來覺悟的地方。但是衆生是迷真起妄,所以妄即衆生,這妄的體性本來是空的,是本覺心地。所以一旦我們明白,妄也不能染,妄不能染時就能住入涅槃。住入清淨境界。《大乘起信論》中提到「本來常住入于涅槃」。但是聖人證到這個境界,凡夫是不知的,現在我們聽聞了這部經,知道佛清淨的地…

《圓覺經直講 第叁章 光明莊嚴的圓覺法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