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就是我們的清淨覺地--我們覺悟心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唯一的地方,沒有兩個地方。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凡人與聖人,身體與心念,用形相來說好像有差別,但是這相是虛妄的。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就是寂滅,這就是要使我們開悟,就是說我們覺得這形相有差別,凡與聖、身體與心念,實際來說都是假相。我們覺破這個假相,當體寂滅,不起分別。因爲寂滅的關系,是平等;寂滅才平等,不寂滅那裏來的平等
所以馬祖說:「根塵迥脫,靈光獨耀」。妄想執著境界脫盡時,就是寂滅,寂滅就是平等。觀音菩薩到後來貫通時也是寂滅:「生滅滅己,寂滅現前。」那麼大勢至菩薩的「淨念相繼」,實際也是寂滅,淨念相繼,怎能不平等
是平等境界。所以說,平等在那裏
就在本際。本際是什麼
就是叁際十方圓裹無二的一際,就是一個不是物的東西,即是一體平等的東西,一體就是圓覺,就是圓覺覺性,非心非物的靈妙真心。所以千經萬論,種種修行法門,說來說去就是一個,沒有二個,其根本旨意就是使我們身心寂滅以後達到平等的本際;而達到平等際時。 「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既然我們覺體沒區別,那麼隨順這個體就圓滿,體性沒區別,是一際平等,體上平等,一切平等、一切圓滿;所以說這圓滿是十方圓滿、十方周遍圓滿、周遍法界。「不二隨順」,就是本性的力量能夠隨機、隨緣、隨業、隨因、隨果、隨一切力而顯現。順衆生心、順衆生緣,是隨順。但隨緣衆生、隨順顯現時,是不二的,因爲隨順的當體就是這覺性,真常是不二的,所以全體的常是「一個」的性質,整個體性的質,是隨順不二,但隨順不二具體來說就是生死與涅槃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聖人與凡夫不二,一切身心,依報、正報,一切都不二。真正開悟的人悟什麼
就是悟這不二,大家要注意,悟這不二的理,證這清淨的覺。有些人有覺,但是沒有不二,達不到不二;他沒有悟,因爲有「我覺」的存在,有覺沒悟,覺是自然的覺,所以自然覺如沒有印證過,是天魔外道,外道也有覺,但他沒有悟,這悟是徹始徹終的宇宙的理性,這理是成佛的原理,沒有任何錯謬知見。但是外道沒有這成佛的原理,有些外道也有這樣的覺性,說靈性修行,但是沒有這理性,徹底地悟這理性,徹底悟這理性時再來顯現這個覺,再說覺與理不二,覺覺于理,理顯于覺,覺理不二,這樣才能起整個圓融的功用,才能圓滿成佛。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我們知道,佛是不二境,不二境就如明鏡當臺一樣,而明鏡是自然顯現的,佛沒有現土的心,就如明鏡自然顯現萬象一般地「現諸淨土」。因爲佛是無念應緣,明鏡無心,所以說衆生如淨,佛現淨土,衆生如穢,佛現穢土。佛沒來去,明鏡顯現。我們現在一發菩提心,馬上就顯現在佛的鏡裏面去,顯現就是顯現你本來的面目。譬如現在念佛的人,知道西方有蓮花。西方爲什麼有蓮花
就是佛的淨土所顯現,你一念就顯現,是自然的顯現,這是非常真實的,所以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淨土我們分析有四種: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佛都是隨機隨緣顯現,而且我們在這個地方四種淨土都有,就在我們這法會的當下,這四種淨土都存在,並不是什麼遙遠的地方,整個宇宙任你一個地方這四種淨土都存在的。所以說一切事就是一切理,一切理就是一切事,事理不二,真俗不二。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佛以不二境現這樣的淨土時,還有十萬的大菩薩顯現在法會上。「與」就是佛以外還有其他的大菩薩。這「大」是登地以上的菩薩,真正開悟的人是登地菩薩,悟中道性,是登地菩薩。這「菩」我們學過,就是菩提,就是所求的佛果。「薩」就是薩埵,就是有情所化的衆生、所度的衆生;還有一種解釋是一個人由于了悟的覺,已經覺了,但還有些感情未斷盡,有點習氣還沒了盡,也叫做菩薩;還有一種是這個人求菩提,是求菩提的有情,這是淺一點的,還在求,還在妄想,因此,求菩提的人也叫做菩薩,這就是世俗谛的發心菩薩。「摩诃薩」是大菩薩,爲什麼叫大菩薩呢
他是信大法,現在要相信這《圓覺經》是個大法;解大義,這圓覺的義理直下了解、真正明白;還要發大心,發大菩提心,開發我們的本性,把我們的覺性開發出來;修大行、趣大果、證大道等,這樣都叫「大」。這「十萬人」指人數。「俱」是同時在佛所現的淨土裏面出現,他們都是佛的同化、佛的眷屬。修行要有眷屬關系。大家要注意,一個人要發菩提心,他真正開悟了,他會引導一批人,他是個有覺悟的人。他的燈點起後,慢慢地幫助大家的燈點起來,這一批所教化的人就是他的眷屬,相互作用,他引導他們,把他們帶上去,這一生中一起修、下一生還在一起修,一生一生進上直至圓滿,這就叫菩提眷屬。你如不利益別人,這一生就沒眷屬,沒眷屬最大的程度來說就是自了羅漢。你一定要修成,如修不成就是痛苦的凡夫,你所結的緣都是迷妄的衆生。所以你把自己的燈點亮,以後要照耀別人,你就會形成菩提的眷屬。這菩提眷屬是常常跟隨著,而且是生生世世的,後來愈來愈多,一千、一萬、十萬、百萬,而且分層次,分層次所以顯不同的淨土,有些是大菩薩,有些是中菩薩,有些是小菩薩,有些還是結緣的衆生,這裏就是分層次。所以佛分四土,一層層的,在《法華經•從地湧出品》裏有那麼多的菩薩從地下湧出,而且都是大菩薩境界,有些人不相信,這麼多的菩薩那裏來
佛說我從久遠劫來就教化他們,就是這樣的意思。大家要體會到佛法在我們現實的世界裏面,我們的佛法離開現實世界是沒意義的。現實世界裏就是真實的佛法,要這樣去體會才能有意義。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叁味,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聖人的名是有意義的,它有個德的存在,而且人的名也有意義,人的名如叫多以後,它的音聲與辭義在識田裏面就有影子,會影響人的性格,對人的將來的走向都有潛化的作用。所以,名也有德的關系存在,是表德的。
「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菩薩就是表示智慧、信解證入的大智慧、七佛之師,有譯作妙首、妙吉祥與妙德。
「普賢菩薩」,是表大行,由智起行,達到行解不二,即證毗盧遮那。普賢還有叁種意思:第一,自體之性周遍叫做普,隨緣成德叫做賢。第二,對于一切位次的菩薩能委曲救濟而無遺漏叫做普,鄰極亞聖叫做賢。第叁,據菩薩當下所證位次而言,德無不周叫做普,調柔善順叫做賢。
「普眼菩薩」,普觀一切法性清淨,自得解脫;觀一切衆生清淨,自得無礙。慈悲是普眼,所以這個眼是很要緊的,我們要有大智大行,還要有普眼,不能只看到我們眼前的一點事,要看到普天下的衆生。有些人的眼界很小,只看到一個寺廟、一個家庭、一個溫州市,應該要放眼看,看到一個地球、看到大千世界、看到宇宙。要發這樣遠大的心,每個人把自己所發的願都記錄下來,第一願是什麼,第二願是什麼,現在大家也可以發一個願,就是要記下來,每天在佛前念。我們每個人有本願,地藏菩薩有本願、觀音菩薩有過去十二本願等。我們都有願,這一生發了願,下一生就會進上去:你發大願,在西方品位上來說也就高得多,這就是願。願有什麼力量
諸佛、菩薩、聖人如與我們的願一致時你的願會與他們的願合一,力量會很大的,那麼你所做的一切自然會非常順利,你的進步會特別快,爲什麼
因你的願與聖人合,道理就在這裏,所以願是很要緊的。
「金剛藏菩薩」,金剛譬喻堅、明、利,它有叁種德,能破壞一切,能破壞一切魔障,破壞一切懷疑。經中菩薩起叁種甚深的疑難,以破末世衆生的疑心。所以「藏」表示破疑後的功德,人如能破掉懷疑、破掉魔障,就能産生能量功德。
「彌勒菩薩」,翻譯成中文叫「無勝」。菩薩勝德超過大衆,他爲了除去輪回,深入推究愛欲的根源,掃蕩細微的迷惑,所以提出了什麼是輪回根本的問題。他是等覺菩薩,一生即補佛位,所以表示除去微細的迷惑,就能證得究竟圓覺。
「清淨慧菩薩」,表法門修行的修證的地位,因果相裏面所觀照的智慧沒滯住、沒執著。就是說修行人在圓覺裏用功時,有因與果,有種種修行的地位,但是沒住著,如住著就會停在那裏。如你上學讀書已到二年級,你卻還住著在一年級上,或者把二年級昨天的功課執著,那麼你會進不上去,你要不斷地超越,一直超越到博士,再過去,直到再沒有什麼好超了,那時才是圓滿成佛,
「清淨慧」就是破修行的執著。
「威德自在菩薩」,就是通過修叁觀而修成功,修成功以後,非常猛烈,魔沒辦法破他,這叫威德自在。
「辯音菩薩」,佛一音說法,這裏的辯音就是他對佛的二十五輪能夠善巧提問,能夠辨別清楚,修行二十五輪,單與複,就是奢摩他,叁摩缽提及禅那這叁種根本**叫做叁個觀。這叁個觀有些是單一,有些是複,複就是結合,結合就是一、二、叁排列,一和一結合,二和一結合等,這樣排列形成二十五輪。二十五輪是指引不同人的修行方法,所以方法是有的,就是要適應你自己個人的這一種根性而形成。
「淨諸業障菩薩」,一切業障都是由思想而來的,是我、人、衆生、壽者的四相而生。「淨諸業障菩薩」就是修行人怎樣把自己的思想破掉,不住著思想上,也不住在一切行上。
「普覺菩薩」,前面說過思想已離開,再進一步修還有一個執著是什麼
就是說止、作、任、滅。「作」,認爲我可以作佛,我在用功、修行、有所作爲。意思說我們現在一般人修行,發心成佛,當然發心以後要把這個心放下來,你如不放下來,你還在「作」,還想在努力,還有欲望存在,那麼你修行就修不成,不會與覺性相應。「止」,有些人說我妄想止下來,沒一個念頭、停住、壓住會成佛,這樣「止」是不對的、是壓製的。「任」任是任運、放逸,任何事都沒顧忌,因果也不計較,這也是不會成佛的。「滅」認爲一切都滅盡,見、聞、覺、知都滅盡,是不是可以成佛
佛是大覺朗然,活潑自在,所以「滅」也不能成佛。這四個病只是偏執一處,如能圓融,則成妙德。
「圓覺菩薩」,通過前面的修行,圓覺菩薩是圓修法義、圓滿成佛,而且他講出上、中、下叁個跟怎樣修行及方法等都在裏面,使上、中、下根基的人在末法時代都能成佛,都有機會開悟,都有機會成就,所以叫圓覺,不拉下一人,不會認爲你根基差,就不能成佛。
「賢善首菩薩」,賢就是柔順,善首就是表示這部經最要緊是什麼,是通過修行以後,進入真實的圓覺,進入真實圓覺後,道在流通,所以道的長存首先是流通這部經,把這部經保存下來,宣揚這部經,使大家都能夠聽到這部經,而且後面還說到經的種種殊勝的名稱,也講到這部經的功德如何大,以及講這部經的人與聽這部經的人,都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賢善首是佛法功德裏面最要緊的功德。
「等而爲上首」,等等菩薩,這十二位菩薩爲上首,這是十萬衆的領導。
「與諸眷屬皆入叁味,同住如來平等法會」,說這些眷屬,就是那些稱性大衆,「同住這平等法會」,他們都入于叁昧裏面,不是一般的眷屬,所以我們現在會慢慢地明白起來,人與人之間如沒緣的、沒這相等的根器的,這種人我們暫時很難共同和合修持佛法。在修行過程中,他們對我們有障礙,和我們談佛法時統一不起來,我們也沒辦法幫他的,這種人不是我們的眷屬。既不是我們的眷屬,我們要暫時離開他的,現在還沒力量去幫助他們,我們如果是眷屬,談話投機,修行是同一個願望、同一個宗旨的,大家在一起會相互進步;這幫人是我們的眷屬,在這個宇宙裏面這樣同見、同行的眷屬是很多的,山林之下,廟堂之上,都有這樣的人。
這裏是序文的內容,這序文的內容說的是佛用果覺所證和神通、光明、正受、光嚴本際裏面,示現圓滿隨順不二的淨土,十萬菩薩和十二上首率諸眷屬同住平等的法性之會。就是一個開頭,開頭的境界相當高也相當妙,這是一個目標如建立起,使我們有一個歸向的地方,所以經裏面的序文,開頭的初善是非常要緊的,就是表明這部經的檔次,那麼這裏的程度是佛的自住的境界,佛所現的淨土,是佛叁昧功德所顯現的,在這樣光嚴的境界說明是最高深、最究竟、最圓滿境界中說這部圓覺的大法。所以這經的深奧從這裏體現出來。
《圓覺經直講 第叁章 光明莊嚴的圓覺法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