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垟山禅悟錄 維摩诘參玄錄下

  二十叁

   無論在家出家,只要有真正智慧德行,即能引起衆人的尊敬,而不在于名份如何也,故維摩诘以在家居土之身份,所言辯智,引起了大迦葉之深深敬意。

  二十四

  須菩提空生,卻不具空,不能一法——食中,平等現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等故食亦等。不知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的妙有境界,不明不必壞一己之身而萬物齊旨,是非同觀。不必滅除癡愛,當下即起解脫,不二相也。

  又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其妙其難,極其致也。維摩诘真善辯矣!

   以下:

   不見四谛,非不見谛——見處中道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得處中道也。

   非凡夫,非離凡夫法——即真應俗也。

   非聖人,非不聖人——絕聖見妙德也。

   于是”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僅離法相,有偏空之虞,有喪失菩提心志憂。因此,欲修大道,必須成就菩提道上的一切法,又于此中,即法離法,心無執取,平常無礙。至此,不僅可以取食,一切處自在也!

   維摩诘居士進言道:

  “不見佛,不聞法。”修道人徹悟至此,徹底超越佛法知見,一切法界性相。事理平等一照,更無分別高低、正邪之心。于是:“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證至此境,出佛入魔,一切境界,皆是佛性妙顯,本無差別,可謂于異類中行,法即無法矣!

   時居山中,雖能體悟此理此行,卻知其力未充,未能出入無礙也。故應養其精神,蓄其道力,待時而發,緣至而成,正不必勉強也。

   維摩層層破的,使須菩提原本小乘知見,一掃再掃: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何有正邪彼此?),住于八難,不得無難——(妙在不得無難上),同于煩惱,離清淨法——(離淨法太難也),汝得無淨之昧,一切衆生皆得是定——(同體圓照,其亦難平?),其施汝者,不名福田——(有施有得,彼我猶存),供養汝者,墮叁惡道——(善惡齊觀,升墮一體),爲與衆魔,共一手作諸勞侶,及諸塵勞等無有異——(入魔入塵,不見刹那異心),于一切衆生而有怨心——(因怨同其怨而無礙),謗諸佛——(因謗適成其大德),毀于法——(因毀更顯法妙),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以不負數陷其意,故不入,本無滅度之可滅,故不得也)。”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能如是者,豈非道齊萬法?須菩提未能深悟此理,故懼而欲出。維摩化人之喻,可悟一切差別言論,無量諸相,皆是幻化,本無實法可得。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學人透過言論,透過境界,歸于無得妙心,則于一切法中見實相,起妙用矣!

  二十五

   富樓那對新學比丘說法要,未入定觀宿因而只以小乘法度之,故被維摩诘呵斥。

   沒有真正圓解佛法,不能善說法要,不知衆生根機,不能相應而契。

   不能以順已情意,不可依他作解,不必以智爲智,不應輕率印可。

   知緣會而說法者,是應緣也。

   見宿因而說法者,是直接也。

   以妙譬而說法者,使令自悟也。

   以無法而說法者,使令自證也。

   維摩诘居士,即入叁昧道力之中,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衆德本,回向無上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隔陰之迷後,忽憶宿因,頓見而明,過去所有善根、成就,即時便得現前。

   “還得本心”是許多行者的如是體悟。

  二十六

   說法無定相,無定說。迦坍延不悟此者,故有隨言說相而作定解。其說法者無說,因無心無相,應機之作,任運而然,故維摩诘破之日:“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有法師言:說了一生的佛法,不知實相法如何說。正是未證實相者,未離生滅心行,以生滅未空,全體在迷。以迷情如何能說實相法?

   實相無法,不可思議,故維摩诘言: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不滅,是寂滅義。

   萬法無常住之性,故畢竟空一不生亦不滅。

   苦受無實有之覺,故真苦成——無內亦無外。

   空空即非空之智,故究竟空——非空亦非有。

   我我本無我之體,故真無我——即假亦即真。

  觀法本自如是,乃真寂滅——不然亦不滅。

  維摩诘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參透以上妙義,深體妙證,心即解脫矣!

  二十七

   阿那律天眼第一,所見叁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然維摩诘問:爲作相而見?爲無作相而見?卻默然不知所答。

  作相生見,此有爲功能,屬外道五通之用,仍是有漏之因,未能與法界真性相應。如無作相者,即落于無爲法,無爲法中更無能見與所見。所以有與無二邊均非道體之用。

  而當梵問:“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诘答曰:“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叁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真天眼者,盡法界,遍宇宙,是一只眼,此眼透明無相,無作無無作,圓現萬法,法法無法法。故此真天眼乃佛果位中,常在叁昧之妙能,雖悉見諸佛國,卻不以二相。

   無二相之見,真是妙極之見矣!天地萬物,無量差別,一齊現前,同時普照,無一線之隔,離遠近之別。法界宛然,重重無盡,無二之道,妙顯不二之相——實相無相一合相矣!

  二十八

   讀維摩诘對優波離所言妙理,天下一切破戒自咎,心陷罪薮心結者,可以解脫矣!

  不知幾何不善言之師,無方便之法,不解弟子之罪心,卻重增重業,不再發心,甘于墮落。

  直除滅者,唯大智大力者方可。固空空無相之際,罪在何處?罪性本妄,細觀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則無有罪性,無有罪相,當下了脫,一心辦道,見道則知見不生,則所行合谛,叁心頓空矣!

   此中關鍵如佛所說: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知心之垢淨乃方便修。如能悟入: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于如!”心悟則智朗,一切萬法皆是如如真性之妙顯,從此自在,更不被諸法累矣!

  如何是垢?如何是淨?維摩居士又補充曰:

  想是垢——根本垢也。

   無妄想是淨——真清淨也。

   顛倒是垢——不明實相也。

   無顛倒是淨——了了分明也。

   取我是垢——由我而造罪也。

   不取我是淨——我空則業亡也。

   “一切法生滅無住”,誰能觀知?“如露如化”誰能覺知?“諸法不相待”,誰能悟知?“乃至一念不住”,誰能證之?

   無誰無能,無知無見,因:“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知此中理持之法者,是名奉律;知此理真明者,是名善解。

  二十九

  佛子羅候羅對諸長者子說出家功德之利,如對世俗人講世間法,或以說有利可圖,否則即無人問津,而對于佛道則應破除,一切私我貪著之利益,方可了妄合真,相應不二。

  出家是解脫世染的大方便行,固其離欲清淨,遠離塵垢,故使身心無累,歸心一境,易得成就,如出家乃貪著功德之利,其貪利之心,與世俗貪五欲之心無異,故成病根,不能真正悟入道妙。

  維摩居士指出“不應說”,說則過生矣,因出家乃無爲法,非有爲法之造作趨利,故于無爲法中無利無功德。

  這是破有歸無,掃蕩情執,使心空境寂,還歸源頭,然後以無爲無所不爲而啓大用,弘法利生,方便濟度,可謂功德恒河,妙用無盡!

  維摩诘說,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于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衆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報、離衆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汙染、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禅定、離衆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如此說來,真出家者乃是真智慧、真學問、真功夫、 真道德、真修養、真行持、真空靈、真妙明、真歡喜、真慈悲、真禅定,一切均出自內心道行的真實體現,一真一切真。

  因此出家者不一定在于形式,而在于心靈的契同與智慧的超離,所以諸長者因不能身出家時,維摩诘即告之: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俱足。

  此真出家的樣子也!

  叁十

  阿難因佛囑晨朝去維摩诘居士家吃牛乳,以療小疾。從此引出世尊無病的議題。

  凡夫因有漏故身心皆病。

  小乘人因骨如金剛而肉非金剛。

  大乘人內外鹹是金剛

  佛即圓滿法界,一即一切故示現自在。

  故當維摩诘征問,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衆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時,阿難無言以答,自覺慚愧。

  因爲不能因阿難說世尊有疾,故成謗佛,故使異人諸天菩薩乃至外道梵志産生不敬與輕視,所以不能以迹象見,應見佛法身,悟無爲,超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佛在空中則開示說:“阿難,居士是如實之言,但佛出在五濁惡世裏,現行適合衆生根器的法行,故有蔽穿衣示業報的方便化城,這裏爲了度脫衆生,所以從方便示現上是無礙的。

  許多人因爲證道人有疾,或開悟後仍有身病,以爲其道不真,其悟不實,而以爲此身氣脈全通,精氣神具足,頓成金剛之身。其實不然,悟道關鍵在心,心契實相,不迷諸境,透徹萬法,了達無礙,即雖…

《垟山禅悟錄 維摩诘參玄錄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