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與信心
學佛修道,如果沒有一番體驗,也就沒有真實的信心。來自於體驗的信心,才是鞭策道業、鼓舞向上的人生實踐的動力。因此,做爲現代人,應當力求在體驗中建立信心,在信心中領悟佛法的受用。然而因爲人的宿根不同,或因職業、愛好與人生遭遇的差異,對於佛法的體驗也必然各不相同,正因爲這種體驗是個人的心得與佛法的交融,所以才顯得真實與可貴。更由於依個人的體驗所建立的信心有其內在的差異性,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各自的佛法,依賴這各自的佛法而形成的共同和合,便融人了平等的法界性,成爲整體而圓滿的佛法。因此,佛法是屬於衆生的,沒有衆生的心地的開啓與覺醒,佛法便失去了它的價值。
感應中的體驗與信心
一位醫學界老教授,在一九八八年去五臺山度假,在佛殿上瞻仰時,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對著他微笑。慈悲之眼似乎在說:「你應該皈依佛門了。」他看著,突然悲欣交集,內心感動地忘了一切,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啊!佛陀實在太偉大了!」久久、久久地仰視,忘了身心世界,忘了過去的一切,心靈進入了一片的慈光之中。從此以後,他深感佛法不虛,佛光無量。真實的心靈感受使他産生了堅定的信心,並在學習佛教教理、明白教義後,出家爲僧了。來自於自身體驗的感應,在心靈上喚起了一種共鳴,這種心靈一旦啓開,比一切說教力量都要大得多,因爲正在感應的一刹那間,他已進入佛法了,他已真實親切地感到了佛陀在召喚他,而他正因爲此刻的覺醒,便明白了人世間那些是虛妄的、那些才是真實之道,故而最終皈依叁寶,出家爲僧,以了卻人生的最大心願。當她體悟時,他親切地笑了
筆者在一次講授《法華經》時,聽者、講者都進入了法華會上的神聖而莊嚴的意境中,忽然一個女居士笑了,笑得那麼真切、那麼直接,她笑個甚麼
後來她說:「我已在聽經時會得了聽經的那顆心,從此之後知道如何用心了。 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很多人在聽經論或聽開示中,專心致志,進入意境,便獲得了久已遺失的那顆摩尼寶珠,於是了知法的自性,會悟了心的妙用。正是這種會悟的體驗,就在刹那間真實地領受了佛法,使之在生活中常常體現那一種親切的覺醒,而正在這種體驗中,信心便一直不退,使他在學佛之路上一步步地深入下去。
佛典自有無窮妙趣一次,一位在佛學院任教的年輕法師告訴我:「現在才真正相信佛法是不虛的。」爲甚麼出家數載,擔任了教學之職的法師到如今才信了佛法
原來他昨天閱《指月錄》時,慧眼頓開,安然直入,觐面相逢了,所以如今蓦直真信佛法不虛了。像這位法師直接相應地閱讀佛教典籍,是真正閱讀佛典了——如數家珍,銷歸自性。體驗了佛法,領悟了自心,於是信心便不期然而自生了。所以從此以後,他無論是上講臺或揮筆疾書,無不由此體驗而流露,也無不貫穿著那一股無盡的信心之力,於是道味恒在,聽者、講者二都融在法喜之中。看經不能向外看,須是會得自家主。會得自己了,也就消得萬法而無滯了。正像清華大學一位廖姓研究生來信說,每當他讀到《禅》刊裏登載的元音老人著的《略論明心見性》與耕雲大師的論著時,心中頓覺親切,法味無窮,此時對於修道向上的大事,使有了立志證悟的大信心,盡此一生也不退失菩提大願。古來很多學道之人因閱經論而開悟,究其原因還不是在直接薦取的時候,體驗了這一刹那佛法的靈妙之光嗎
更因爲肯定承當了這一刹那的頓悟,而樹立了堅固的信心,推動著*輪常轉,掃蕩習染而成道業。
快樂無窮的老太太
筆者在瑞岩鎮講淨土法門後,一位安詳持重的老太太對我說:「我每天念佛打坐六小時,打坐時只有佛號在心,別無雜念,身心都很輕安,平時心中也無煩惱牽挂,偶然生病,只要一打坐念佛,病就自然消除。現在心裹非常安甯快樂,所以對於淨土法門很有信心,相信臨終時能往生極樂世界去。」我聽後很是贊歎。像這位老太太專心虔誠地念佛求生西方,他雖然不懂甚麼高深的佛教妙義,不知其他甚麼玄妙的修持方法,只是老老實實地持念名號,把他這一顆心歸入到西方去。正是這一種專心致志,信心堅固,放下一切,求生西方,使其真實地體驗到佛法的偉大,使他在晚年的生活中真正領悟了佛法的受用,那一顆用佛號莊嚴的空靈的妙心,不是時時在放光嗎
所以佛法沒高低之分,沒貴賤之異,只要真能放下一切,一心修去,叁昧現量的正受,總會呈現在眼前的。那時,不由你不信人正法,契而不舍了。而真快樂也就時時陪伴著你,所謂秒秒安詳了。
忙中無住解脫心
一位在中學任教的教師,自從皈依了傳印法師後,逐漸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但是教學的重擔,家務的牽累,一直使他的心不得安甯舒暢,後來終於領悟了修道不在事上,而是心的解脫無住,因此盡管教學備課,處理家務,心中仍是安詳自在。而當他在忙碌過後,坐在屬於他個人的小房間時,心地更爲明朗清虛,深深地感受到解脫的體驗,於是對於佛道的上求信心十足。他在給我的信中說:「我現在才真正地感受到佛法的真實妙用,這解脫的受用,使我在事業上、生活中,一直處在受用豁達的地位,不再受環境的束縛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是要應付很多事情,如果認爲撇開一切事情之後才能學佛修道,那你有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機會體驗佛法了。只有珍惜每一秒的目前,不放松刹那的觀照,透過一切事物的捆繞,擺脫一切情見的幹擾,那麼,心靈就會呈現一派天真與明朗,解脫之感就會自然出現,到了此時,你才會說:「佛法不吾欺也! 由氣功內景到佛門
筆者幾乎每天都收到來自氣功界朋友的有關詢問佛法的信。他們或是在氣功修陳出了些問題,或是想抉擇一下新的適合的功法,而更多的則是因爲氣功把他們帶人佛門,希求進一步地深入了解佛法的真義。一位氣功愛好者在打坐中進入忘我禅態,忽然在空明中見到了觀世音菩薩坐在蓮花中給他摩頂,頓時身心清涼。從此體驗之後,他深知菩薩的慈悲,而産生了對佛教的信仰。他來信談及自己的體驗,並提出今後如何修學時,我回信說:一你在氣功內景中感受到了菩薩的慈悲,這是你善根的發現,應由此而生起真實的信心,並應皈依叁寶,放棄氣功之行而修習佛道。」爲甚麼要放棄氣功
因爲氣功的見與行都落在世間五欲上,不是執身壽就是著氣與樂。雖然能因爲修習而産生與佛教相似的效應,但由於落處不對,所以不能引發解脫正智與慈悲的正行,也就是不可能得證真實的道果。因此,從氣功界到佛門的朋友,切須掃除氣功習氣,一心安住在佛法正道上,方能獲得大成就。而由氣功的體驗引人佛法,生起信心,這是很可貴的,應當進一步深化,努力進修,方得大成就。
他塑出了一尊佛
一位塑佛的工藝師林居士,在他信仰佛教後,一天早晨起來打坐修法。起初對於佛是不是真有,是否有六道輪回,他是將信將疑的。一天早晨他在打坐時,忽然身心世界一齊消失,心地豁然開朗,明明了了,一念不生,正在此時,一尊似乎是他所塑的佛像在空中放光,廣大無比,潔淨莊嚴。而他的心沒有彼此,不落對待,只是一片虛明之中的自然呈現。下座之後,他明悟了,佛是心造,六道也是心造,心淨則生淨土,心染則入地獄。真能虛明朗照,此心非佛而何
由此體驗,他深信佛法不虛,並時時以此信心去體驗生活,去應付一切。知道修道就如塑佛,只要時時處處如佛之叁業清淨,將來必能圓成無上的佛果。
重返過去心猶昔
不少禅師都說:「難得一枝好香。」因爲有人坐一個時辰的好香,體驗了那真實的境地,啓開了本性的智慧。致使他永生難忘,受用不盡,並一直鞭策他開啓悲願,利樂一切。一位老居士說:「我曾在躺著時,領悟了那一片清淨,所以至今信心不退,時時明監。」一位學佛數年的女居士說:「我曾因打坐完畢之後,站在寺院的庭院中凝心靜住,頓時身心兩空,光明朗發,一時心地安詳,覺智不昧;後屢屢重現,使人生大得受益,煩惱不起,習氣亦漸漸轉化。」一位經常在居士林幫助做事的老太太說:「我去年因爲放下塵緣,一心念佛,叁次打坐時打失身心,佛號明了,一片安舒與安靜無以形容,故如今心情安詳,更無煩惱在心,只是時時念佛,並以法味資神。」一位孀居的中年居士說:「以前念佛因爲戀著家庭,總不得妙趣,後來丈夫往生了,就看破世情,一心念佛,在去年一次打七中,因爲心境十分甯靜,佛號便從心中自然流露出來,並漸漸地忘了坐在何處,是甚麼人在念佛,但佛號仍是明了現前,一感覺時,就過去了兩個小時。從此之後,無論是打坐、臥牀或站在那裏,只要一提起佛號不久,就身心空淨,只有佛號明明了了在念了。所以我現在深深感到佛法真實不虛,利益廣大,看見那些身在佛門而不修行的人,深爲他們惋惜!以上的幾位修行者,都在「一枝好香」中體驗了佛法,盡管深淺不同,保護有異,但都從此而生了真實的信心,也展開了學佛修道的人生實踐之路,而使這一生得到無盡的受用。所以我們應知道發願往生西方的人,平時應有一心亂的體驗,因與佛感應道交後,信才能真,願才能切,而行持自打成一片,時時不昧了。
體驗處處有,只是不悟知
有人說:「以上的體驗我都沒有,那我怎麼生起信心呢
」其他體驗佛法乃是處處都有的,只是你不去觀察領悟,所以沒有深人而已。譬如說有幾點:
一、你閱讀到別人的感應事迹時,你是否也欣欣然生起信心
趙州寺的佛像動了,你怎麼想
法門寺的舍利放光了,你怎麼想
凡此等等,你是否真能感動而生起信心
二、你生病了,或看到別人生病、死亡時,你是否立即感受到人生之苦
明白了佛說苦谛的真實義
是否能生起即苦了脫的修道信心
叁、你在閱經聽經時,是否曾有過共鳴,是否曾喚醒過那一顆沈迷已久的佛心
你是否曾在生起親切之心後,…
《佛教淨土法要 第叁卷 回歸之路 體驗與信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