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的照用
-------對無錫居士開示摘要(圓淨記)
一、 關于照破問題
知道妄念是誰?帶有參究的照破,帶有參究以後的破,也帶有照。
但真正的照破是不見妄念,念頭起來了他不覺得妄念,也沒有方法,他是覺性的光明,當他有東西出現的時候,有染汙出現的時候,他自然起照,一照就沒有。比如一個人來了,這個人根機怎麼樣,覺性當中要起照,一照就知道,知道他怎麼辦樣,他的業障輕重,他在想什麼,他有什麼障礙,這就叫照-----照用。
照破,是破執著,照破一點自己的執著或別人的執著,微細的。粗的執著照不破的,是說粗的執著,還要通過對治。如果覺性比較空靈的人,他一點起來就照破,照了以後有用,就叫照用。用有很多的用,有破的用,有轉的用,有方便用,有很多很多的用,這個禅宗來講叫照用。你這還是初步的,還不是道用,道的照用還不夠。
二、 關于悟前與悟後做功夫區別在哪裏?
悟前不明白本體,他在用功夫念咒,斷妄想,斷煩惱,他把這些當作真實的,實有身體,實有境界,實有佛的形象,都是實有的,這是沒有開悟的人作的功夫。
悟後的人,他識得自己的主人,本性已經明白,知道佛、菩薩,身體世界及至一切法門,一切煩惱都是本性顯現,他是空花幻影,了不可得,不會當真的有,不會起對立心,不去分別執著,不去有意的斷煩惱,不是要想達到什麼目的,才去修行,知道自己的覺性本來是佛,那麼這樣的修行就叫悟後的修行。他知道煩惱不是自己的,本來沒有煩惱,所以當煩惱妄想起來的時候,馬上有一個智慧照破它,一照就沒有,一照就化掉,叫悟後真修。他念咒也可以,不念咒也可以,他不在功夫裏。就是不在咒、不在念經上,這是他方便用;用也可以,不用也可以,是自在的。
叁、 打坐時的空,怎樣到人、事、法、道上會?
空了以後不要生空的知見,要知道空的本性,要體悟到空的本性是不空的,然後你産生一種智慧,什麼樣的智慧呢?一切都是本性的用,一切萬法----打座也好,做事情也好,都是本性作用,是無形無相看不見的,一切都是作用。那麼你就把打座的境界和生活的境界,就是說兩者的隔閡打破了,沒有彼此的差異,上座和下座一個樣。不要說把座上的功夫移到座下來,沒這個想法了,吃飯和不吃飯,本性是一個樣,睡和沒有睡,人的種種變化,在你的心裏面是一個一,唯一的一,沒有變化。這裏面主要是見地到了,然後在作用處體現,作用處不要去分別見,不要去取舍,不要建立對待。比如說善惡是非、人我等,然後你會發現你的心的狀態,心裏是什麼狀態,一起就照破,它是不留痕迹的,一點東西都不帶,自自然然,活潑潑的。該講就講,不要想著講,做就做也不要怕煩惱,不要求清靜,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這樣去體現就是道,這叫道人之用,就是明白本性的作用。
四、 老師一直提醒我們空有不二?
你不要建立一個空,然後把這空移到生活中去,也去空,不是這樣的,你有了空以後要産生智慧,不見空的相,知道一切都是空的,那你就知道了,一切都不可得,不可得當中,你的心靈明白、透徹,正在不可當中,可以隨機隨緣去用去作用,活潑潑的去作用。
五、 打電話興奮,有落處
這到一定時候會化掉。當你真正與本性融入的時候,你就知道,一點點動心處都是染汙,(插:現在感覺難。師:不難的,)古人雲: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你不要被這些現象所用,哭就哭,笑就笑,不要被哭所困,在這裏面産生執著,一切萬法本來是自然的,它自生而自滅,本來無關的,這時候你不要頭上安頭,它都會順于本性:一方面順于法性,它了不可得,一方面順于生活,活潑潑地現起,不是死板的,該笑就笑,該哭就哭,它是自然的,但是不煩惱,不執著,不執著于笑,也不執著哭,你把執著去掉,不是把哭笑去掉。不是不吃飯,只是吃飯的時候不執著,是這個功夫,這樣的用,拿掉執著,就是本性放光,一有執著,本性被迷惑,就沒有智慧了。
六、 我認爲不執著就是念頭起來,不讓它相續下去,對不對?
你這也是執著,是功夫上的執著,不是煩惱的執著,念頭起來的時候,(插:我念頭起來的時候,如喝茶就喝茶,我不去想是紅茶還是綠茶,我什麼都不想對嗎?就不執著了)開始這樣做是可以的,但一直這樣做,你的心會被壓死的,開始的時候,妄想多的人要這樣做,叫斷妄念,但是如果妄想少了,就讓他自然,不住在上面,他自然消融。這是更深一層的功夫,更殊勝的功夫,就是說這個念不再是妄念,是作用,如果你不執著妄念,就是本性的作用,如果對妄念起了顛倒,那就是迷惑,你喝茶、說話有什麼關系呢?都是本性的作用,你在這個時候,不要去見妄念,妄念起來不會說好還是不好,是有個分別覺得好,覺得不好,而平時人呢,老是産生各種的執著性,要這個要那個,這樣想,那樣想,把種子種進去了,執著了,然後他又翻出來,胡思亂想很多,在世俗人就是這樣。
第一個階段要斷,不要去想它,要一心念咒,然後心定住了,有把握了,就不要再執著了,不要再執著,就是隨順自然,該說就說,該想就想,但是沒有痕迹,沒有分別自自然然,那就叫活用就是本性的作用。
另外這裏有了體悟,一切萬法,它不是真的,是緣起的,這個理上要悟的,而且當下你要有體會,這些東西不是和我對立的,是我的顯現,這個要悟的,這是悟當體,那個悟緣起性空是悟理性,現在是悟當體,時時刻刻要這樣悟的。你看這個人不舒服,你馬上要悟到,他這是我的顯現,我怎麼看他會不舒服呢?你這裏體悟進去了,這是一種真實的悟,都是我的顯現,而我的本性是空的,活潑潑的作用,你這樣一旦明白,而且明白的很透徹,就開始悟後真修了,這一步就跨過去了。
而且一切處要不二,有些地方你做到了,有的地方做不到的,你再去一一體會,一切處不二,這是不容易的。(插:有時透過,有時透不過,)這是現代人智慧的不夠,而且人的心量,自己的作用處,的大丈夫相不夠,拘于小節,小事情,這樣那樣的事太多。古人呢,大丈夫氣概,他一下子就出來了,他帝王將相都不爲,神通都不要,他說我成佛作祖都不要,這是大丈夫氣概,現代人是處處有煩惱,生活當中,人和人之間,有很多事情,擺在眼前,一點點剝開,這就是我們的力量不夠,修行人的力量不夠,不能頓脫而出,跳出虛空之外,一點點爬,是爬過去的。
七、 力量不夠怎麼辦?
念念覺照,念念化解,化解一分增加一分力量,才能有個飛躍,飛躍到一個層次,比如說世間欲,到一定層次飛躍出來,在這個境界內,無論怎麼動,動不了你,但是你沒飛躍之前,事有大有小,小的可以了,大的事不可以,梁武帝時代挖出的一個有八百年了,沒用,但志公和向透出來了,透出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混來混去的,就是沒有障礙,沒有事,這是道人的無礙境界。所以說可以出入無礙,示現無礙,變化無礙,有的說叁界無礙,有的菩薩他入世做遊戲,也可以無礙了,這就是修行人的境界不同,成就不同。
八、 買東西我還要比比,好的壞的。
就是自自然然的,如果你這裏不帶著我,不帶著私心,那麼你比也是無礙的,如果你不帶執著而客觀地顯現,這個好那個不好,但是你沒有起貪心,沒有起煩惱,那麼這就是無礙的(在現量裏),如果你買的菜,拿到家一看不好,你不會怨,路上丟掉了,你想都不想,東西丟了,你不去找,你對東西的好壞不計較,人要破的,破執著,要會舍,你丟掉東西了,犧牲了自己了,被人損害了,你就沒有什麼,拿去拿去吧,沒有什麼感到不舒服,傷了面子了,被人罵,沒有什麼,那就是一種修行的真正的進步。然後你進步了,再去進入事物當中無礙,你就是挑好的,也沒障礙 ,你沒有心的,你是無心的,就是這點不同。人在世上,世俗人都是爲自己計較的,爲自己家裏人,總是有所得,這樣一來,就産生很多的煩惱心,很多的執著,很多的渴望,很多的不滿足,所以這是生死煩惱,那些沒有了,你就是自在的人,就已經到目前爲止出來了(這是叫了外境?),內外一起了,你裏面不執著,不是了內了外嗎?外也了,內也了,你丟了東西,想都不想,內外都了了。
九、 念頭來,我呸,究竟不究竟?
這是一方面的法,也會回到本性,但是顯現作用還不夠,在顯現當中知道都是本性的顯現,不生執著,這才究竟。“呸”還只到一半,就是說你去買菜跟人講話,都要明明白白顯現,但是心裏面沒執著,沒煩惱,這叫究竟,“呸”也是叫下手處,反正你都在下手處,能夠顯現在作用處,要在作用處體會,在作用處體現它,叫道,下手處只是回家的路。
作用處是在家裏安排生活了,有的享受家裏的田園風光,這叫作用處,是不一樣的。很多人都在功夫處,作功夫,很多年,幾十年都很精進,有的修到老了,還是拜佛很精進,而他只是下手處,沒有作用處。
作用處是離開修行,自我的功夫,然後在生活中,一切因緣中體現,就是說你菜都種好了,自己的田園都收成了,你要拿自己的收成去享用,享用它,用好它,就是了,用好它,這叫作用處,體現于你的生活的作用,而這個作用,就是你道的體現。道是圓滿一切、具足一切的,也是說是本有的,你的功德智慧,你的福報,你的妙用,甚至神通,一切光明都是本有的,你要用好它。
悟道的人要善于這些,要善用
十、我第一步這樣想的,一切外來境界都是空的,假的,了不可得。
沒有外,你不要想外來,想外來就是沒有開悟的人想法,一切境界都是本性,我的當下顯現,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都是當下顯現,我執著什麼?作我的用,我要用它、不用它都可以,我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但是我沒有分別,叫平等對待一切事物…
《禅道的照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