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P2

  ..续本文上一页又把那刚刚萌芽的信心打失在无尽的俗事上

  四、念佛打坐的感觉如何

  是强迫自己念呢

  还是深深地被念佛的法味所吸引而常常乐此不疲呢

  当你真实地感受到佛号的力量时,不是就有了体验了吗

  信心不也就在此刻树立起了吗

  所以,体验佛法可以说无处不有,只是我们没有时时观照,因此不悟知罢了。

  体验千差信心异

  体验是镜子照物

  还是幻灯现影

  那就得看各人因缘与智慧的不同了。所以不是所有的体验都好,也不是所有的信心对修道都有利。因为体验正与邪、浅与深、相与性、妄与真、智与识、体与悟、道与俗等等的千差万别,正因为个人心识反映的不同与实践法门的各异,所以在心灵中唤起的信心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体验的情况如何,都务须引入正信。而引入正信则应与圣言量相符合,所谓印证此信心,成就一切法也。一个真正明眼人,在引导後学时,便重在信心的引导,使佛种纯正,道芽萌发。

  气脉把她引入歧途

  一个学佛近五十年的女居士,因为看到某居士的文章中谈到气脉未打通的人,不可能得禅定、证三昧。於是她就转而观察自己的气脉,觉得还没有通,便怀疑自

  己平时的安宁是否可靠,继而急急忙忙地去寻求打通气脉之法,又以气脉通相来观察他人,起分别工夫好劣之心,又於坐中著身气之受,如此不久,心地反而更乱,工夫不仅上不去,还落个怀疑自他的後果;由身体气脉的体验上,信心转移了方向,不是在三宝的功上建立,不是在心地清净庄严上建立,而是建立在臭皮囊上。如此一来,当身体较好时,则以为道业有进:如果身体生病或体质变差时,则往往灰心丧气,以为道业又退转了。这种把体验都放在身体气脉的修行上,他的信心就不能坚固恒一,修道就没有力量,而心中的烦恼习气也不可能真正解脱,因为「身见」乃五见之首,万恶之源啊!

  他们在忙甚么

  前年甲师最好,去年则乙师最妙,今年才识得原来丙师更佳,於是百千位而上之,百个心而投之。师门不厌其高,法门不厌其精。美其名说:「求道不倦!」而问他们甚么是真正佛法

  如何才得安心进道

  则曰:「佛法那有那么简单

  进道谈何容易

  先须却一切疾病,练得身体健壮,次则获长寿延年月,得久保色力。然後享用自在,名财都要,得福报。如此诸缘具备,才谈得上安心进道!」由此而观,他们忙著求师学道,原来先为得眼前利益。体验如果都在这些上,那么贫穷之人,忙忙碌碌之人,未修之人,患病之人,岂不是都不能修道了

  如果修道都注重在眼前的利益,而不重视心地的清净,那么到底解脱出世的胜果建立在何处

  真实的体验又在那裹

  由此可见,依赖眼前利益而起修行的,所有的体验与外道相等,所有的信心都是虚妄的业缘,其最终仍是莽莽荡荡,遭殃祸去了!

  谤佛原是学佛人

  这是一对十多年的夫妻,由於骄傲自慢,没有虚心求学,自以为懂得佛法,善於用心。因此,固步自封,烦恼不断,习气孳生,於修禅打坐中不得真正法乐,体验毫无。近年来气功的兴起,他俩决定一试,果然身轻心安,气色好转,於是一改以往拜佛诵经的功课,转而专练「鹤翔庄」气功了。不仅如此,逢人便赞气功之妙而说学佛无明,而其结果呢

  因谤佛之罪,致使气滞心乱,障重境逼矣!佛法乃是圆满之法,学佛无功,不能归咎佛法,而应反省自己,观察进道。而气功虽可以转化一时的滞碍之身心,但终因著其气感,执其身见而落病,更何况兼有谤佛之罪业

  所以学佛之人,如果用功修法没有体验,不得安心时,应谦虚下怀,求诸善知识的开导,更应忏悔业障,广行善业,如此久久,业清智朗,法味自然呈现,此时真实的信心便得不退了。

  —个还俗和尚的自述

  和尚还俗乃是不光彩的事,而作为师长,未能帮助他体验佛法,树立信心,则更应自责。某师原是某大寺院的比丘,喜练武术,出家、进修,都还带一片虔诚的求道之心。去年,笔者听到他这一番自述:「我出家五年了,但在寺院裏没有人指导我用功修道,僧人之间并没有融洽感,一些领导根本不重视僧团的建设,不考虑僧人的慧命,所以愈来愈觉得没意思!」今年上半年,我听说他已回原籍还俗去了。当然,他是有理由的,寺院存在的问题,致使僧人不能感到他在这裏是主人,且能成就一番修道成佛的大事业,而似仅为温饱混一口饭吃,所以他的信心退转了。在没有体验之下,人人都有这种可能。但是他也有错,可以到适合的寺院去呀!可以去拜一位有缘有道的师父去呀!正如一位学僧来信说的:「我出家前非常羡慕僧人的修道生活,乃至现在身在其中,却感到是非矛盾仍然不减世俗社会,也非是一片净土。」我回信对他说:「真正的净土在你自己心中,只要不污染於外境,不生烦恼妄执,那么,你就在净土中行了。假如你力量不够,不适合这个地方,那么你可以去寻找有缘的寺院去修道。但是既已出家,千万不要再生一念还俗的念头,要尽形寿持戒清修,誓成佛道才行。」是啊!出家很难,但出家而没有修道的体验则更难——内心的烦恼痛苦,外界五欲的诱引,此心何安

  所以既已出家,要寻求明师舆道法,使自己安心进道。当有了真实信心时,无论何种境遇也难不倒了。 不见境界不死心

  一位年届七十,学佛十多年的老居士说:「你们修道都有境界,都有反映,我却没有,是不是我的根器不行

  是不是我与佛无缘

  所以,总觉得不死心,一定要见到境界了,我才有信心!」以这样的见解去学佛是大错特错了。因为境界有两种不同,一是外善根开发,一是禅定与智慧的开发。是没有一定形相可见的。所以古德讲:「没有境界的境界乃是真境界!」如果明白了此理,不以相求,时时体验现前一念之心的落处,转恶行善,转有化空,使心地一片清凉,如此体验不是与佛相应了吗

  怎么还不起信心呢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在境界相上去追求,一定要安心进修,清净离著才行。

  天下唯我独尊

  佛当年说「唯我独尊」时,此「我」乃指一切众生同具的佛性而言,盖天盖地,无法不具。而现在有些人,在修法中初得几分消息,有一些些相应,便以为自己的体验胜过他人,遂建立了相当自满的「自信」——成佛有余了!但不知你在体验此境时还有个你在!还有个高低在!故仍是大海一沤的自执,未全大海而已。故此自信便生出了骄物傲人,临对人说法时,居高临下诃斥指责,如此一来又跳到邪道中去了。一个真正悟道之人,其心必然平等,见一切众生不生二想,为人做事,平常而应,处处予他人以方便,时时从无住而照理。只有如此才算是体验法性,明见本来之人,以此而立的信心便与诸佛合辙。反之,自以为是悟人,清高自居,法见不忘,不是又落在迷人队里了么

  

  如何体验佛法

  如果你还是门外汉,希望有一天能进佛法的堂室,领略佛道的法光,那么你先要把世俗的情见放下,怀著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无论在经论中、在善知识中、在寺院中,都会有启迪你心扉的机缘,使光明进入。如果你初步进入佛法了,信心也刚刚萌芽,心中渴求法雨的滋润,正道的行进。那么,你就必须寻师依止,觅法进修了。有一位刚刚学佛不久的蔡居士的求道之心,很值得我们参考。他在信中说:『我曾在中学任教,今改行在机关工作,年三十有二。曾练过功,终因无师指导而半途作罢。但在气功中接触了佛教,接触了禅宗,引起了我探究之举。通过阅读佛教普及读物及一些经书,然後知道佛教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指导亲证真理的方法,是度我们这些迷失在茫茫苦海中的众生到达彼岸的大舟,因此而产生信仰。此後我订阅了《法音》、《禅》等刊物,阅读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通俗禅籍,特别是阅读了耕云先生的《安详集》後,我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禅书所述的美妙安详的境界,常使我产生不可名状、清凉酣畅和愉悦之感。禅悟的境界太美了,引发了我追求禅悟境界的浓厚兴趣。但禅是要亲修亲证的,不是『口头禅」,於是我按一些书籍介绍的方法去修习,但是学法不依师承,难得正眼,亦难获正受。今年我在《禅》上拜读元音老人的鸿文《略论明心见性》,得知有『心中心密法」这一殊胜法门。文中说该法简速易行,与禅相近,而且无繁复仪轨,不须建立坛场,任何人随时随地俱可修习,用三年时间仗佛加持,可以开悟,此法令我神往不已。但老人曰:『此系密法,有志者请觅师灌顶传授,依之修习,自有是处。』「唯此地情况特殊,难得机会亲近佛门大善知识,然而『心中心密法』太令人神往了,我很想修习这一法门……」这位蔡居士从气功而入佛,起信心而求大法,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终能得到满愿的。在修道问题上,师父、法门与能修之人,都应二以正见去择抉,然後一意而行之。故智者大师曾经说:「修道之人,第一是不要怀疑自己亲近的师父;第二是不要怀疑自己所领受的法门;第三是不要怀疑自己的根性,应承当自己的佛性与佛不二。」有些人总是怀疑眼前的师父没有道行,而欲求远方的师父,乃至拜了远方的师父,又觉得:「也不过如此!」须知师父只重先有正见、正行,所授的理法能亲切指示,行持无滞即可。对於法也是这样,一般人总是怀疑自己已掌握的法不高妙,一定要另寻一个高妙奇特之法,这样修一段时间後又变个样,始终不得受用。所以只要法能当机,能安心进道就是妙法。又对於自己,往往只高标其世俗的情执——如执教理通达为高,执坐久为高,执身体练健壮为高,执有光明为高等等,从未尊重本具的佛性:成佛成祖的灵妙真心;因此说成佛却说不敢,论开悟见性却说太难。如此不相信自己的根性,而执著在六根光影裏,如何能深人体验佛法呢

  体验的护持

  无论你获得何种层次的体验,都需要保护坚持才能胜进。

  一、得到了体验时,不作圣解,不以为高妙,只作平常想,不住著在体验二、不向人称扬自己的体验,不随便与人比较体验的深浅。三、不被世俗的事所转,不动烦恼,令此体验所产生的信力长久保持,并不断开启。四、不以妄情知见附在体验上,应进一步在明师指导下,或在经论中引向更深妙的层次中去。常见一些人,修法得到了某种体验後,对未具眼的人一说,往往称赞一番,或者乱说一通,好了,心中一高兴,一落见,根尘又起来了,於是从此之後不再恢复此段光景了。信心也只停留在此地。

  如何培养信心

  学佛人一旦有了体验,当然,信心也就不期然而生了。但是这种信心还是萌芽初期,如果不经过培养,仍会在境风中倒下去的。培养信心须具以下十法:一、不与不信佛之人诤辩,免得因诤论,而影响信心的亲切。二、不与信心不足的佛教徒交往,免受其消极心理的影响而退却。三、不接触身居佛教要职而不行菩萨道的人,为免受其俗气的影响而对修道失去信心。四、要经常亲近有真实修证的善知识,如不能见面也须经常去信问候与提问,以求坚定信念,明确方向。五、要常常与经论对照,作如理思惟,以唤醒知觉。

  六、坚持打坐修法不退,以使体验更加深刻。七、要以佛教徒的精神做好一切事,对周围产生良好的作用。八、不断开拓菩萨慈悲精神,心量广大,爱敬一切。九、常观现前一念之心,不落妄情妄知,自省觉察,不染诸法。十、心地安详,无为无住,怡乐资神,道味有加。

  体验与信心的相应行

  学佛修道表现在体验与信心的两个方面,是并驾齐驱的,开始时是体验生信心,信心护体验,到了中期也是体验与信心相互作用,稳持而不断深入,到了最後的圆满也是体验与信心的统一与充实。所以就行人对於教、理、行、果的体验来讲,虽然层层不同,但无非是即体验即信入。所以信、解、行、证,一一之中,都是不同体验的不同信入。太虚大师讲「佛法从果证上建立」。此乃千古名言。没有佛陀的亲证,如何能相信佛果的真实

  其言教又如何能使人相信

  其理又何晓人心,其行又何以导入正修

  因此,可以说:「只有真实亲切的体验佛法,才真实地具有信心;有了真实的信心,才能真正导入佛智。」现代人学佛修道难道不也是从这条路上迈进的吗

  所以只有在体验与信心同时进行时,才一段有一段的风光,一层有一层的受用啊!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