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四章 《始终心要》浅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沙障乎化导。从法尘起分别叫见,从五尘起贪爱叫思。在见道时断的,叫见所断惑,略称见惑;在修道时断的,叫修所断惑,(或叫思所断惑),简称思惑,也叫取相惑。因为对事事物物,都生分别贪爱,而取著不舍,而对真空寂灭之理,非碍成碍,所以说见思阻乎空寂。

  

  

但这三惑,都非真实,是三谛体上幻妄而成的。好象空里的狂花,由目病而现,又如梦中幻境,全是梦心所现。因此三惑全是假名 ,求其实际了不可得,所以说:“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五 世尊的感叹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以前是荆溪尊者的叹息,这里引用了佛的感叹。

  

  

无明大梦,虽是十地等觉诸大士,睡眼依然未全醒,唯佛一人,可称大觉。这里的大觉悟者,不是别人,正是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慈心无量,为三界中最为尊贵者,所以称为慈尊。喟是象声词,是内心叹息时发出的声音。佛虽然大觉大悟,但众生仍在生死长夜之间,无明大梦之中,不知何时能背尘合觉,所以兴大慈悲,喟然而叹。

  

  

无伪叫做真,不异叫做如。因为三谛至理,从来无伪,千古不异,横无边际,竖绝始终,包含法界而无余,没有内外之分,所以界是无界之界,为了行文方便,假名为界内。真如无为,离名绝相,既然不是诸佛的洪名可以标示,更不能以九界众生的称号可称,所以说绝生佛之假名。这里是约理说明如,下句是约智说明慧,究其这二者的根源,理智本来一如,二而不二,在真如方面既无生佛的假名,在智上的高低阶级,自他形相的差别也同样不存在。所以说平等慧中,佛和众生从来无差,没有自他形相的相对,因为自相他相,都是妄相,所以经中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论中也说:“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究竟平等,不可变异”。所以说“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

  

  

但是,真如的理体与平等的智慧,虽然平等不二,可九界众生仍在迷中,将全三谛的真如,覆成三惑的迷障,所以说众生有了妄想。因为妄想的迁流,从迷积迷,沉沦长劫,所以说“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六  立法治病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由是”是承接上文联接下文之谓。立乎以下是说明佛祖用大乘法药,对治众生的心病。立观是用药,修观是服药,破惑是治病,证智成德是见效复原。本宗所立的三谛是依据《仁王般若经》,三观则来自《璎珞经》,二经间有互相发明。三惑是依据《大品般若》和《大智度论》而开,三智依据《大品般若》的《三智品》中,三德则在《大涅槃经》中详示。

  

  

七 观相的次第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这是针对不得圆顿妙观的人,作次第说明。其实圆顿行人,在名字位中,圆悟一境三谛的妙义;在观行位中,圆伏五住烦恼;在相似位中,粗垢任运先落,脱四住烦恼;分证位中,分破无明,分证三德;究竟位中,破尽四十二品无明,穷源彻底,智断圆满。总之圆顿行人,悟三谛圆融,不可思议,故得圆伏五住,圆破三惑,圆证三智,圆成三德,即所谓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破一切破,一证一切证。文句虽有次第,但意思却在一心。

  

  

了知诸法无性,而不起分别,于此相应,叫做空观;了达诸法如幻,唯是假名,于此相应,叫做假观;观了诸法,非有非无,不一不异,若时若处,无不相应,叫做中道观。

  

  

以空观观于真谛之境,境观相应,则见思惑便会自然消殒,能观的心便会自然转成智慧,所以说证一切智,一切内法内名,便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也能知能解,即了知一切诸法,一相无相,本来空寂,所以叫做一切智。成般若德,是指彻照心源的智慧,在前所观的真谛之境上,至此惑破理明,照了无遗,真谛之理体究竟而显。又因为具足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所以称为德。

  

  

以假观观乎俗谛之境,分别药病,应病与药一一令其服行,化导无碍,则尘沙惑破,俗谛理明。这时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根,所以叫做道种智。又能于一切法,自在无碍,解脱一切众生,所以称为解脱德。同上也具有四德,所以称德。

  

  

以中道观观乎中道第一义谛,境观相应,障中的无明任运脱落,所以说破无明惑。这时因为能用一种智,知一切道、一切种,所以叫做一切种智,于中谛境,究竟穷尽,究竟无为又同时具足四德,所以叫做法身德。

  

  

八 显示圆融义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这是对已得圆融妙理的人,作圆融具德的说明。这是台宗本旨,也是佛陀出世的本怀。因为迷悟修证,破立同时,不离当念,所以不是各别的;同时现前刹那心中,故不是异时的。能破的是观,所破的是惑,能证的是智,所成的是德,能所不二,修证一揆,因此性具三千诸法的妙义,是本宗不同于一切学说的关键所在,使本宗妙观之义,更显得圆融无碍。

  

  

九 总结修证的整个过程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籍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上文说“天然之理,具诸法故。”这里又总结说,无论在迷在悟,三谛具足诸法,终竟不改。所以说,“性之自尔。”因为迷了这三谛,所以由性具之染而成三惑。三惑是依赖三观而破,所以观成便证成性具的三智和三德。

  

  

止观是因,智德是果,因果本来一心,所以不属渐修,始终不离当处,所以三谛之理不落次第。古德云:“性德之行,异乎历别,言不顿彰,故有前有后,理在刹那,奚落次第耶。”

  

  

十 一切佛法大纲

  

  

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大纲即指心要,网目即指教眼,教法无量,犹如弥天之网,即以谛观为纲,性修诸法为目。因此,若能明了这篇心要的谛观宏纲,即能了达诸佛设教的网目,所以说网目可寻。

  

  

然而这谛德,乃是诸佛究竟之所证得,经中说“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故我世尊,初成正觉时,即欲说此妙义,只是众生无根机,不能领受。所以用渐次法,调熟机宜,到了灵山会上,才会权归实,特畅本怀。天台智者大师,灵山亲承,悟佛心传,秉佛心而自行化他。此后宏台宗者,无不以此妙义为心宗。纲提目张,观明道悟,深入佛慧,广利有情。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四章 《始终心要》浅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