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四章 《始终心要》浅讲

  

始终心要

  

[唐]荆溪大师湛然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乎!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渎职身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兹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籍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始终心要浅释

  

这篇《始终心要》,是根据《法华经》《玄义》和《文句》的自行因果及解行修证的意义,以简单扼要的二百八十多字,提纲性地论述了自始至终的修学过程。因为荆溪尊者恐怕初学台宗的人,对《玄义》、《文句》、以及《摩诃止观》这三大部的博大精深义理,畏繁而不从事探讨,那么台宗解行修证的轨则便会从此隐没不彰,所以尊者不得不摄取三大部中的自行因果等的意义,发明了《心要》这篇著作。这篇心要流行已经很久,但注解却很少见,在宋代时有净岳和从义著《科文》及《注》各一卷,民国有谛闲法师著《心要注解》,及弟子骆季和居士《略钞》,又有静修法师著《心要义疏》,倓虚法师著《心要义记》。于是,心要之义大阐,近代以来,为台宗学者所注重。

  

  

一 修行的始终

  

  

修行的始即是因地的开始阶段,修行的终即是果地圆满的境界,因此“始终”二字实际上包括了缘起门的信解行证。在台宗而言,即是六即佛义。谛闲法师说,“始终二字,赅六即义,通迷悟,合修证,收因果也,以迷悟言,理即为始,以修证言,名字即为始,以因果言,观行即为始,皆以究竟即为终也”。可见这始终的过程是就缘起的事相方面而言,因为迷悟,修证,因果的差殊,完全是相对性的。如从圆融的理性而言,那么,三惑、三因、三止、三观、三智、三德、三身,皆即三谛,亦皆即实相,并无二体。因为“真如湛寂,绝思绝义,非因非果,无始无终”,所以迷悟本空,修证亦幻,体会到这一道理,才能深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的妙义,才能掌握始终与事理的两重关系。

  

  

二 修行的心要

  

  

“心要”既指这篇著作是三大部的关键所在,又指我们修行的关键所在,因为心要是整个修行过程的中心和要点。

  

  

本宗的观境是以第六意识的妄心作对象的,所以在五种心中,既非草木心,肉团心,又非集起心及真如心。但这现前的一念攀缘心,却全妄即真:迷妄时,或幻起草木心、肉团心的依正现象;或由业力种子结集诸法。如果观此心识,当体无生,离能所分别,则即是真如心。由此可知,这第六意识,日用现前,离我们最近,最亲切,所以,能观的智是这个心,所观的境又是这个心,既是观智,又是观境,的确微妙不可思议。

  

  

所谓“要”者,即观者现前一妄心,圆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即假,即中。空即是真谛,假即是俗谛,中即是中谛。三谛一心圆具,没有次第与先后,举一即三,言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可思议,这就是一境三谛的妙理。依照妙理去观照,便成圆融妙观。一念虚妄之心,顿成三谛妙境。所谓一念相应即一念归真,念念相应即念念归真。这一境三谛的圆融观法,是本宗的关键,所以从名字即佛的圆解。一直至究竟即佛的圆证,没有不以此义而返妄归真的,所以称为心要。

  

  

三 三谛之理本自具足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非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夫三谛者,是先提出“三谛”这个名词,然后再进行说明论述。夫是语气词,三谛即真俗中。所以称为谛,是因为这三者都是审实不虚的真理,是世出世法的准绳,是万法的根源,是一切修行的归趣,也是果德的理本。因此是至真至实,至重至要,诸佛悟此而成正觉,而荆溪尊者所以将此立为心要,也即悟此三谛的佛法关键所在,第二句,“天然之德性”,是说明三谛是我们性具的德本,所以叫作性德,这个性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染非染,在障非障,既不需修持,也不待证成,所以有佛无佛,性相常然。因为不待造作,本自具有,所以叫作天然。

  

  

“中谛者,统一切法”。不偏不倚叫作中,一切法即指宇宙人生的万物,亦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统是统摄或总汇的意思。这中谛之理,既包括了本体界的真谛,又包括了现象界的俗谛。因此一切万法,或者是真,或者是俗,二边全是中道,即真即俗,即中,这就是自性的体大。

  

  

“真谛者,泯一切法”。真是指没有幻妄伪蔽,也即空寂无染的意思,泯是亡的意思,又有融汇义。因为一切诸法,原无自性,当体即空,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即消失。所以站在真谛方面说,世界万法,当处空寂,了不可得。不但俗谛法不可得,即中道谛亦不可得,即所谓无俗无中而不真,可见三谛都归无相,这就是自性的相大。

  

  

“俗谛者,立一切法” 俗即指世界万法,立即建立,一切法,即是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在俗 谛方面说,自性不舍一法,事事无碍,相相宛然。因此,在俗谛而言,真谛,中谛,也随缘而成俗法,所以三谛悉是建立,即所谓无真无中而不俗。因此,这三谛都成俗谛的缘生,这就是自性的用大。

  

  

以上三谛,包括了一切佛法,深奥难知,只有依三观的妙观,而入三谛的妙境,方能一念相应,顿悟实相。所以语言难入,唯证乃知。

  

  

“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因为法性无为,没有语言文字及一切现象可得。所以,以上三谛,三不一定是三,在意义上不得不分三方面来论述。一不一定是一,在理体上不得不归纳为一,因此说三说一,都是随众生根性而言。中谛,真谛,俗谛,三者,不是纵横并别,所以说非前后也。因为,既不是中谛,在前,二谛在后,也不是二谛在前,后有中谛,如果有前有后,即有纵横并别,便成可思议法,因为三谛圆融不可思议,所以非前非后。

  

  

归纳起来说,中谛是统理而绝待的,真谛是泯合而绝待的,俗谛是建立而宛然的,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圆融无碍。

  

  

四 无明,尘沙,见思的覆蔽

  

  

悲乎!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悲乎”是感叹词,因为三谛妙理,不从他得,是我们固有的真心,正如衣里的明珠,不逢亲友指示,其人不知。我们众生,好像怀珠作丐之人,对本具的三谛妙理不知不闻,因此是十分可叹的。不知自心之妙,叫作秘,含于烦恼垢中,叫作藏;从来未悟,虽常现前,迷而不知,所以说不显。三惑就是见思,尘沙、无明。盖是因为义,即推寻源委的词句。我们本有的灵妙真心,之所以不现前,,是因为不了真谛,起见思惑;不了俗谛,起尘沙惑,不了中谛,起无明惑。这三惑遮蔽了自性,所以三谛虽常现前而不知不觉。因此无明能翳法性,尘沙能障化导,见思能阻空寂。这里的法性即指中谛,化导即指俗谛,空寂即指真谛。以上是总的说明覆蔽的道理,这里是分别详示所覆蔽的差别。无明即是无所明了,现前的森罗万象,全是中道法性,但是人们却不明了,由不明了即成无明,便于中道法性,不隔而自隔,所以说无明翳乎法性。尘沙二字是譬喻,因为化导众生必须上识诸佛法药,下知众生惑业之病,又能应病与药,令其服行,这就叫悲智双运,不被尘沙般的现象所障碍。假使劣慧无知,上不能识法药,下不能解众惑,就被覆障。因为惑业之多,不可以算数,如尘如沙,所以用尘沙来譬喻。这尘沙是以劣慧为体的,如果尘沙惑不破,则化导不行,而俗谛之理非障成障,所以说尘…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四章 《始终心要》浅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