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沙障乎化導。從法塵起分別叫見,從五塵起貪愛叫思。在見道時斷的,叫見所斷惑,略稱見惑;在修道時斷的,叫修所斷惑,(或叫思所斷惑),簡稱思惑,也叫取相惑。因爲對事事物物,都生分別貪愛,而取著不舍,而對真空寂滅之理,非礙成礙,所以說見思阻乎空寂。
但這叁惑,都非真實,是叁谛體上幻妄而成的。好象空裏的狂花,由目病而現,又如夢中幻境,全是夢心所現。因此叁惑全是假名 ,求其實際了不可得,所以說:“然茲叁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五 世尊的感歎
于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衆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以前是荊溪尊者的歎息,這裏引用了佛的感歎。
無明大夢,雖是十地等覺諸大士,睡眼依然未全醒,唯佛一人,可稱大覺。這裏的大覺悟者,不是別人,正是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爲慈心無量,爲叁界中最爲尊貴者,所以稱爲慈尊。喟是象聲詞,是內心歎息時發出的聲音。佛雖然大覺大悟,但衆生仍在生死長夜之間,無明大夢之中,不知何時能背塵合覺,所以興大慈悲,喟然而歎。
無僞叫做真,不異叫做如。因爲叁谛至理,從來無僞,千古不異,橫無邊際,豎絕始終,包含法界而無余,沒有內外之分,所以界是無界之界,爲了行文方便,假名爲界內。真如無爲,離名絕相,既然不是諸佛的洪名可以標示,更不能以九界衆生的稱號可稱,所以說絕生佛之假名。這裏是約理說明如,下句是約智說明慧,究其這二者的根源,理智本來一如,二而不二,在真如方面既無生佛的假名,在智上的高低階級,自他形相的差別也同樣不存在。所以說平等慧中,佛和衆生從來無差,沒有自他形相的相對,因爲自相他相,都是妄相,所以經中說:“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衆生。”論中也說:“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究竟平等,不可變異”。所以說“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但是,真如的理體與平等的智慧,雖然平等不二,可九界衆生仍在迷中,將全叁谛的真如,覆成叁惑的迷障,所以說衆生有了妄想。因爲妄想的遷流,從迷積迷,沈淪長劫,所以說“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六 立法治病
由是立乎叁觀,破乎叁惑,證乎叁智,成乎叁德。
“由是”是承接上文聯接下文之謂。立乎以下是說明佛祖用大乘法藥,對治衆生的心病。立觀是用藥,修觀是服藥,破惑是治病,證智成德是見效複原。本宗所立的叁谛是依據《仁王般若經》,叁觀則來自《璎珞經》,二經間有互相發明。叁惑是依據《大品般若》和《大智度論》而開,叁智依據《大品般若》的《叁智品》中,叁德則在《大涅槃經》中詳示。
七 觀相的次第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這是針對不得圓頓妙觀的人,作次第說明。其實圓頓行人,在名字位中,圓悟一境叁谛的妙義;在觀行位中,圓伏五住煩惱;在相似位中,粗垢任運先落,脫四住煩惱;分證位中,分破無明,分證叁德;究竟位中,破盡四十二品無明,窮源徹底,智斷圓滿。總之圓頓行人,悟叁谛圓融,不可思議,故得圓伏五住,圓破叁惑,圓證叁智,圓成叁德,即所謂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破一切破,一證一切證。文句雖有次第,但意思卻在一心。
了知諸法無性,而不起分別,于此相應,叫做空觀;了達諸法如幻,唯是假名,于此相應,叫做假觀;觀了諸法,非有非無,不一不異,若時若處,無不相應,叫做中道觀。
以空觀觀于真谛之境,境觀相應,則見思惑便會自然消殒,能觀的心便會自然轉成智慧,所以說證一切智,一切內法內名,便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也能知能解,即了知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本來空寂,所以叫做一切智。成般若德,是指徹照心源的智慧,在前所觀的真谛之境上,至此惑破理明,照了無遺,真谛之理體究竟而顯。又因爲具足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所以稱爲德。
以假觀觀乎俗谛之境,分別藥病,應病與藥一一令其服行,化導無礙,則塵沙惑破,俗谛理明。這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衆生一切善根,所以叫做道種智。又能于一切法,自在無礙,解脫一切衆生,所以稱爲解脫德。同上也具有四德,所以稱德。
以中道觀觀乎中道第一義谛,境觀相應,障中的無明任運脫落,所以說破無明惑。這時因爲能用一種智,知一切道、一切種,所以叫做一切種智,于中谛境,究竟窮盡,究竟無爲又同時具足四德,所以叫做法身德。
八 顯示圓融義
然茲叁惑、叁觀、叁智、叁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這是對已得圓融妙理的人,作圓融具德的說明。這是臺宗本旨,也是佛陀出世的本懷。因爲迷悟修證,破立同時,不離當念,所以不是各別的;同時現前刹那心中,故不是異時的。能破的是觀,所破的是惑,能證的是智,所成的是德,能所不二,修證一揆,因此性具叁千諸法的妙義,是本宗不同于一切學說的關鍵所在,使本宗妙觀之義,更顯得圓融無礙。
九 總結修證的整個過程
然此叁谛,性之自爾。迷茲叁谛,轉成叁惑,惑破籍乎叁觀,觀成證乎叁智,智成成乎叁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上文說“天然之理,具諸法故。”這裏又總結說,無論在迷在悟,叁谛具足諸法,終竟不改。所以說,“性之自爾。”因爲迷了這叁谛,所以由性具之染而成叁惑。叁惑是依賴叁觀而破,所以觀成便證成性具的叁智和叁德。
止觀是因,智德是果,因果本來一心,所以不屬漸修,始終不離當處,所以叁谛之理不落次第。古德雲:“性德之行,異乎曆別,言不頓彰,故有前有後,理在刹那,奚落次第耶。”
十 一切佛法大綱
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大綱即指心要,網目即指教眼,教法無量,猶如彌天之網,即以谛觀爲綱,性修諸法爲目。因此,若能明了這篇心要的谛觀宏綱,即能了達諸佛設教的網目,所以說網目可尋。
然而這谛德,乃是諸佛究竟之所證得,經中說“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故我世尊,初成正覺時,即欲說此妙義,只是衆生無根機,不能領受。所以用漸次法,調熟機宜,到了靈山會上,才會權歸實,特暢本懷。天臺智者大師,靈山親承,悟佛心傳,秉佛心而自行化他。此後宏臺宗者,無不以此妙義爲心宗。綱提目張,觀明道悟,深入佛慧,廣利有情。
《佛教淨土法要 第一卷 淨土白毫觀修法 第四章 《始終心要》淺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