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淨土法要 第叁卷 回歸之路 論佛教解決人類問題的方法

  論佛教解決人類問題的方法

   我們面臨著一個日益複雜、充滿矛盾的時代,迅速變化著的人類思想、經濟格局與新的生活方式,不斷地沖擊長期盤踞在人們心目中的依賴感與安全感,人格的極大差異使人類社會相互間的信任度産生了危機。所以在當今的時代裏,大多數人開始明白了物質世界並非穩操手中的真實,自我也是那麼的虛妄,但是虛僞、無奈與空虛的心靈,迫使自己隨著人欲的潮流去博擊,企圖獲得短暫的生命的歡愉與自我平衡。西方人士則在這種現象中,開始領悟人不是永遠堅固地站在大地上,而是在水上漂流,稍有不慎即沈沒。當他們了解到東方的佛教,早已辯證地提出人是在空中運行的,一切事物當下即空,兩千年前的智慧之光,使得西方人驚歎佛教的偉大與深刻,真正洞悉了萬物的本來面目。

  由於人類社會表面的繁榮與內心世界的孤獨、昏昧,構成了這個世界的諸多問題,因此,不少領悟客觀現實的有志之士,呼喚人類走出私欲的谷底,迎向崇高的精神文明的生活,不再陷於感官與物欲中作時代的犧牲品。所以,不僅是佛教界的大師們竭力倡導人類的清淨生活與慈悲精神,而且國際社會中的許多組織與宗教莫不朝這個方向努力,以改造人類認識上的種種錯誤,以及現實中的不良行爲的惡性循環。

  佛教對人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其獨特的見解,因此,在現代國際社會中,佛教的思想及弘揚事業極爲活躍,且正在不斷地發展。本文謹就有關佛教對人類諸多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系統的論述。

  一、於關於問題本身的問題

  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自原始社會一直到如今高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或者說是在人類消滅以前,無時無處不普遍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生存與生活、社會與個人、戰爭與和平、家庭與倫理及其科學與文化等等。但是在現實人生中,解決問題與問題的發生幾乎是同步的,於是人類一直被自身與社會的諸多問題所困擾,這即是佛教所說的煩惱與痛苦。每一代人都在爲解決問題而作各自的努力,以尋找自身的幸福美好與社會的安全與繁榮。但是非常遺憾的是,人類大惑於假相,不知萬有的真實性,因此,只在表層的意念與感官世界裏,做著毫無價值的努力,正如揚湯止沸一般,湯依舊會沸騰不止。

  人類在很大時期內,很少探求問題本身的問題到底是甚麼

  來自何處

  如何是釜底抽薪的徹底解決人類問題的方法

  從佛教的智慧角度看,問題的本身是任何問題也沒有,這人類社會的一切的一切同樣一事皆無。因爲歸根結柢人類在地球上的一切活動,都是虛幻心在虛幻境上對立、矛盾、執著而産生的生滅變化的假相而已。如空中的花、水中的月,本來不實,佛教中稱此爲「自心現境界」。但是人們由於迷於自心,在所現的境界上因無知故産生實有其境的執著,於是便有了煩惱的困惑與身、口、意的叁業,以及無盡的苦果的相續報應。所以佛陀告誡世人:

  你們不要在問題的枝條上考慮解決的方法,而應當在一切問題的根部一刀砍斷,一切枝葉便能徹底解決。

  所謂:「但得本莫愁末。」佛在《楞伽經》中對大慧菩薩所提的一百零八個問題,給予嚴厲的喝斥並不置一答,這就十分深刻又非常直接指示了人類對問題本身應當有一個頓悟:

  在離念的清淨心上,世界任何問題即不複存在,更無解決的必要,因爲「本來無一物」,「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了悟問題本身在我們的自心中,這是佛教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下手處。因爲人類在兩種輪迥中不斷地造業受報,而輪迥的主體是妄我,本不可得,故能打破妄我證人無我之處,便是找到了根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關於問題的根源,及其人類社會與世界諸境緣起的問題,佛教的唯識學、中觀學等有很詳盡與深刻的闡釋。譬如業感緣起論,認爲人類問題是因善惡等業而感招的。性空緣起論,則認爲萬有本性原空,緣起的現象皆如夢幻,因不覺故,而有諸_問題,如覺悟本空則不隨夢境轉。阿賴耶緣起說的理論,極爲廣泛,將人類社會的諸多問題歸結到阿賴耶的功能與現行上,物質與精神的總倉庫,通過妄我的執著而反映外界、作種種事業,而所作的一切又反饋歸入倉庫。經過電腦般的調整又出現新的自我的作業。真如緣起論,是站在萬有本體上,來顯示不生不滅永遠清淨的無相之真如原是圓現萬有的本性,任何一念一物都直接來自於真如的大能量庫。法界緣起論,更爲微妙不可思議,它顯示了任何一念、一事、一境都是法界的全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此,人類及其世界的一切,都是息息相關、彼此一體的。在宗教的本質上,有著極其相似的對人類問題的看法。《聖經》中亞當、夏娃因爲吃了智慧果而分別出美醜。産生了妄心執著,所以被上帝(真如)趕出了「伊甸園」。此中的寓意,正是顯示了人類本來是快樂而安詳的,一切問題皆無,因爲有了世智的分別妄心,故隨著出現了無窮的煩惱與痛苦,基督教稱此爲原罪,有原罪才有了後世人類生活相續的痛苦。對此一問題的闡釋,佛教則更系統而深刻,如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論述道:由於衆生無始來的一念妄動,但此時唯是空性,無有一物,因妄動故便起見物之心的「能見相」——心的能見力在一切皆空中尋求外境被自心所見,但仍然是無物之空。由於能見力的不斷呈現,便擊發了法界本具的色種——原子、電子等諸微塵而顯現了多維的世界從微細到粗顯的「境界相」,於是人類便出現在地球或宇宙中的各類星體上——上帝造人及地球。但世人因不了解境界本是自心所現,也不知「心本無生因境有」的道理,於是便産生了妄心分別的一智相」——吃了智慧果,開始由分別而産生煩惱對比心理與「相續心相」——被趕出了「伊甸園」。久久之後執著成自然,就以爲一切的事物都應該是如此——認識到的便是事物的真實面,遂不知不過是因「執取相」的顛倒作用——妄執根身器界爲實有而堅固不化。人類要交流,要安立名稱以標示事物,要了解外部世界與解決各種問題,於是就有語言概念的「計名字相」——語言的發展隨著人類的思惟形成了封閉自我的墓穴。由於思惟於概念,執著於情感,愛樂其中,便有了善惡業造作的「起業相」,業種不失,緣起無盡,因果循環給人類自身帶來相應的苦果之報的「業系苦相」。

  這整個過程的循環不已,便是人類之所以有問題的源頭,在佛教講便是無明妄想的作用,由此答案便出來了——人類問題本身即是無明妄想的循環性的造作而形成永遠無止境的輪回與生命的痛苦等諸多問題。任何社會,任何時代,問題的歸結點均在於此,從個別的創業到集體大衆的共業,共同形成一股多元化的世界性的業

  _力的潮流。任何個人都無法改造它,只有使人人明白問題的本身,在於每個人自己心中的妄想,人人覺悟,人人轉業,才能由因到果,從微至著地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存在狀況,才有可能出現如佛教所說的「人間淨土」的美好的人類文明社會。

  二、如何消除無明妄心證顯人性的功德

  無明妄心既然是人類社會一切問題的根本,那麼只要消除妄心執著,便能離諸痛苦而實證人性中的無量功德了。

  世尊在未成道前,曾參學過主張苦行的跋伽仙人,與主張以禅斷苦的阿羅仙人,都以爲不究竟,所以獨自到伽耶山苦行林中端坐思惟,六年苦行,仍未得道,後於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經中記悟道的經過說:

  爾時,菩薩至第叁夜,觀衆生性以何因緣而老死

  即知老死以生爲本;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複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因緣,從因緣生。因於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又觀叁有是從何而生

  即知叁有從一四取」(能取、所取、見取、行取)生;又觀四取從何而生

  即知四取從愛而生;又複觀愛從何而生

  便知愛從受而生;又複觀受從何而生

  即便知受從觸而生;又複觀觸從何而生

  即便知觸從六入生…(根的功能);又觀六入從何而生

  即知從名色(物質與精神)生

  又觀名色從何而生

  即複知名色從識而生(識神);又複觀識從何而生

  即複知識從行(妄心的運行)生;又複觀行從何而生

  即便知行從無明生。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來,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減。

  世尊作了順逆的十二因緣觀後,到了第四夜明星出來時,豁然大悟,證得無上的真正大道,成就了無上菩提,歎出了一句驚動古今的哲理名言:

  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緣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從此人間便有了智慧明燈照亮衆生的心田,千百年來無數的人在佛陀的教言中悟了大道,解決了人類最難解開的迷惑,獲得本具的佛性功德。

  佛的教言是從實際的證悟中宣示出來的,它是指導我們解決人生問題的最根本的理論。所以如果在我們的地球上,人人都依佛的智慧與慈悲而行,打破我執、法執,深悟諸法實相,契證無上真理,那麼衆生界即轉變爲佛界了。

  佛所證的真理即是衆生本具的理體,因此,佛在《法華經》中說:

  我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謂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衆生有了佛的知見——真正的大智慧,那麼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因爲衆生心中,也可說在六根門頭,藏有如來藏的秘密之藏而不自知,所以佛在《楞嚴經》中爲開發這個秘藏,先是用「七處征心」來打破妄心的執著,明心的虛妄不可得,繼而以「十翻辨見」顯示「見性」本有,不動不搖、不生不滅等,使人親見這個本有的靈知妙性,以圓成無上的功德。

  由此可知「明心見性」乃是學修佛法,圓成大道的總綱,所以近代佛教實踐家劉洙源先生在《佛法要領》中指出:

  佛法不是消業障、求福報、斷煩惱、了生死等等,這些都是末,唯有一明心見性」才是根本,真正「明心見性」了…

《佛教淨土法要 第叁卷 回歸之路 論佛教解決人類問題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