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淨土法要 第二卷 淨土持念法要 覆某僧有關淨土解行書▪P3

  ..續本文上一頁,自心迷在其中,又何可利生無礙呢

  

  

  問(十一)、只念佛一概不管,怎麼度人

  怎麼有方便呢

  由於強執佛號不斷,反會産生無窮煩惱,還不如歇佛號伏粗重煩惱(譬如幹會計活時)

  

  對力量不足之人,先應教其放下,於一切不管時,一心念佛,必得感應道交,而後才有度人方便。執持名號,資神安穩,輕安自在,何來無窮煩惱

  唯有人追數執法,反亂其心,則乃數者過,非念佛咎也。

  幹活如無佛智仍是世法的轉移心態,事去則凡心又動,故不徹底,念佛則雖未得道,則佛心常在,自有殊勝利益,久久在不知不覺中,而相應契入。

  

  問(十二)、誠信佛號,一切全由阿彌陀佛作主,與一切由自己作主(般若)是否效果一樣

  

  彌陀乃自心之彌陀,當行人誠心念佛時,於自心中即顯此佛之慈悲威德也。故謂萬德洪名,功德無量,並非由心外阿彌陀佛作主,因爲心無外也。如果心外有般若之見在,仍作不了主。其實般若即念佛,自心即彌陀,作得作不得主,全在明與不明,真不真也。

  

  問(十叁)、外緣環境使人入不了定,則始終無法證入佛法,這能解脫往生嗎(只修念佛法門,而不修其他大乘法門)

  

  外緣是次要的,內心則是根本,如嫌外境太差而修不成功,乃是不明修行之所以。而不入定,不證佛法,是難以往生,因散心無主,臨終易被業障,因此,在一切時處,安心念佛,不向外緣,一心攝持,持久而轉,由轉而定、而空、而慧也。

  來書雲:

  唉!問題太多,我也厭倦問下去了,許多事當面請教最好,弟子深深體會到善知識的重要,故生起出去參學之心,但又去那裏呢

  曾經去過一些廟(未出家之前),我慢太重而得不到絲毫法益,但另一方面,發現許多法師說法也僅老調重談,實是談人談己一雖說不見他人之遇,但怎知別人善指導佛法呢),弟子深覺善知識必定是過來人,絕非口頭上人,在禅定方面尤爲重要,現發現淨土也是如此,別人一答就是「筆直念下去,莫管它」,那麼臨死如來現前也不去,仍念下去羅

  不修不知道,真修才知業力不可思議,淨上法門艱難不可思議!一般根基之人往生實是極難(當今大德七日一心不亂標准往生),弟子更是愚陋,生死心不切,還在著重於伏當前煩惱,盡量少妄想而已,未起生西之心,而寄希望於臨終念佛生西方(如果念念知無,則必會求生西方,可無法強求)。

  把一切問題扔進大海,不見法師之過,培養自己之福慧,發心求善知識教授。業由心造,乃思想影子,跳出囿禁,返本還源。因此,不要認爲艱難不可思議,此乃不明淨土法門之所以然也。伏煩惱不錯,如欲少妄想則錯,因妄想不可得也,不住妄想境,了然念佛心,即是。不可寄希望於臨終,目前最爲重要,一念淨心即一蓮種子,日日向上,時時相繼,臨終方能自在而往也。來書雲:

  弟子想找一個專修淨土道場,能不上早晚課,不做雜事,一心專修淨土道場,唉!弟子竊以爲生死事大,出家人以了生死、證法、弘法爲宗旨,又豈在廟宇、佛事、種植上作文章呢

  當今幾乎每個寺廟都不缺衣食住,卻仍去務農種植,實是食古不化,弊病太多,而收效實微,早晚課,_對於淨土專修佛號之人;更無多大必要,能攝心念之人也被迫同修,實是共業,真是佛法中的八股,真是大德何在啊

  

  辦事、傳道、修行本是一貫的,如未得力則先可專修而成自利,卻不能反對其他有益之事務。早晚課是寺廟大衆化修持,可攝心合衆,不可廢也,如個人不宜此課,可入塔院或住心清淨處專修。

  來書雲:

  道場安僧爲第一,居士供養目的想必也望有人證法、弘法,可僧不能安,也只說明主持大德修持不能服人,佛法不住於道場,把生死大事做爲末事、枝葉,弟子實是迷茫、傷心、長歎,不知何日不憂生死

  

  佛門中事,差別極大,不可一概而論,凡事出必有因,人有素質不同,境有優劣之別。心能轉物,隨意自在,又何必歎息耶

  

  來書雲:

  大德!《壇經》中一個偈子:「騰騰不修善,兀兀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一又,“一切處不起分別、憎愛、成敗、好壞之心,常行直心”,這種修法,對於善事,是應分別去做(做過即忘),還是回念不做不悔呢

  去做,善事實非真實善事,反倒助長別人習氣,入更深邪道,並且自己也墜入一次輪回。不做,則無方便,且更令他人生嗔,又是造業,心平靜地去做是否對呢

  隨緣總不能隨惡緣吧

  不分別一念清淨而不去做合於《金剛經》,弟子有時不去做(究其原因,太多事件已不合於佛法,故想真正行佛法,使之圓滿倒是難之又難,佛陀尚不能隨順提婆逢多,何況我這凡夫)。

  關於善惡之行,有五層:

  一、轉惡行善,此人天行,能心平靜者入界內定內禅定之基。

  二、空其善惡而均不爲,此二乘行,即無漏無爲是也。

  叁、斷其善惡見而廣行善法以利人,不隨惡緣而化轉,此爲菩薩初心之行。

  四、善惡均不住,而能權現善惡之行,以接機濟物,廣度有緣。提婆即示惡之菩薩也,此乃深位證法身之菩薩。

  五、如六祖所示,乃佛心妙行,善惡不拘,任運自在。一切痕迹皆不可得,何有善惡之行哉!

  由空而明,由覺而照,個中消息,全由心悟。如有一見在心,則是非紛然矣!念佛叁昧可閱「淨土十要」中《念佛叁昧寶王論》,即知其義。

  如欲發心參學,應遍曆各方叢林,目擊心觀,自有明白之一日。

  

  

《佛教淨土法要 第二卷 淨土持念法要 覆某僧有關淨土解行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