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把那剛剛萌芽的信心打失在無盡的俗事上
四、念佛打坐的感覺如何
是強迫自己念呢
還是深深地被念佛的法味所吸引而常常樂此不疲呢
當你真實地感受到佛號的力量時,不是就有了體驗了嗎
信心不也就在此刻樹立起了嗎
所以,體驗佛法可以說無處不有,只是我們沒有時時觀照,因此不悟知罷了。
體驗千差信心異
體驗是鏡子照物
還是幻燈現影
那就得看各人因緣與智慧的不同了。所以不是所有的體驗都好,也不是所有的信心對修道都有利。因爲體驗正與邪、淺與深、相與性、妄與真、智與識、體與悟、道與俗等等的千差萬別,正因爲個人心識反映的不同與實踐法門的各異,所以在心靈中喚起的信心也不盡相同。但是,不管體驗的情況如何,都務須引入正信。而引入正信則應與聖言量相符合,所謂印證此信心,成就一切法也。一個真正明眼人,在引導後學時,便重在信心的引導,使佛種純正,道芽萌發。
氣脈把她引入歧途
一個學佛近五十年的女居士,因爲看到某居士的文章中談到氣脈未打通的人,不可能得禅定、證叁昧。於是她就轉而觀察自己的氣脈,覺得還沒有通,便懷疑自
己平時的安甯是否可靠,繼而急急忙忙地去尋求打通氣脈之法,又以氣脈通相來觀察他人,起分別工夫好劣之心,又於坐中著身氣之受,如此不久,心地反而更亂,工夫不僅上不去,還落個懷疑自他的後果;由身體氣脈的體驗上,信心轉移了方向,不是在叁寶的功上建立,不是在心地清淨莊嚴上建立,而是建立在臭皮囊上。如此一來,當身體較好時,則以爲道業有進:如果身體生病或體質變差時,則往往灰心喪氣,以爲道業又退轉了。這種把體驗都放在身體氣脈的修行上,他的信心就不能堅固恒一,修道就沒有力量,而心中的煩惱習氣也不可能真正解脫,因爲「身見」乃五見之首,萬惡之源啊!
他們在忙甚麼
前年甲師最好,去年則乙師最妙,今年才識得原來丙師更佳,於是百千位而上之,百個心而投之。師門不厭其高,法門不厭其精。美其名說:「求道不倦!」而問他們甚麼是真正佛法
如何才得安心進道
則曰:「佛法那有那麼簡單
進道談何容易
先須卻一切疾病,練得身體健壯,次則獲長壽延年月,得久保色力。然後享用自在,名財都要,得福報。如此諸緣具備,才談得上安心進道!」由此而觀,他們忙著求師學道,原來先爲得眼前利益。體驗如果都在這些上,那麼貧窮之人,忙忙碌碌之人,未修之人,患病之人,豈不是都不能修道了
如果修道都注重在眼前的利益,而不重視心地的清淨,那麼到底解脫出世的勝果建立在何處
真實的體驗又在那裹
由此可見,依賴眼前利益而起修行的,所有的體驗與外道相等,所有的信心都是虛妄的業緣,其最終仍是莽莽蕩蕩,遭殃禍去了!
謗佛原是學佛人
這是一對十多年的夫妻,由於驕傲自慢,沒有虛心求學,自以爲懂得佛法,善於用心。因此,固步自封,煩惱不斷,習氣孳生,於修禅打坐中不得真正法樂,體驗毫無。近年來氣功的興起,他倆決定一試,果然身輕心安,氣色好轉,於是一改以往拜佛誦經的功課,轉而專練「鶴翔莊」氣功了。不僅如此,逢人便贊氣功之妙而說學佛無明,而其結果呢
因謗佛之罪,致使氣滯心亂,障重境逼矣!佛法乃是圓滿之法,學佛無功,不能歸咎佛法,而應反省自己,觀察進道。而氣功雖可以轉化一時的滯礙之身心,但終因著其氣感,執其身見而落病,更何況兼有謗佛之罪業
所以學佛之人,如果用功修法沒有體驗,不得安心時,應謙虛下懷,求諸善知識的開導,更應忏悔業障,廣行善業,如此久久,業清智朗,法味自然呈現,此時真實的信心便得不退了。
—個還俗和尚的自述
和尚還俗乃是不光彩的事,而作爲師長,未能幫助他體驗佛法,樹立信心,則更應自責。某師原是某大寺院的比丘,喜練武術,出家、進修,都還帶一片虔誠的求道之心。去年,筆者聽到他這一番自述:「我出家五年了,但在寺院裏沒有人指導我用功修道,僧人之間並沒有融洽感,一些領導根本不重視僧團的建設,不考慮僧人的慧命,所以愈來愈覺得沒意思!」今年上半年,我聽說他已回原籍還俗去了。當然,他是有理由的,寺院存在的問題,致使僧人不能感到他在這裏是主人,且能成就一番修道成佛的大事業,而似僅爲溫飽混一口飯吃,所以他的信心退轉了。在沒有體驗之下,人人都有這種可能。但是他也有錯,可以到適合的寺院去呀!可以去拜一位有緣有道的師父去呀!正如一位學僧來信說的:「我出家前非常羨慕僧人的修道生活,乃至現在身在其中,卻感到是非矛盾仍然不減世俗社會,也非是一片淨土。」我回信對他說:「真正的淨土在你自己心中,只要不汙染於外境,不生煩惱妄執,那麼,你就在淨土中行了。假如你力量不夠,不適合這個地方,那麼你可以去尋找有緣的寺院去修道。但是既已出家,千萬不要再生一念還俗的念頭,要盡形壽持戒清修,誓成佛道才行。」是啊!出家很難,但出家而沒有修道的體驗則更難——內心的煩惱痛苦,外界五欲的誘引,此心何安
所以既已出家,要尋求明師輿道法,使自己安心進道。當有了真實信心時,無論何種境遇也難不倒了。 不見境界不死心
一位年屆七十,學佛十多年的老居士說:「你們修道都有境界,都有反映,我卻沒有,是不是我的根器不行
是不是我與佛無緣
所以,總覺得不死心,一定要見到境界了,我才有信心!」以這樣的見解去學佛是大錯特錯了。因爲境界有兩種不同,一是外善根開發,一是禅定與智慧的開發。是沒有一定形相可見的。所以古德講:「沒有境界的境界乃是真境界!」如果明白了此理,不以相求,時時體驗現前一念之心的落處,轉惡行善,轉有化空,使心地一片清涼,如此體驗不是與佛相應了嗎
怎麼還不起信心呢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在境界相上去追求,一定要安心進修,清淨離著才行。
天下唯我獨尊
佛當年說「唯我獨尊」時,此「我」乃指一切衆生同具的佛性而言,蓋天蓋地,無法不具。而現在有些人,在修法中初得幾分消息,有一些些相應,便以爲自己的體驗勝過他人,遂建立了相當自滿的「自信」——成佛有余了!但不知你在體驗此境時還有個你在!還有個高低在!故仍是大海一漚的自執,未全大海而已。故此自信便生出了驕物傲人,臨對人說法時,居高臨下诃斥指責,如此一來又跳到邪道中去了。一個真正悟道之人,其心必然平等,見一切衆生不生二想,爲人做事,平常而應,處處予他人以方便,時時從無住而照理。只有如此才算是體驗法性,明見本來之人,以此而立的信心便與諸佛合轍。反之,自以爲是悟人,清高自居,法見不忘,不是又落在迷人隊裏了麼
如何體驗佛法
如果你還是門外漢,希望有一天能進佛法的堂室,領略佛道的法光,那麼你先要把世俗的情見放下,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受——無論在經論中、在善知識中、在寺院中,都會有啓迪你心扉的機緣,使光明進入。如果你初步進入佛法了,信心也剛剛萌芽,心中渴求法雨的滋潤,正道的行進。那麼,你就必須尋師依止,覓法進修了。有一位剛剛學佛不久的蔡居士的求道之心,很值得我們參考。他在信中說:『我曾在中學任教,今改行在機關工作,年叁十有二。曾練過功,終因無師指導而半途作罷。但在氣功中接觸了佛教,接觸了禅宗,引起了我探究之舉。通過閱讀佛教普及讀物及一些經書,然後知道佛教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指導親證真理的方法,是度我們這些迷失在茫茫苦海中的衆生到達彼岸的大舟,因此而産生信仰。此後我訂閱了《法音》、《禅》等刊物,閱讀一些富有啓發性的通俗禅籍,特別是閱讀了耕雲先生的《安詳集》後,我發現了一個嶄新的天地。禅書所述的美妙安詳的境界,常使我産生不可名狀、清涼酣暢和愉悅之感。禅悟的境界太美了,引發了我追求禅悟境界的濃厚興趣。但禅是要親修親證的,不是『口頭禅」,於是我按一些書籍介紹的方法去修習,但是學法不依師承,難得正眼,亦難獲正受。今年我在《禅》上拜讀元音老人的鴻文《略論明心見性》,得知有『心中心密法」這一殊勝法門。文中說該法簡速易行,與禅相近,而且無繁複儀軌,不須建立壇場,任何人隨時隨地俱可修習,用叁年時間仗佛加持,可以開悟,此法令我神往不已。但老人曰:『此系密法,有志者請覓師灌頂傳授,依之修習,自有是處。』「唯此地情況特殊,難得機會親近佛門大善知識,然而『心中心密法』太令人神往了,我很想修習這一法門……」這位蔡居士從氣功而入佛,起信心而求大法,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終能得到滿願的。在修道問題上,師父、法門與能修之人,都應二以正見去擇抉,然後一意而行之。故智者大師曾經說:「修道之人,第一是不要懷疑自己親近的師父;第二是不要懷疑自己所領受的法門;第叁是不要懷疑自己的根性,應承當自己的佛性與佛不二。」有些人總是懷疑眼前的師父沒有道行,而欲求遠方的師父,乃至拜了遠方的師父,又覺得:「也不過如此!」須知師父只重先有正見、正行,所授的理法能親切指示,行持無滯即可。對於法也是這樣,一般人總是懷疑自己已掌握的法不高妙,一定要另尋一個高妙奇特之法,這樣修一段時間後又變個樣,始終不得受用。所以只要法能當機,能安心進道就是妙法。又對於自己,往往只高標其世俗的情執——如執教理通達爲高,執坐久爲高,執身體練健壯爲高,執有光明爲高等等,從未尊重本具的佛性:成佛成祖的靈妙真心;因此說成佛卻說不敢,論開悟見性卻說太難。如此不相信自己的根性,而執著在六根光影裏,如何能深人體驗佛法呢
體驗的護持
無論你獲得何種層次的體驗,都需要保護堅持才能勝進。
一、得到了體驗時,不作聖解,不以爲高妙,只作平常想,不住著在體驗二、不向人稱揚自己的體驗,不隨便與人比較體驗的深淺。叁、不被世俗的事所轉,不動煩惱,令此體驗所産生的信力長久保持,並不斷開啓。四、不以妄情知見附在體驗上,應進一步在明師指導下,或在經論中引向更深妙的層次中去。常見一些人,修法得到了某種體驗後,對未具眼的人一說,往往稱贊一番,或者亂說一通,好了,心中一高興,一落見,根塵又起來了,於是從此之後不再恢複此段光景了。信心也只停留在此地。
如何培養信心
學佛人一旦有了體驗,當然,信心也就不期然而生了。但是這種信心還是萌芽初期,如果不經過培養,仍會在境風中倒下去的。培養信心須具以下十法:一、不與不信佛之人诤辯,免得因诤論,而影響信心的親切。二、不與信心不足的佛教徒交往,免受其消極心理的影響而退卻。叁、不接觸身居佛教要職而不行菩薩道的人,爲免受其俗氣的影響而對修道失去信心。四、要經常親近有真實修證的善知識,如不能見面也須經常去信問候與提問,以求堅定信念,明確方向。五、要常常與經論對照,作如理思惟,以喚醒知覺。
六、堅持打坐修法不退,以使體驗更加深刻。七、要以佛教徒的精神做好一切事,對周圍産生良好的作用。八、不斷開拓菩薩慈悲精神,心量廣大,愛敬一切。九、常觀現前一念之心,不落妄情妄知,自省覺察,不染諸法。十、心地安詳,無爲無住,怡樂資神,道味有加。
體驗與信心的相應行
學佛修道表現在體驗與信心的兩個方面,是並駕齊驅的,開始時是體驗生信心,信心護體驗,到了中期也是體驗與信心相互作用,穩持而不斷深入,到了最後的圓滿也是體驗與信心的統一與充實。所以就行人對於教、理、行、果的體驗來講,雖然層層不同,但無非是即體驗即信入。所以信、解、行、證,一一之中,都是不同體驗的不同信入。太虛大師講「佛法從果證上建立」。此乃千古名言。沒有佛陀的親證,如何能相信佛果的真實
其言教又如何能使人相信
其理又何曉人心,其行又何以導入正修
因此,可以說:「只有真實親切的體驗佛法,才真實地具有信心;有了真實的信心,才能真正導入佛智。」現代人學佛修道難道不也是從這條路上邁進的嗎
所以只有在體驗與信心同時進行時,才一段有一段的風光,一層有一層的受用啊!
《佛教淨土法要 第叁卷 回歸之路 體驗與信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