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垟山禅悟錄 維摩诘參玄錄下▪P2

  ..續本文上一頁有諸疾及逆境,其心仍不被所迷所障,方是悟道的手段,至于證道者,仍有宿世業報未償,因此現有還報而不受苦的過程,憨山大師叁十年的背癰其後乃成金剛不壞之身。因此時下行人切勿受氣功,外道的影響,不可偏執在身體上,應一心覺照,了惑顯真,乃至于習氣空淨,法界洞明,本性妙德,必能因茲而開顯。

  叁十一

  彌勒菩薩當處爲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之行,而維摩诘居士以授記而征問,爲用何生得授記乎?過去、現在、未來是叁際的流變,如授記落于叁際,則亦隨時間之演化而無常,僅有形式而無實質。故授記無有時間相,如開悟人不能說某時開悟,若有回憶與等待,即不真悟,真悟者悟明本來,本來如是,從來不迷,故連開悟也不可得,何況時間。

  “若以無生得授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正位之中,何用授記?何有概念?何有彼此?無生正位者,同法界性,齊有無量,平等一照,全體圓明。

  “雲何彌勒得一生記乎?”,打破授記的概念,使人頓悟佛道不從授記中得,只是恢複本來而已。

  維摩居士又以如義顯發體性:

  爲從如生得授記耶,如本無生。

  爲從如滅得授記耶,如本不滅。

  一切衆生皆如也,——妙哉斯言,令人頓悟如如之性,不從外得,衆生之如與彌勒之如豈有二耶

  一切法亦如也,——無情萬有與此同體所謂一如無二如,如此即可悟知,有情對我修我證的執著,既萬法皆如,則萬法自可無礙。

  衆聖賢亦如也,——得道者只是證于此如圓萬法耳。

  至于彌勒亦如也——彌勒豈有例外,豈有獨特?豈有離衆生的如外,別有殊勝?無非是如的體現而已,豈有真記真得耶?

  因此,如果彌勒得授記,一切衆生亦應授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此語大慰衆生之心,也可使衆生頓明心中寶藏,唯經悟後除塵,使圓珠光透而已。

  故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一切衆生皆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能信入此理,菩提不離于當念。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複更滅”

  衆生迷性而逐妄,妄想不真,隨著而勞慮辛苦,悟知者,了妄本空,不複更空,唯不隨不依,當體即歸寂滅,因此開悟之士,知幻化故不逐幻生心,知本有故不取有爲修證,知寂滅故不再滅妄求真,知具足故不向外求,知圓明故不行于對待。

  維摩居士總結曰:“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目前許多行者,不明菩提之意,唯思維菩提之義,分別菩提之見,觀想菩提之法,作爲真正菩提心,不知此乃對愚癡不了悟的衆生方便接引的開發,令種菩提根種,實則菩提即本來真性,以及本具的菩提智光與慈悲等功德,絕不從處相而來。所以維摩诘雲:“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

  到了連菩提亦不分別之時,當下即是本性開朗,即“如”的體現。

  以下即妙悟菩提的離著勝言:

  1、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2、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3、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4、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5、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

  6、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7、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8、 不入是菩提,順于如故。

  9、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10、 到是菩提,至實際故。

  11、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12、 順是菩提,順于如故。

  13、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14、 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15、 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

  16、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17、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

  18、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19、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20、 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

  21、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22、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23、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24、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25、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26、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如能于中深悟透徹,即與諸佛祖師一鼻孔出氣。

  叁十二

  光嚴童子問維摩诘從何而來?悟入不從相上會解,必從心地道行爲作用的源頭,故維摩诘答以“吾從道場來!”

  道場者何所是?悟後人必從此究心,必從此發行,必從此體道,方不負本位道場之光嚴也。

  因爲直心是道場,所以言行平直,不加籌計,無有虛假,成萬行之本。

  因爲發行是道場,所以以其智慧方便能成辦世出世間一切善業,使一切願而成爲現實。

  因爲深心是道場,所以每一種行都能不斷深入,直達法源,妙符緣起,使本性功德逐漸增益。

  因爲布施乃至智慧是道場。故六度萬行,菩提道具,以成自利利他之事業。

  因爲四無量心是道場,所以能以無量大心而廣被有情,利樂無盡。

  因爲神通、解脫、方便、四攝是道場所以能以威力攝化衆生,度化有情,因爲多聞、伏心、叁十七品、谛、緣起是道場所以心入佛智,具足道品,善用法義,誘開正道。

  因爲諸煩惱、衆生、一切法是道場,所以能透過煩惱而見實性,透過衆生而見無我,透過一切法而見空義。

  因爲降魔是道場,所以心不傾動,不再受擾故。

  因爲叁界是道場,所以更無有可趣向之處,即叁界而不有,當外無染也。

  因爲獅子吼、叁明、一念知一切法等是道場,所以顯示佛果道用,微妙難思,妙用無方也。

  維摩诘居士最後結示說,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密教化衆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

  好一個“皆從道場來”,菩薩心中有道,其場不待建立而自來也。所以無處不道場,無處非佛法矣!

  叁十叁

  維摩诘居士以受天女而教化之,不僅不惑于姿色,不超避而厭之,妙在以智慧而攝持其心,以佛法而指其正道,使天女不再貪求五欲之樂,而以法樂自娛,又能轉教其他一切天女,所謂無盡燈法門,燈燈無盡。

  這是現代菩薩行者教化衆生的楷模與妙著,如能面對複雜的人生社會,以各種方便善巧去攝化有緣衆生,並令其在社會中方便轉教,則佛法的真精神,必能深入到每一個階層,形成無形的教化網,使人間成爲真正的淨土。

  維摩居士教化的關鍵在一“樂”字,以針對天女貪圖享樂的習性。如:

  樂常信佛,樂常聽法,樂供養衆,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衆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禅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衆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叁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于非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爲菩薩法樂。

  衆生喜歡樂即以樂而度,之契理契機,方便引誘,使之悟入佛法,開發妙德,利益一切,成就佛道。

  叁十四

  布施能如善德之大施會,可謂大矣,但以有爲心,行事相之施,仍落對待,因施者有所望,受者有所貪,故功德使不圓。

  維摩居士勸以法施之會,所謂:“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衆生!”而其能供養的即以菩提心爲本,由此展開慈悲喜舍、六度、空、無相無作、方便力、四攝法等一切菩薩自利利他的法施功德,來供養一切衆生,如此法施則爲一切世間的福田。

  當我們細細品味維摩诘居士所談之法施時,深覺其施的妙用無邊,可令一切有緣衆生獲無量福德,可解脫一切煩惱,而于自身妙契佛道,速得成就之階梯,故法施之大施,正是不可思議之法行也!

  叁十五

  參至此,自覺已無玄可參。此下文殊率衆之見維摩,以不來相而來,以不見相而見。正見之時,見還是見麼?

  至于病之因、病之緣、病之報、病之法、病之用,乃至因病調心,因病起悲,皆以病爲善知識也!

  以下數品,當于自心中參,當于不參中參,當離意識分別、無念無想中參,當正參之時,參透此心,無心可心,此時,還見主人公麼?

  佛法在于機緣,妙行行于無行,如今垟山冬日,仍舊本色風光,來者無所來,去亦無所去,一真妙明,了然自在,可謂日日是好日矣!

  

  

《垟山禅悟錄 維摩诘參玄錄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