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心要
[唐]荊溪大師湛然述
夫叁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統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舉一即叁,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乎!秘藏不顯,蓋叁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叁惑,乃體上之虛妄也。于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衆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叁觀、破乎叁惑、證乎叁智、成乎叁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渎職身德。然茲叁惑、叁觀、叁智、叁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茲叁谛,性之自爾。迷茲叁谛,轉成叁惑。惑破籍乎叁觀,觀成證乎叁智,智成成乎叁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始終心要淺釋
這篇《始終心要》,是根據《法華經》《玄義》和《文句》的自行因果及解行修證的意義,以簡單扼要的二百八十多字,提綱性地論述了自始至終的修學過程。因爲荊溪尊者恐怕初學臺宗的人,對《玄義》、《文句》、以及《摩诃止觀》這叁大部的博大精深義理,畏繁而不從事探討,那麼臺宗解行修證的軌則便會從此隱沒不彰,所以尊者不得不攝取叁大部中的自行因果等的意義,發明了《心要》這篇著作。這篇心要流行已經很久,但注解卻很少見,在宋代時有淨嶽和從義著《科文》及《注》各一卷,民國有谛閑法師著《心要注解》,及弟子駱季和居士《略鈔》,又有靜修法師著《心要義疏》,倓虛法師著《心要義記》。于是,心要之義大闡,近代以來,爲臺宗學者所注重。
一 修行的始終
修行的始即是因地的開始階段,修行的終即是果地圓滿的境界,因此“始終”二字實際上包括了緣起門的信解行證。在臺宗而言,即是六即佛義。谛閑法師說,“始終二字,赅六即義,通迷悟,合修證,收因果也,以迷悟言,理即爲始,以修證言,名字即爲始,以因果言,觀行即爲始,皆以究竟即爲終也”。可見這始終的過程是就緣起的事相方面而言,因爲迷悟,修證,因果的差殊,完全是相對性的。如從圓融的理性而言,那麼,叁惑、叁因、叁止、叁觀、叁智、叁德、叁身,皆即叁谛,亦皆即實相,並無二體。因爲“真如湛寂,絕思絕義,非因非果,無始無終”,所以迷悟本空,修證亦幻,體會到這一道理,才能深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的妙義,才能掌握始終與事理的兩重關系。
二 修行的心要
“心要”既指這篇著作是叁大部的關鍵所在,又指我們修行的關鍵所在,因爲心要是整個修行過程的中心和要點。
本宗的觀境是以第六意識的妄心作對象的,所以在五種心中,既非草木心,肉團心,又非集起心及真如心。但這現前的一念攀緣心,卻全妄即真:迷妄時,或幻起草木心、肉團心的依正現象;或由業力種子結集諸法。如果觀此心識,當體無生,離能所分別,則即是真如心。由此可知,這第六意識,日用現前,離我們最近,最親切,所以,能觀的智是這個心,所觀的境又是這個心,既是觀智,又是觀境,的確微妙不可思議。
所謂“要”者,即觀者現前一妄心,圓具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即假,即中。空即是真谛,假即是俗谛,中即是中谛。叁谛一心圓具,沒有次第與先後,舉一即叁,言叁即一,非一非叁,而叁而一,不可思議,這就是一境叁谛的妙理。依照妙理去觀照,便成圓融妙觀。一念虛妄之心,頓成叁谛妙境。所謂一念相應即一念歸真,念念相應即念念歸真。這一境叁谛的圓融觀法,是本宗的關鍵,所以從名字即佛的圓解。一直至究竟即佛的圓證,沒有不以此義而返妄歸真的,所以稱爲心要。
叁 叁谛之理本自具足
夫叁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統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舉一即叁,非前非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夫叁谛者,是先提出“叁谛”這個名詞,然後再進行說明論述。夫是語氣詞,叁谛即真俗中。所以稱爲谛,是因爲這叁者都是審實不虛的真理,是世出世法的准繩,是萬法的根源,是一切修行的歸趣,也是果德的理本。因此是至真至實,至重至要,諸佛悟此而成正覺,而荊溪尊者所以將此立爲心要,也即悟此叁谛的佛法關鍵所在,第二句,“天然之德性”,是說明叁谛是我們性具的德本,所以叫作性德,這個性德,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在染非染,在障非障,既不需修持,也不待證成,所以有佛無佛,性相常然。因爲不待造作,本自具有,所以叫作天然。
“中谛者,統一切法”。不偏不倚叫作中,一切法即指宇宙人生的萬物,亦即叁千性相,百界千如。統是統攝或總彙的意思。這中谛之理,既包括了本體界的真谛,又包括了現象界的俗谛。因此一切萬法,或者是真,或者是俗,二邊全是中道,即真即俗,即中,這就是自性的體大。
“真谛者,泯一切法”。真是指沒有幻妄僞蔽,也即空寂無染的意思,泯是亡的意思,又有融彙義。因爲一切諸法,原無自性,當體即空,不過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滅即消失。所以站在真谛方面說,世界萬法,當處空寂,了不可得。不但俗谛法不可得,即中道谛亦不可得,即所謂無俗無中而不真,可見叁谛都歸無相,這就是自性的相大。
“俗谛者,立一切法” 俗即指世界萬法,立即建立,一切法,即是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在俗 谛方面說,自性不舍一法,事事無礙,相相宛然。因此,在俗谛而言,真谛,中谛,也隨緣而成俗法,所以叁谛悉是建立,即所謂無真無中而不俗。因此,這叁谛都成俗谛的緣生,這就是自性的用大。
以上叁谛,包括了一切佛法,深奧難知,只有依叁觀的妙觀,而入叁谛的妙境,方能一念相應,頓悟實相。所以語言難入,唯證乃知。
“舉一即叁,非前後也”。因爲法性無爲,沒有語言文字及一切現象可得。所以,以上叁谛,叁不一定是叁,在意義上不得不分叁方面來論述。一不一定是一,在理體上不得不歸納爲一,因此說叁說一,都是隨衆生根性而言。中谛,真谛,俗谛,叁者,不是縱橫並別,所以說非前後也。因爲,既不是中谛,在前,二谛在後,也不是二谛在前,後有中谛,如果有前有後,即有縱橫並別,便成可思議法,因爲叁谛圓融不可思議,所以非前非後。
歸納起來說,中谛是統理而絕待的,真谛是泯合而絕待的,俗谛是建立而宛然的,舉一即叁,全叁即一,圓融無礙。
四 無明,塵沙,見思的覆蔽
悲乎!秘藏不顯,蓋叁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叁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悲乎”是感歎詞,因爲叁谛妙理,不從他得,是我們固有的真心,正如衣裏的明珠,不逢親友指示,其人不知。我們衆生,好像懷珠作丐之人,對本具的叁谛妙理不知不聞,因此是十分可歎的。不知自心之妙,叫作秘,含于煩惱垢中,叫作藏;從來未悟,雖常現前,迷而不知,所以說不顯。叁惑就是見思,塵沙、無明。蓋是因爲義,即推尋源委的詞句。我們本有的靈妙真心,之所以不現前,,是因爲不了真谛,起見思惑;不了俗谛,起塵沙惑,不了中谛,起無明惑。這叁惑遮蔽了自性,所以叁谛雖常現前而不知不覺。因此無明能翳法性,塵沙能障化導,見思能阻空寂。這裏的法性即指中谛,化導即指俗谛,空寂即指真谛。以上是總的說明覆蔽的道理,這裏是分別詳示所覆蔽的差別。無明即是無所明了,現前的森羅萬象,全是中道法性,但是人們卻不明了,由不明了即成無明,便于中道法性,不隔而自隔,所以說無明翳乎法性。塵沙二字是譬喻,因爲化導衆生必須上識諸佛法藥,下知衆生惑業之病,又能應病與藥,令其服行,這就叫悲智雙運,不被塵沙般的現象所障礙。假使劣慧無知,上不能識法藥,下不能解衆惑,就被覆障。因爲惑業之多,不可以算數,如塵如沙,所以用塵沙來譬喻。這塵沙是以劣慧爲體的,如果塵沙惑不破,則化導不行,而俗谛之理非障成障,所以說塵…
《佛教淨土法要 第一卷 淨土白毫觀修法 第四章 《始終心要》淺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