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我们面临著一个日益复杂、充满矛盾的时代,迅速变化著的人类思想、经济格局与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冲击长期盘踞在人们心目中的依赖感与安全感,人格的极大差异使人类社会相互间的信任度产生了危机。所以在当今的时代里,大多数人开始明白了物质世界并非稳操手中的真实,自我也是那么的虚妄,但是虚伪、无奈与空虚的心灵,迫使自己随著人欲的潮流去博击,企图获得短暂的生命的欢愉与自我平衡。西方人士则在这种现象中,开始领悟人不是永远坚固地站在大地上,而是在水上漂流,稍有不慎即沈没。当他们了解到东方的佛教,早已辩证地提出人是在空中运行的,一切事物当下即空,两千年前的智慧之光,使得西方人惊叹佛教的伟大与深刻,真正洞悉了万物的本来面目。

  由於人类社会表面的繁荣与内心世界的孤独、昏昧,构成了这个世界的诸多问题,因此,不少领悟客观现实的有志之士,呼唤人类走出私欲的谷底,迎向崇高的精神文明的生活,不再陷於感官与物欲中作时代的牺牲品。所以,不仅是佛教界的大师们竭力倡导人类的清净生活与慈悲精神,而且国际社会中的许多组织与宗教莫不朝这个方向努力,以改造人类认识上的种种错误,以及现实中的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

  佛教对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其独特的见解,因此,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佛教的思想及弘扬事业极为活跃,且正在不断地发展。本文谨就有关佛教对人类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於关於问题本身的问题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自原始社会一直到如今高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或者说是在人类消灭以前,无时无处不普遍地存在著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存与生活、社会与个人、战争与和平、家庭与伦理及其科学与文化等等。但是在现实人生中,解决问题与问题的发生几乎是同步的,於是人类一直被自身与社会的诸多问题所困扰,这即是佛教所说的烦恼与痛苦。每一代人都在为解决问题而作各自的努力,以寻找自身的幸福美好与社会的安全与繁荣。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人类大惑於假相,不知万有的真实性,因此,只在表层的意念与感官世界里,做著毫无价值的努力,正如扬汤止沸一般,汤依旧会沸腾不止。

  人类在很大时期内,很少探求问题本身的问题到底是甚么

  来自何处

  如何是釜底抽薪的彻底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从佛教的智慧角度看,问题的本身是任何问题也没有,这人类社会的一切的一切同样一事皆无。因为归根结柢人类在地球上的一切活动,都是虚幻心在虚幻境上对立、矛盾、执著而产生的生灭变化的假相而已。如空中的花、水中的月,本来不实,佛教中称此为「自心现境界」。但是人们由於迷於自心,在所现的境界上因无知故产生实有其境的执著,於是便有了烦恼的困惑与身、口、意的三业,以及无尽的苦果的相续报应。所以佛陀告诫世人:

  你们不要在问题的枝条上考虑解决的方法,而应当在一切问题的根部一刀砍断,一切枝叶便能彻底解决。

  所谓:「但得本莫愁末。」佛在《楞伽经》中对大慧菩萨所提的一百零八个问题,给予严厉的喝斥并不置一答,这就十分深刻又非常直接指示了人类对问题本身应当有一个顿悟:

  在离念的清净心上,世界任何问题即不复存在,更无解决的必要,因为「本来无一物」,「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了悟问题本身在我们的自心中,这是佛教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下手处。因为人类在两种轮迥中不断地造业受报,而轮迥的主体是妄我,本不可得,故能打破妄我证人无我之处,便是找到了根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关於问题的根源,及其人类社会与世界诸境缘起的问题,佛教的唯识学、中观学等有很详尽与深刻的阐释。譬如业感缘起论,认为人类问题是因善恶等业而感招的。性空缘起论,则认为万有本性原空,缘起的现象皆如梦幻,因不觉故,而有诸_问题,如觉悟本空则不随梦境转。阿赖耶缘起说的理论,极为广泛,将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归结到阿赖耶的功能与现行上,物质与精神的总仓库,通过妄我的执著而反映外界、作种种事业,而所作的一切又反馈归入仓库。经过电脑般的调整又出现新的自我的作业。真如缘起论,是站在万有本体上,来显示不生不灭永远清净的无相之真如原是圆现万有的本性,任何一念一物都直接来自於真如的大能量库。法界缘起论,更为微妙不可思议,它显示了任何一念、一事、一境都是法界的全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此,人类及其世界的一切,都是息息相关、彼此一体的。在宗教的本质上,有著极其相似的对人类问题的看法。《圣经》中亚当、夏娃因为吃了智慧果而分别出美丑。产生了妄心执著,所以被上帝(真如)赶出了「伊甸园」。此中的寓意,正是显示了人类本来是快乐而安详的,一切问题皆无,因为有了世智的分别妄心,故随著出现了无穷的烦恼与痛苦,基督教称此为原罪,有原罪才有了後世人类生活相续的痛苦。对此一问题的阐释,佛教则更系统而深刻,如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论述道:由於众生无始来的一念妄动,但此时唯是空性,无有一物,因妄动故便起见物之心的「能见相」——心的能见力在一切皆空中寻求外境被自心所见,但仍然是无物之空。由於能见力的不断呈现,便击发了法界本具的色种——原子、电子等诸微尘而显现了多维的世界从微细到粗显的「境界相」,於是人类便出现在地球或宇宙中的各类星体上——上帝造人及地球。但世人因不了解境界本是自心所现,也不知「心本无生因境有」的道理,於是便产生了妄心分别的一智相」——吃了智慧果,开始由分别而产生烦恼对比心理与「相续心相」——被赶出了「伊甸园」。久久之後执著成自然,就以为一切的事物都应该是如此——认识到的便是事物的真实面,遂不知不过是因「执取相」的颠倒作用——妄执根身器界为实有而坚固不化。人类要交流,要安立名称以标示事物,要了解外部世界与解决各种问题,於是就有语言概念的「计名字相」——语言的发展随著人类的思惟形成了封闭自我的墓穴。由於思惟於概念,执著於情感,爱乐其中,便有了善恶业造作的「起业相」,业种不失,缘起无尽,因果循环给人类自身带来相应的苦果之报的「业系苦相」。

  这整个过程的循环不已,便是人类之所以有问题的源头,在佛教讲便是无明妄想的作用,由此答案便出来了——人类问题本身即是无明妄想的循环性的造作而形成永远无止境的轮回与生命的痛苦等诸多问题。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问题的归结点均在於此,从个别的创业到集体大众的共业,共同形成一股多元化的世界性的业

  _力的潮流。任何个人都无法改造它,只有使人人明白问题的本身,在於每个人自己心中的妄想,人人觉悟,人人转业,才能由因到果,从微至著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存在状况,才有可能出现如佛教所说的「人间净土」的美好的人类文明社会。

  二、如何消除无明妄心证显人性的功德

  无明妄心既然是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本,那么只要消除妄心执著,便能离诸痛苦而实证人性中的无量功德了。

  世尊在未成道前,曾参学过主张苦行的跋伽仙人,与主张以禅断苦的阿罗仙人,都以为不究竟,所以独自到伽耶山苦行林中端坐思惟,六年苦行,仍未得道,後於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经中记悟道的经过说:

  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老死

  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於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因缘,从因缘生。因於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又观三有是从何而生

  即知三有从一四取」(能取、所取、见取、行取)生;又观四取从何而生

  即知四取从爱而生;又复观爱从何而生

  便知爱从受而生;又复观受从何而生

  即便知受从触而生;又复观触从何而生

  即便知触从六入生…(根的功能);又观六入从何而生

  即知从名色(物质与精神)生

  又观名色从何而生

  即复知名色从识而生(识神);又复观识从何而生

  即复知识从行(妄心的运行)生;又复观行从何而生

  即便知行从无明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来,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减。

  世尊作了顺逆的十二因缘观後,到了第四夜明星出来时,豁然大悟,证得无上的真正大道,成就了无上菩提,叹出了一句惊动古今的哲理名言: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缘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从此人间便有了智慧明灯照亮众生的心田,千百年来无数的人在佛陀的教言中悟了大道,解决了人类最难解开的迷惑,获得本具的佛性功德。

  佛的教言是从实际的证悟中宣示出来的,它是指导我们解决人生问题的最根本的理论。所以如果在我们的地球上,人人都依佛的智慧与慈悲而行,打破我执、法执,深悟诸法实相,契证无上真理,那么众生界即转变为佛界了。

  佛所证的真理即是众生本具的理体,因此,佛在《法华经》中说:

  我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所谓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有了佛的知见——真正的大智慧,那么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因为众生心中,也可说在六根门头,藏有如来藏的秘密之藏而不自知,所以佛在《楞严经》中为开发这个秘藏,先是用「七处征心」来打破妄心的执著,明心的虚妄不可得,继而以「十翻辨见」显示「见性」本有,不动不摇、不生不灭等,使人亲见这个本有的灵知妙性,以圆成无上的功德。

  由此可知「明心见性」乃是学修佛法,圆成大道的总纲,所以近代佛教实践家刘洙源先生在《佛法要领》中指出:

  佛法不是消业障、求福报、断烦恼、了生死等等,这些都是末,唯有一明心见性」才是根本,真正「明心见性」了…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