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理不學而自通,業障不除而自除,煩惱不空而自空,生死不了而自了,一切的一切都在「明心見性」的根本智慧下消融殆盡,無須再費心考慮了,所謂河清海宴,世界太平!
那麼,甚麼是「明心見性」呢
當代「印心宗」第叁代祖師元音老人在《略論明心見性》一書中下了一個十分中肯的定義:
心物即俱虛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夢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這就是“明心”。於是本空處,非如木石,不知無覺,而是虛明了了,雖了了虛明而寂然不動,一念不生。這是甚麼
這奇偉而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滅,互古長存之真如自體,又是何物
當此自體豁然顯露時,一把擒來,即謂:「親證本來面目,亦謂之氣見性』。」這一段話極其直接而明了地說明了「明心見性」的當下是怎麼一回事。曆代以來,佛教的實踐者們都在朝這個方向邁進,以致完全證得自性,心地便有了智慧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了衆生。中國的禅宗特別以「見性」成佛爲學修的綱宗,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全在打脫妄心徹見自性,所以元音老人又深刻地指示道:
綜上所述,「明心見性」,實爲佛教的綱宗,學佛者之圭臬,我人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問修習何宗,均須向「明心見性」這一偉大目的奮鬥、前進!不可畏難而退!以一切宗派門庭施設,修習方法,無一非息心止念的手段,而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見性」爲目的。故「明心見性」爲佛教各宗之總綱,如不依此總綱修習,則非佛教徒!複次,我人之有生死,因無明不覺,今如不覺破無明,揮發智光,如何能了生死
故「明心見性一爲了生死之要閱,證大道之樞紐,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視它、否定它、偏離它,而且要竭盡自己的智勇和精力,爲實現這一宏偉目的而努力奮鬥!
元音老人的指示已把佛教在世間的根本精神和盤托了出來。了得此義,即也掌握了修持佛法乃至解決人類問題的總綱。
要證得「明心見性」的境地,一定要通過一系列修持方法,佛教把一切方法歸納爲參禅、持咒、念佛、止觀的四大綱領,茲分述如下:
(一)、參禅
息下一切妄心,直接體悟現前一念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所謂:「參禅直參直,不用心意識。」元音老人提倡直指法,即用善巧方法指示人當於言下薦取本性。如根機較差則看一則公案,參一個話頭,久久也能「明心見性」。
㈡、持咒
密宗用身結印契、口持真言、意作觀想的方法使凡夫的叁業轉化成本尊的清淨_叁業,能於持念中頓脫根塵,靈光獨耀。「印心宗」無相密系的心中心密法,正是當代最容易打開本來的殊勝法門。
㈢、念佛
淨土宗指示行人在信願的基礎上用持名、觀相、觀想、實相的四種念佛法門,使一切妄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脫落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便全體顯現。㈣、止觀
天臺宗的叁止叁觀具有即妄而真、性修不二的功能。體真止空觀能消融萬念歸於寂靜無念的心體;方便隨緣止假觀能隨如幻緣起而行一切利生的事業;息兩邊分別止中觀能達空有平等,性相不二,一切圓融,萬法無礙。空觀成就的是片面的見性;假觀成就者爲全面的見性;中觀成就者乃圓妙的見性。
萬法歸宗,宗即見性。學佛的人從解悟到明悟直人證悟方是圓成。其中要經過打破一切相對後的空的狀態,即「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一切俱泯,心中不存一絲情想,由此身心世界俱空時,靈知現前,得人寂靜之輕安爲第一步。再進一步此空靈之妙知運用於生活、事業、工作之中,做一切事盡管做而無做,行而無行,心中不存執著,不住萬法,不留痕迹。所謂一絲不挂,一塵不染,一法不立,於是到達八風不動的境地,深人大悲輕安爲第二步。到了最後的任何時候、任何境遇中都無障礙,任運無爲而無不爲,照破夢境而圓光大發。可以做總統,也可以做百姓,一切都不被所拘,此時即時達異類中行的境地(即可化入動物身中也無障礙),得人寂滅輕安爲第叁步。
明心見性是我們打破妄心,開發自性中一切潛能及開展利生悲智的唯一途徑,所以太凡在佛教事業中大有作爲,成績突出,對全國乃至世界人類文明事業有巨大貢獻者,無一例外的都是開悟的見性人。如近代太虛大師,乃是叁次開悟的人;虛雲和尚五十九歲而大悟;其他如谛閑大師、印光大師、慈航菩薩、圓瑛法師、星雲大師、聖嚴法師乃至於現在影響著中國佛教禅、密、淨叁宗的元音老人,都是深得個中叁昧的智慧人。因此,只有真正開悟,才能了斷自身的煩惱習氣;自身的習了智開,方具慈悲利世的資格,故能開創佛教偉大事業。所謂「利樂有情,莊嚴國土」,是靠著一批開悟的行者爲先導,帶領人類大衆走向美好的明天。_叁、如何運用佛法解決人類問題
佛陀說法度生的根本原則是真、俗二谛。真谛是爲了解脫人的情感汙染與偏執,使之出離世間的相待而達於清淨之地;俗谛則是順世人需要而建立的無量方便門,使人性更爲善美,使人世間更加繁榮昌盛。弘揚真理,利樂有情的智慧,必以通達二谛*輪做爲偉大事業的指南。因此,不僅要具備對「真谛」的離情無妄的崇高潔白的意境修養,同時更應博學宗教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各種知識,以創造性的妙智運用於人類社會之中,解決諸多問題,推進人類的進步。這二方面的修養是平等不偏地融即在一起,所謂空有不二或世間法與佛法不二,均是以中道智慧體現了萬法的真實相。
依二谛*輪展開更具體的度生方法是「四悉檀」。「悉」是中文「普遍」之意,「檀」是梵文的「布施」之義。佛的弟子們總結佛陀一代時教中所運用度生的原則,分爲世界、爲人、對治,第一義的四個方面,前叁者是俗谛的分化,後者即真谛。「四悉檀」的運用原則,不僅佛陀如是用,佛的弟子在具體的弘法事業中,也是處處不離、時時應用時。
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具體地運用「四悉檀」
又如何確定其範圍
佛教徒對此有何見解
以下即就此等問題作一提示。
(一)、世界悉檀
面對人類社會的現實,佛教徒必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人類存在的各種問題,是使人類不斷地進化,把天堂的美妙生活重顯在人間,這即世界悉檀的宗旨所在。而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是以整個大局爲前提,以全體人類大衆爲對象,開展隨順衆生共同需求的各項事業而作有益的努力。
譬如促進世界和平,宣傳人道主義,用慈悲之愛使人類在心靈裏消除憎恨與危害他人的罪惡。誘發人性中的慈悲與道德。同時盡量促使世界各大宗教的團結,發揚宗教中一切有利於人類和平與幸福的精神,以宗教的和諧喚回人類的和諧與互利。除此還應展開慈濟事業,興辦醫院、孤兒院、安養院等使慈悲之光溫暖痛苦無援的身心生命。
有不少科學家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人體科學的世界,佛教的理論與實證的經 驗將會使未來的人類增輝添彩。在文化領域,宗教文化將會替代武打、色情、暴力等染汙心靈的刺激性,而以崇高的追求、道德的行爲使人類再現莊嚴。
在世界悉檀中,只要有利於人類大衆的都可以發展,但因人類社會的瞬息萬變,故也無定法可說,即應在運用過程中不能執爲「實有」而落於其中,昧卻解脫衆生真正目的。
㈡、各各爲人悉檀
由於個人的情況不同,予以幫助的方法也各異。因此,在了解對方的前提下,運用佛法的善巧方便,解決其個人問題以及與個人有關的家庭、生活、工作、事業等等。如現代的心理谘詢、人生問題解答乃至對機地授予不同的修持法門,以便迅速擺脫困境,開發覺智。
㈢、對治悉檀
人類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教中則有八萬四千法門。因此,無論衆生有何等的身心疾患均可在佛法中得到治療,但最關鍵的是「應病予藥」、「逗會機宜」,方能發揮良好的效果。譬如佛教總結人類的障礙,主要有煩惱、業、報的叁障,如分別施以智慧正觀、忏悔心行、禅定運動的叁種方法以作對洽,那麼人類即可獲得殊勝的超越,社會犯罪現象即能逐漸減少以至於消失。
㈣、第一義悉檀
人世間根塵相對的一切存在都是緣起的假相,藉假度人是佛教常用的方便,但是最終的目的仍是使世人打破迷執、悟入真實,所以佛經中稱此爲:「先以欲勾牽,後令人佛智。」第一義悉檀即是先人佛智的方法。當然真正的佛智是不斷世間覺的,一切平等無礙,圓滿周遍才是第一義的究竟指歸。
以智慧之心開出二谛*輪,又由二輪而發展爲四悉檀的度生原則。依據四悉檀的原則,近代以來的佛教大師們開創了新的佛教流派以善順社會的發展,而曆史上的原有的宗派大都瓦解後融人新的宗派。歸納佛教新宗派,大致有以下七類:
一、人間佛教:中國佛教協會根據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精神,提出以人間社會爲主流的「人間佛教」思想,倡導世界和平、社會道德、人生互愛以及「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等具體的、現實性的佛教實踐。
二、生活佛教:星雲大師等提倡佛教爲人類生活提供精神素養,主張佛教徒生活的人間化,爲積極的慈悲主義。
叁、實證佛教:元音老人等主張,佛教徒應在一生的努力中,達到開悟正道的目的,以其親身的體驗爲人類實證真如、實現圓滿的人生提供經驗。其他如密宗的紅、白、黃各教也都致力實證的實踐。
四、修養佛教:耕雲大師提倡安祥禅,爲人類的精神修養指出了一條極爲微妙的新路。
五、科學佛教:以人體科學爲核心,開展人體有關方面的研究,以佛教理論與實證經驗爲指導,盡量挖掘人體的潛能。
六、經忏佛教:以世俗化應付普通信徒爲主,進行念佛活動,以祈求人生的福祉,以及消災避難等。
七、淨土佛教:以近代靈岩山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爲核心,展開了淨土法門的普度事業,使衆生臨終得以往生蓮邦。
四悉檀發展爲佛教宗派,而各宗派又以何爲歸呢
它的回歸處正是當今國際上人們最常用的一個字——「禅」!因爲所有的宗教形式、教義以及社會各團體的主張與思想,都是具有其本身所決定的範圍與限製,唯有「禅」既不屬一切,又包含一切。「禅」已成爲人類一切智慧與美德,以及心靈最適當狀態的代名詞。
在中國、日本以及歐美各國掀起的禅的熱潮,已經使不同政見、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身份的人們,不約而同地投人了禅的世界,他們通過學禅、坐禅、悟禅與用禅,開發了人類心靈上最珍貴的寶藏——安詳、智慧、慈悲與真實。因爲禅的自主、解脫、安詳、快樂,以及生命的活力在「日日是好日」與「新新不已」中,人類的未來將走向和諧與互利。所以,不論是禅的精神或禅的形式,都將攝歸一切宗教與文化的優點,而重顯人性的美德。
大量悟入「禅」的「明心見性」者,將會在其活動範圍內把禅的生命再次投射到周圍的千萬大衆的心中,使未來人類社會在光光相映中,得到理想化的生活與最究竟的歸宿。由此可以預言:在今後數百年的地球上,拯救人類劫難與困境的必是「禅」的精神——以中國爲中心的東方之光。
如何解決人在社會的諸問題
佛教如是說,禅者如是說。當覺醒了的人們心中擁有「禅」時,一切萬法必將導歸於無所不在的「禅」而富具生命力,一切的問題也即消融在空靈妙心中,在生命的低層也必將發出智慧之光、慈悲之光、莊嚴之光與幸福之光。無盡的「祥光」照亮自己的同時也必將照亮一切衆生!
《佛教淨土法要 第叁卷 回歸之路 論佛教解決人類問題的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