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理不学而自通,业障不除而自除,烦恼不空而自空,生死不了而自了,一切的一切都在「明心见性」的根本智慧下消融殆尽,无须再费心考虑了,所谓河清海宴,世界太平!
那么,甚么是「明心见性」呢
当代「印心宗」第三代祖师元音老人在《略论明心见性》一书中下了一个十分中肯的定义:
心物即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於是本空处,非如木石,不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甚么
这奇伟而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互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
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气见性』。」这一段话极其直接而明了地说明了「明心见性」的当下是怎么一回事。历代以来,佛教的实践者们都在朝这个方向迈进,以致完全证得自性,心地便有了智慧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了众生。中国的禅宗特别以「见性」成佛为学修的纲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全在打脱妄心彻见自性,所以元音老人又深刻地指示道:
综上所述,「明心见性」,实为佛教的纲宗,学佛者之圭臬,我人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问修习何宗,均须向「明心见性」这一伟大目的奋斗、前进!不可畏难而退!以一切宗派门庭施设,修习方法,无一非息心止念的手段,而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见性」为目的。故「明心见性」为佛教各宗之总纲,如不依此总纲修习,则非佛教徒!复次,我人之有生死,因无明不觉,今如不觉破无明,挥发智光,如何能了生死
故「明心见性一为了生死之要阅,证大道之枢纽,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视它、否定它、偏离它,而且要竭尽自己的智勇和精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目的而努力奋斗!
元音老人的指示已把佛教在世间的根本精神和盘托了出来。了得此义,即也掌握了修持佛法乃至解决人类问题的总纲。
要证得「明心见性」的境地,一定要通过一系列修持方法,佛教把一切方法归纳为参禅、持咒、念佛、止观的四大纲领,兹分述如下:
(一)、参禅
息下一切妄心,直接体悟现前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所谓:「参禅直参直,不用心意识。」元音老人提倡直指法,即用善巧方法指示人当於言下荐取本性。如根机较差则看一则公案,参一个话头,久久也能「明心见性」。
㈡、持咒
密宗用身结印契、口持真言、意作观想的方法使凡夫的三业转化成本尊的清净_三业,能於持念中顿脱根尘,灵光独耀。「印心宗」无相密系的心中心密法,正是当代最容易打开本来的殊胜法门。
㈢、念佛
净土宗指示行人在信愿的基础上用持名、观相、观想、实相的四种念佛法门,使一切妄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脱落时,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便全体显现。㈣、止观
天台宗的三止三观具有即妄而真、性修不二的功能。体真止空观能消融万念归於寂静无念的心体;方便随缘止假观能随如幻缘起而行一切利生的事业;息两边分别止中观能达空有平等,性相不二,一切圆融,万法无碍。空观成就的是片面的见性;假观成就者为全面的见性;中观成就者乃圆妙的见性。
万法归宗,宗即见性。学佛的人从解悟到明悟直人证悟方是圆成。其中要经过打破一切相对後的空的状态,即「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一切俱泯,心中不存一丝情想,由此身心世界俱空时,灵知现前,得人寂静之轻安为第一步。再进一步此空灵之妙知运用於生活、事业、工作之中,做一切事尽管做而无做,行而无行,心中不存执著,不住万法,不留痕迹。所谓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於是到达八风不动的境地,深人大悲轻安为第二步。到了最後的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中都无障碍,任运无为而无不为,照破梦境而圆光大发。可以做总统,也可以做百姓,一切都不被所拘,此时即时达异类中行的境地(即可化入动物身中也无障碍),得人寂灭轻安为第三步。
明心见性是我们打破妄心,开发自性中一切潜能及开展利生悲智的唯一途径,所以太凡在佛教事业中大有作为,成绩突出,对全国乃至世界人类文明事业有巨大贡献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开悟的见性人。如近代太虚大师,乃是三次开悟的人;虚云和尚五十九岁而大悟;其他如谛闲大师、印光大师、慈航菩萨、圆瑛法师、星云大师、圣严法师乃至於现在影响著中国佛教禅、密、净三宗的元音老人,都是深得个中三昧的智慧人。因此,只有真正开悟,才能了断自身的烦恼习气;自身的习了智开,方具慈悲利世的资格,故能开创佛教伟大事业。所谓「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是靠著一批开悟的行者为先导,带领人类大众走向美好的明天。_三、如何运用佛法解决人类问题
佛陀说法度生的根本原则是真、俗二谛。真谛是为了解脱人的情感污染与偏执,使之出离世间的相待而达於清净之地;俗谛则是顺世人需要而建立的无量方便门,使人性更为善美,使人世间更加繁荣昌盛。弘扬真理,利乐有情的智慧,必以通达二谛*轮做为伟大事业的指南。因此,不仅要具备对「真谛」的离情无妄的崇高洁白的意境修养,同时更应博学宗教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各种知识,以创造性的妙智运用於人类社会之中,解决诸多问题,推进人类的进步。这二方面的修养是平等不偏地融即在一起,所谓空有不二或世间法与佛法不二,均是以中道智慧体现了万法的真实相。
依二谛*轮展开更具体的度生方法是「四悉檀」。「悉」是中文「普遍」之意,「檀」是梵文的「布施」之义。佛的弟子们总结佛陀一代时教中所运用度生的原则,分为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的四个方面,前三者是俗谛的分化,後者即真谛。「四悉檀」的运用原则,不仅佛陀如是用,佛的弟子在具体的弘法事业中,也是处处不离、时时应用时。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具体地运用「四悉檀」
又如何确定其范围
佛教徒对此有何见解
以下即就此等问题作一提示。
(一)、世界悉檀
面对人类社会的现实,佛教徒必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人类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使人类不断地进化,把天堂的美妙生活重显在人间,这即世界悉檀的宗旨所在。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是以整个大局为前提,以全体人类大众为对象,开展随顺众生共同需求的各项事业而作有益的努力。
譬如促进世界和平,宣传人道主义,用慈悲之爱使人类在心灵里消除憎恨与危害他人的罪恶。诱发人性中的慈悲与道德。同时尽量促使世界各大宗教的团结,发扬宗教中一切有利於人类和平与幸福的精神,以宗教的和谐唤回人类的和谐与互利。除此还应展开慈济事业,兴办医院、孤儿院、安养院等使慈悲之光温暖痛苦无援的身心生命。
有不少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人体科学的世界,佛教的理论与实证的经 验将会使未来的人类增辉添彩。在文化领域,宗教文化将会替代武打、色情、暴力等染污心灵的刺激性,而以崇高的追求、道德的行为使人类再现庄严。
在世界悉檀中,只要有利於人类大众的都可以发展,但因人类社会的瞬息万变,故也无定法可说,即应在运用过程中不能执为「实有」而落於其中,昧却解脱众生真正目的。
㈡、各各为人悉檀
由於个人的情况不同,予以帮助的方法也各异。因此,在了解对方的前提下,运用佛法的善巧方便,解决其个人问题以及与个人有关的家庭、生活、工作、事业等等。如现代的心理谘询、人生问题解答乃至对机地授予不同的修持法门,以便迅速摆脱困境,开发觉智。
㈢、对治悉檀
人类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教中则有八万四千法门。因此,无论众生有何等的身心疾患均可在佛法中得到治疗,但最关键的是「应病予药」、「逗会机宜」,方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譬如佛教总结人类的障碍,主要有烦恼、业、报的三障,如分别施以智慧正观、忏悔心行、禅定运动的三种方法以作对洽,那么人类即可获得殊胜的超越,社会犯罪现象即能逐渐减少以至於消失。
㈣、第一义悉檀
人世间根尘相对的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的假相,藉假度人是佛教常用的方便,但是最终的目的仍是使世人打破迷执、悟入真实,所以佛经中称此为:「先以欲勾牵,後令人佛智。」第一义悉檀即是先人佛智的方法。当然真正的佛智是不断世间觉的,一切平等无碍,圆满周遍才是第一义的究竟指归。
以智慧之心开出二谛*轮,又由二轮而发展为四悉檀的度生原则。依据四悉檀的原则,近代以来的佛教大师们开创了新的佛教流派以善顺社会的发展,而历史上的原有的宗派大都瓦解後融人新的宗派。归纳佛教新宗派,大致有以下七类:
一、人间佛教: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精神,提出以人间社会为主流的「人间佛教」思想,倡导世界和平、社会道德、人生互爱以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具体的、现实性的佛教实践。
二、生活佛教:星云大师等提倡佛教为人类生活提供精神素养,主张佛教徒生活的人间化,为积极的慈悲主义。
三、实证佛教:元音老人等主张,佛教徒应在一生的努力中,达到开悟正道的目的,以其亲身的体验为人类实证真如、实现圆满的人生提供经验。其他如密宗的红、白、黄各教也都致力实证的实践。
四、修养佛教:耕云大师提倡安祥禅,为人类的精神修养指出了一条极为微妙的新路。
五、科学佛教:以人体科学为核心,开展人体有关方面的研究,以佛教理论与实证经验为指导,尽量挖掘人体的潜能。
六、经忏佛教:以世俗化应付普通信徒为主,进行念佛活动,以祈求人生的福祉,以及消灾避难等。
七、净土佛教:以近代灵岩山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为核心,展开了净土法门的普度事业,使众生临终得以往生莲邦。
四悉檀发展为佛教宗派,而各宗派又以何为归呢
它的回归处正是当今国际上人们最常用的一个字——「禅」!因为所有的宗教形式、教义以及社会各团体的主张与思想,都是具有其本身所决定的范围与限制,唯有「禅」既不属一切,又包含一切。「禅」已成为人类一切智慧与美德,以及心灵最适当状态的代名词。
在中国、日本以及欧美各国掀起的禅的热潮,已经使不同政见、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身份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投人了禅的世界,他们通过学禅、坐禅、悟禅与用禅,开发了人类心灵上最珍贵的宝藏——安详、智慧、慈悲与真实。因为禅的自主、解脱、安详、快乐,以及生命的活力在「日日是好日」与「新新不已」中,人类的未来将走向和谐与互利。所以,不论是禅的精神或禅的形式,都将摄归一切宗教与文化的优点,而重显人性的美德。
大量悟入「禅」的「明心见性」者,将会在其活动范围内把禅的生命再次投射到周围的千万大众的心中,使未来人类社会在光光相映中,得到理想化的生活与最究竟的归宿。由此可以预言:在今後数百年的地球上,拯救人类劫难与困境的必是「禅」的精神——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之光。
如何解决人在社会的诸问题
佛教如是说,禅者如是说。当觉醒了的人们心中拥有「禅」时,一切万法必将导归於无所不在的「禅」而富具生命力,一切的问题也即消融在空灵妙心中,在生命的低层也必将发出智慧之光、慈悲之光、庄严之光与幸福之光。无尽的「祥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必将照亮一切众生!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