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的人呢(这些人虽未忧无苦,只是未现前而已,整日在争名夺利,闲谈是非,只是堪忍苦而已,今天写这些又己离道太速,出轮回希望又少了一些)
因自己无方便,处处问法不但得不到利,反增双方业障,更加深弃佛号而修其他大乘佛法之念头。
真念佛人,放下攀缘心,决志向西,厌欣具足,必得挥定现前,不但禅定现前,诸佛也放光现瑞,授手垂慈,消无始业,成无量德也。利他自利,全在念佛心中圆具。
谁规定仅读五经
净土有广义——华严等一切佛法皆是;有狭义——西方净土是。有理——法界净性皆是:有事,十方皆有。故有见其知识有限而不令广阅者,指以五经;如识见广大,圆心普照,则无一法而非净土之法也。工夫成片,烦恼必已伏,随力用之增上,智慧之照彻,烦恼必层层脱落,故只此方便,更不令其他方便也。
因为你被分别心所盖,只见烦恼假相,不知如来藏德之妙用,凡夫心念佛即入佛性之德,何烦恼而不断耶
而不认真念佛而逐境生心,趣外奔逸者,此又当别论,不能怪净土法门之不妙,乃众生发心不切,亦佛门弘传不力、指引不正,致使世人虽信归三宝而不明修行。见此,应当发心,速开智慧方便,利乐众生,使出自心之轮回而证本具之大道也。
问法应虚怀而具礼,虔诚而真心,始有入法之资,否则诤论是非之心必起,又造业矣。
弃念佛号而修大乘,岂非与自己结怨乎
一切佛法皆念佛法门也,舍此逐彼,皆圆解未开之故。
2:愚自认为凡能对治烦恼之法,能当下伏住烦恼之法即是契机之法。佛经是佛之知见,按佛说之法指导生活就应该是在修行,不知对否
伏断烦恼确是对机,但应有一贯的方向,有一行的三昧,不可朝三暮四,否则忙乱於法门,颠倒於事相,仅得暂时之好景,未为久行之根本也。佛经是佛之知见没错,但须真悟佛语而成心行之智,解方便而行正道,方可称为佛之知见,何其难也!世人多有依文解义为佛之知见,结果错谬知见,鲠在心中,使生活行持皆成悖论。
3:现在既然有智慧(佛法、文字)现前,又为何一定要等到定中得意呢
更何况定中得慧,无大乘经典印证指导,也不是真实之慧(我不知一些净土行人为何如此说:「我甚么含都不必看了,一句佛号就是了」「定中自会一切明白」,但弟子看经之後,却发现并非如此,一切外道有各种禅定,却得不到佛法,《观无量寿经》中明确写著定中所得之佛法与修多罗不合,则为妄想,可是一些古今大德却随便把自己之话作为定论,净土大德之话之相互矛盾多处,以至使人无所迹徙,经言又擅改动,删节到处出现,譬如上海书局出版的《涅槃经》南本,竟有近三十处之多疑误!人呀!自己害自己,根本无人知道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即硬要如此大肆宣扬,真不知用心何在
真正通佛法之大德,所说这法绝不会相互抵触,弟子因贪而多读经论,以致造成今日之法缚,唉!摇摇头,出去玩一会)。
文字非真智慧,定中在无念心中显现的空明净觉,才是真智慧,此智能断惑而照性,明显万法,一心无碍。故经云:「心识澄精,了了分明。」是为真智慧。定中开慧必须印证方无误,否则有些人只有意解的影子,浮滑的文字习性,作诗作偈,自以为有智慧,皆不符合也。
看书不等於有智慧,像你愈看问题愈多,就是没智慧,如真有看书的智慧,正可透过文字而解决一切疑难,消尽一切迷惑,对一切万法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於自心安然人道,毫无里碍。因此,看书要善巧,无善巧,不如不看。佛法也不在文字的多少,而看领悟程度与见地的正确与否。有人一句偈即可成道,有人学了五十年却不明佛法是何物,於此必须注意也。
若无正见,定中所显皆非智慧,外道是如此,念佛人也是如此。《观经》所言可为学道的标准。大德之言要看对谁而说,方便之言,无定规则,矛盾相抵,正可圆理事而通达。
经书的疑误乃翻译过程所造成,属於历史原因,不必苛责。可取其意而悟其 理,不可诽薄古人也。不但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如你一心念佛,净念相继,也是弥陀之化身,岂但是化身,如能解行相应,三昧现前,亲证弥陀本性,则当下即全体与弥陀不二,何可再分别耶
佛法正是在对立矛盾中显出大智慧,真俗二谛,性相空有,皆矛盾也,此乃佛法之无上圆妙大智正於是中全体显露,只是学人不了,偏执一方,误解全体,造成矛盾的心理。可见能说矛盾佛法而无定法可说者,方是大智慧人也。
问(七):1:不看经一门深入,开始倒还清净,但到一定时候,如不读大乘,简直处处行不通,这实是令人伤心之事。毕竟大根器之人极少极少,方始真信末法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之真实不虚。而大乘之经论,a、难懂,翻译之障碍;b、疑误太多;c、大德解释差别太大,这实是增加了行人正信难度,信不坚固,责难修下去,如持名念佛到念而无念(过去念、念不分,造成许多误解,弟子倒觉许多大德讲经说法都仅站在自己境界、立场诠释佛法,如此之法於四海皆准,实是令人难以深信),无念而念,即是入实相,既然都是修实相,那修其他法门入实相岂不也可
特别如果能契行者之机,又为何一定要念佛呢
有些人有明师直接指引,不读也罢,如自行无善友,则是应研读大乘,使信解而行正。故经称能不由解而信净土者,乃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也。末法修行,得道确难,而得佛法利益而安心人法,而转妄向真,而後世增上,而往生西方者,确实大有人在。其中部分大根器人,亦可开悟而见佛性,或因修法而证三昧。大乘经论须有人讲授方能圆解,所述三点,本不成问题。一、难懂则可择一、二经入门,如《维摩诘经》、《楞严经》等;二、疑误则取其中正;三、解不同则合机即用,不合暂置也。此三皆因信心不足,无人引导所造成。
实相不属修证,本具本然也,念佛入与他法人皆同。唯有大众机缘在念佛,弥陀大愿普与此方有缘故,所以念佛法门得以普传,但如西藏行於密乘,欧美兴於禅与密,其他如天台止观,心中心密法,皆可入实相也。
念佛贵自办肯心,不劳人劝,谁又勉强叫你念佛了
有些现代大德过於慈悲,认为禅、密不合机宜,唯有念佛得出生死,此不明众生机缘,不了佛法精义也。提倡念佛以普摄,随方指引而利人,法岂有一定哉
2:更何况《无量寿经》经义深奥难懂,并非仅重一句佛号,全经似乎对大乘经义已广涉,只是不详,现代行人却大力宣扬仅一句佛号能万能
我真无法明白理由何在
故现止住未念了,理未明,又怎能深行
特别是古今净土大德,他们自己既然不能从佛号中获益智慧,又为甚么强调後人仅一句佛号呢
如果他们不是通晓三藏之後才深信念佛,他们还能说法吗
特别是净土一些人宣扬老太太、老爷爷几年就往生,这实是经不起推敲之语,更何况大德之话本身差别太大,而中国环境在变,贪、嗔、痴三毒未变,法又岂会变得截然相反呢
《无量寿经》是大乘法义中的部分,亦未全摄圆融妙谛,特就净土有门而论大乘行持。有人提倡佛号万能,此乃过头之论也。佛号是念佛中的一种方法,却非万能,如无大乘正见与正发心,无大心量行大法,则佛号有作冥钱用的、有作祈福消灾用的。可见圆融地弘扬佛法是极其困难,高则低不就,低则高不愿,太圆则近乎玄,太方则类乎执,故说法难矣!
古德通过闭关修持,以其经验知道证道艰难,故而以其所学所修的体悟来领解_净土法门,又以净法的简单直捷来指导时人用功,则不知省却後人多少冤枉路,而後人不明其方便度人之旨,反而自以为聪明,又去走古人走的古法,因福德智慧不如古人,则能走通者又有几人
如此还不如一边熏修、一边念佛。从念佛心中宛具一切佛法,使博而归约,从远而行近,使即生得大利益而临终往生。
大德话语之差别,一由个人的体悟不同,二由众生因缘有异,故从不同角度而发论说之机。如有不对你机的,大可放下不管,也不必持批评意见,反增负担与障碍。尘境与三毒,全由心显,了心则无尘可染,了境则三毒何施
真念佛人,西方目前,生死不计於怀,何来如此多的事端与想法
当你透过相反的法,才知相成正在其中包含著。
问(八)、念佛能得清净心,其他法门有的似乎更适合当代修清净心,那为甚么一定要弃佛法而去持名念佛呢
弟子深觉,其他大乘经典。如果不存在,那么净上也一定无法存在下去,《无量寿经》中许多内容需要其他经典解释,当今修行无方便(初级),实是极易退心,增加烦恼。
大乘佛法显净土,净土真境证成大乘佛法,念佛无二,清净心亦无二也。因此,佛法者,净土之佛法,净土者,佛法之净土。故弃佛法而论念佛,大错也,斥净土而论学佛者,更大错也。无大乘经论则初心难入,此众生界缘起不同,故佛门弘扬宜随机倡导,不可偏局,反增疑谤。
问(九)、一切无常,为何西方常呢
假如有人伪造「他方某世界,五欲常住,持XX号几日一心不乱可到……」这又怎么破呢
西方即无常而常,此方即常而无常,相有生灭,性无变迁,此西方圣贤之心智;性常不动而妄见迁流,此娑婆凡夫之妄见。
弥陀之後有观音接住而示现成道,岂非无常耶
西方净土佛愿力所证成,岂世人伪造可比
妄立法门,一则毫无加持;二则本无事实;三则引入歧途,则罪堕恶道。
一切佛法由佛果证中所流出,自无虚妄,故应诚信敬重,非同儿戏也。_
问(十)、一切唯心造,皆是妄想颠倒执著,知幻即离,又怎么生起利他行呢
「一切唯心造」不等於「皆是妄想颠倒」。心净则净缘起而成四圣果;心染则染缘起而有六凡,六凡之位可谓妄想颠倒,非指一切也。「知幻即离」是破执,离执而心体清净,心净而能起妙慧,由妙慧而通过诸种方便,故正可於此生起利他妙行。反之,如实有众生可度,则被众生烦恼假相所束缚…
《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覆某僧有关净土解行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