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的人呢(這些人雖未憂無苦,只是未現前而已,整日在爭名奪利,閑談是非,只是堪忍苦而已,今天寫這些又己離道太速,出輪回希望又少了一些)
因自己無方便,處處問法不但得不到利,反增雙方業障,更加深棄佛號而修其他大乘佛法之念頭。
真念佛人,放下攀緣心,決志向西,厭欣具足,必得揮定現前,不但禅定現前,諸佛也放光現瑞,授手垂慈,消無始業,成無量德也。利他自利,全在念佛心中圓具。
誰規定僅讀五經
淨土有廣義——華嚴等一切佛法皆是;有狹義——西方淨土是。有理——法界淨性皆是:有事,十方皆有。故有見其知識有限而不令廣閱者,指以五經;如識見廣大,圓心普照,則無一法而非淨土之法也。工夫成片,煩惱必已伏,隨力用之增上,智慧之照徹,煩惱必層層脫落,故只此方便,更不令其他方便也。
因爲你被分別心所蓋,只見煩惱假相,不知如來藏德之妙用,凡夫心念佛即入佛性之德,何煩惱而不斷耶
而不認真念佛而逐境生心,趣外奔逸者,此又當別論,不能怪淨土法門之不妙,乃衆生發心不切,亦佛門弘傳不力、指引不正,致使世人雖信歸叁寶而不明修行。見此,應當發心,速開智慧方便,利樂衆生,使出自心之輪回而證本具之大道也。
問法應虛懷而具禮,虔誠而真心,始有入法之資,否則诤論是非之心必起,又造業矣。
棄念佛號而修大乘,豈非與自己結怨乎
一切佛法皆念佛法門也,舍此逐彼,皆圓解未開之故。
2:愚自認爲凡能對治煩惱之法,能當下伏住煩惱之法即是契機之法。佛經是佛之知見,按佛說之法指導生活就應該是在修行,不知對否
伏斷煩惱確是對機,但應有一貫的方向,有一行的叁昧,不可朝叁暮四,否則忙亂於法門,顛倒於事相,僅得暫時之好景,未爲久行之根本也。佛經是佛之知見沒錯,但須真悟佛語而成心行之智,解方便而行正道,方可稱爲佛之知見,何其難也!世人多有依文解義爲佛之知見,結果錯謬知見,鲠在心中,使生活行持皆成悖論。
3:現在既然有智慧(佛法、文字)現前,又爲何一定要等到定中得意呢
更何況定中得慧,無大乘經典印證指導,也不是真實之慧(我不知一些淨土行人爲何如此說:「我甚麼含都不必看了,一句佛號就是了」「定中自會一切明白」,但弟子看經之後,卻發現並非如此,一切外道有各種禅定,卻得不到佛法,《觀無量壽經》中明確寫著定中所得之佛法與修多羅不合,則爲妄想,可是一些古今大德卻隨便把自己之話作爲定論,淨土大德之話之相互矛盾多處,以至使人無所迹徙,經言又擅改動,刪節到處出現,譬如上海書局出版的《涅槃經》南本,竟有近叁十處之多疑誤!人呀!自己害自己,根本無人知道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即硬要如此大肆宣揚,真不知用心何在
真正通佛法之大德,所說這法絕不會相互抵觸,弟子因貪而多讀經論,以致造成今日之法縛,唉!搖搖頭,出去玩一會)。
文字非真智慧,定中在無念心中顯現的空明淨覺,才是真智慧,此智能斷惑而照性,明顯萬法,一心無礙。故經雲:「心識澄精,了了分明。」是爲真智慧。定中開慧必須印證方無誤,否則有些人只有意解的影子,浮滑的文字習性,作詩作偈,自以爲有智慧,皆不符合也。
看書不等於有智慧,像你愈看問題愈多,就是沒智慧,如真有看書的智慧,正可透過文字而解決一切疑難,消盡一切迷惑,對一切萬法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而於自心安然人道,毫無裏礙。因此,看書要善巧,無善巧,不如不看。佛法也不在文字的多少,而看領悟程度與見地的正確與否。有人一句偈即可成道,有人學了五十年卻不明佛法是何物,於此必須注意也。
若無正見,定中所顯皆非智慧,外道是如此,念佛人也是如此。《觀經》所言可爲學道的標准。大德之言要看對誰而說,方便之言,無定規則,矛盾相抵,正可圓理事而通達。
經書的疑誤乃翻譯過程所造成,屬於曆史原因,不必苛責。可取其意而悟其 理,不可誹薄古人也。不但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如你一心念佛,淨念相繼,也是彌陀之化身,豈但是化身,如能解行相應,叁昧現前,親證彌陀本性,則當下即全體與彌陀不二,何可再分別耶
佛法正是在對立矛盾中顯出大智慧,真俗二谛,性相空有,皆矛盾也,此乃佛法之無上圓妙大智正於是中全體顯露,只是學人不了,偏執一方,誤解全體,造成矛盾的心理。可見能說矛盾佛法而無定法可說者,方是大智慧人也。
問(七):1:不看經一門深入,開始倒還清淨,但到一定時候,如不讀大乘,簡直處處行不通,這實是令人傷心之事。畢竟大根器之人極少極少,方始真信末法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之真實不虛。而大乘之經論,a、難懂,翻譯之障礙;b、疑誤太多;c、大德解釋差別太大,這實是增加了行人正信難度,信不堅固,責難修下去,如持名念佛到念而無念(過去念、念不分,造成許多誤解,弟子倒覺許多大德講經說法都僅站在自己境界、立場诠釋佛法,如此之法於四海皆准,實是令人難以深信),無念而念,即是入實相,既然都是修實相,那修其他法門入實相豈不也可
特別如果能契行者之機,又爲何一定要念佛呢
有些人有明師直接指引,不讀也罷,如自行無善友,則是應研讀大乘,使信解而行正。故經稱能不由解而信淨土者,乃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也。末法修行,得道確難,而得佛法利益而安心人法,而轉妄向真,而後世增上,而往生西方者,確實大有人在。其中部分大根器人,亦可開悟而見佛性,或因修法而證叁昧。大乘經論須有人講授方能圓解,所述叁點,本不成問題。一、難懂則可擇一、二經入門,如《維摩诘經》、《楞嚴經》等;二、疑誤則取其中正;叁、解不同則合機即用,不合暫置也。此叁皆因信心不足,無人引導所造成。
實相不屬修證,本具本然也,念佛入與他法人皆同。唯有大衆機緣在念佛,彌陀大願普與此方有緣故,所以念佛法門得以普傳,但如西藏行於密乘,歐美興於禅與密,其他如天臺止觀,心中心密法,皆可入實相也。
念佛貴自辦肯心,不勞人勸,誰又勉強叫你念佛了
有些現代大德過於慈悲,認爲禅、密不合機宜,唯有念佛得出生死,此不明衆生機緣,不了佛法精義也。提倡念佛以普攝,隨方指引而利人,法豈有一定哉
2:更何況《無量壽經》經義深奧難懂,並非僅重一句佛號,全經似乎對大乘經義已廣涉,只是不詳,現代行人卻大力宣揚僅一句佛號能萬能
我真無法明白理由何在
故現止住未念了,理未明,又怎能深行
特別是古今淨土大德,他們自己既然不能從佛號中獲益智慧,又爲甚麼強調後人僅一句佛號呢
如果他們不是通曉叁藏之後才深信念佛,他們還能說法嗎
特別是淨土一些人宣揚老太太、老爺爺幾年就往生,這實是經不起推敲之語,更何況大德之話本身差別太大,而中國環境在變,貪、嗔、癡叁毒未變,法又豈會變得截然相反呢
《無量壽經》是大乘法義中的部分,亦未全攝圓融妙谛,特就淨土有門而論大乘行持。有人提倡佛號萬能,此乃過頭之論也。佛號是念佛中的一種方法,卻非萬能,如無大乘正見與正發心,無大心量行大法,則佛號有作冥錢用的、有作祈福消災用的。可見圓融地弘揚佛法是極其困難,高則低不就,低則高不願,太圓則近乎玄,太方則類乎執,故說法難矣!
古德通過閉關修持,以其經驗知道證道艱難,故而以其所學所修的體悟來領解_淨土法門,又以淨法的簡單直捷來指導時人用功,則不知省卻後人多少冤枉路,而後人不明其方便度人之旨,反而自以爲聰明,又去走古人走的古法,因福德智慧不如古人,則能走通者又有幾人
如此還不如一邊熏修、一邊念佛。從念佛心中宛具一切佛法,使博而歸約,從遠而行近,使即生得大利益而臨終往生。
大德話語之差別,一由個人的體悟不同,二由衆生因緣有異,故從不同角度而發論說之機。如有不對你機的,大可放下不管,也不必持批評意見,反增負擔與障礙。塵境與叁毒,全由心顯,了心則無塵可染,了境則叁毒何施
真念佛人,西方目前,生死不計於懷,何來如此多的事端與想法
當你透過相反的法,才知相成正在其中包含著。
問(八)、念佛能得清淨心,其他法門有的似乎更適合當代修清淨心,那爲甚麼一定要棄佛法而去持名念佛呢
弟子深覺,其他大乘經典。如果不存在,那麼淨上也一定無法存在下去,《無量壽經》中許多內容需要其他經典解釋,當今修行無方便(初級),實是極易退心,增加煩惱。
大乘佛法顯淨土,淨土真境證成大乘佛法,念佛無二,清淨心亦無二也。因此,佛法者,淨土之佛法,淨土者,佛法之淨土。故棄佛法而論念佛,大錯也,斥淨土而論學佛者,更大錯也。無大乘經論則初心難入,此衆生界緣起不同,故佛門弘揚宜隨機倡導,不可偏局,反增疑謗。
問(九)、一切無常,爲何西方常呢
假如有人僞造「他方某世界,五欲常住,持XX號幾日一心不亂可到……」這又怎麼破呢
西方即無常而常,此方即常而無常,相有生滅,性無變遷,此西方聖賢之心智;性常不動而妄見遷流,此娑婆凡夫之妄見。
彌陀之後有觀音接住而示現成道,豈非無常耶
西方淨土佛願力所證成,豈世人僞造可比
妄立法門,一則毫無加持;二則本無事實;叁則引入歧途,則罪墮惡道。
一切佛法由佛果證中所流出,自無虛妄,故應誠信敬重,非同兒戲也。_
問(十)、一切唯心造,皆是妄想顛倒執著,知幻即離,又怎麼生起利他行呢
「一切唯心造」不等於「皆是妄想顛倒」。心淨則淨緣起而成四聖果;心染則染緣起而有六凡,六凡之位可謂妄想顛倒,非指一切也。「知幻即離」是破執,離執而心體清淨,心淨而能起妙慧,由妙慧而通過諸種方便,故正可於此生起利他妙行。反之,如實有衆生可度,則被衆生煩惱假相所束縛…
《佛教淨土法要 第二卷 淨土持念法要 覆某僧有關淨土解行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