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垟山禅悟录 维摩诘参玄录下▪P2

  ..续本文上一页有诸疾及逆境,其心仍不被所迷所障,方是悟道的手段,至于证道者,仍有宿世业报未偿,因此现有还报而不受苦的过程,憨山大师三十年的背痈其后乃成金刚不坏之身。因此时下行人切勿受气功,外道的影响,不可偏执在身体上,应一心觉照,了惑显真,乃至于习气空净,法界洞明,本性妙德,必能因兹而开显。

  三十一

  弥勒菩萨当处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之行,而维摩诘居士以授记而征问,为用何生得授记乎?过去、现在、未来是三际的流变,如授记落于三际,则亦随时间之演化而无常,仅有形式而无实质。故授记无有时间相,如开悟人不能说某时开悟,若有回忆与等待,即不真悟,真悟者悟明本来,本来如是,从来不迷,故连开悟也不可得,何况时间。

  “若以无生得授记者,无生即是正位。”正位之中,何用授记?何有概念?何有彼此?无生正位者,同法界性,齐有无量,平等一照,全体圆明。

  “云何弥勒得一生记乎?”,打破授记的概念,使人顿悟佛道不从授记中得,只是恢复本来而已。

  维摩居士又以如义显发体性:

  为从如生得授记耶,如本无生。

  为从如灭得授记耶,如本不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妙哉斯言,令人顿悟如如之性,不从外得,众生之如与弥勒之如岂有二耶

  一切法亦如也,——无情万有与此同体所谓一如无二如,如此即可悟知,有情对我修我证的执着,既万法皆如,则万法自可无碍。

  众圣贤亦如也,——得道者只是证于此如圆万法耳。

  至于弥勒亦如也——弥勒岂有例外,岂有独特?岂有离众生的如外,别有殊胜?无非是如的体现而已,岂有真记真得耶?

  因此,如果弥勒得授记,一切众生亦应授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此语大慰众生之心,也可使众生顿明心中宝藏,唯经悟后除尘,使圆珠光透而已。

  故曰,“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能信入此理,菩提不离于当念。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众生迷性而逐妄,妄想不真,随着而劳虑辛苦,悟知者,了妄本空,不复更空,唯不随不依,当体即归寂灭,因此开悟之士,知幻化故不逐幻生心,知本有故不取有为修证,知寂灭故不再灭妄求真,知具足故不向外求,知圆明故不行于对待。

  维摩居士总结曰:“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目前许多行者,不明菩提之意,唯思维菩提之义,分别菩提之见,观想菩提之法,作为真正菩提心,不知此乃对愚痴不了悟的众生方便接引的开发,令种菩提根种,实则菩提即本来真性,以及本具的菩提智光与慈悲等功德,绝不从处相而来。所以维摩诘云:“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到了连菩提亦不分别之时,当下即是本性开朗,即“如”的体现。

  以下即妙悟菩提的离著胜言:

  1、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2、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3、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4、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5、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

  6、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7、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8、 不入是菩提,顺于如故。

  9、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10、 到是菩提,至实际故。

  11、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12、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13、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14、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15、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16、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17、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

  18、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19、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20、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21、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22、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23、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24、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25、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26、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如能于中深悟透彻,即与诸佛祖师一鼻孔出气。

  三十二

  光严童子问维摩诘从何而来?悟入不从相上会解,必从心地道行为作用的源头,故维摩诘答以“吾从道场来!”

  道场者何所是?悟后人必从此究心,必从此发行,必从此体道,方不负本位道场之光严也。

  因为直心是道场,所以言行平直,不加筹计,无有虚假,成万行之本。

  因为发行是道场,所以以其智慧方便能成办世出世间一切善业,使一切愿而成为现实。

  因为深心是道场,所以每一种行都能不断深入,直达法源,妙符缘起,使本性功德逐渐增益。

  因为布施乃至智慧是道场。故六度万行,菩提道具,以成自利利他之事业。

  因为四无量心是道场,所以能以无量大心而广被有情,利乐无尽。

  因为神通、解脱、方便、四摄是道场所以能以威力摄化众生,度化有情,因为多闻、伏心、三十七品、谛、缘起是道场所以心入佛智,具足道品,善用法义,诱开正道。

  因为诸烦恼、众生、一切法是道场,所以能透过烦恼而见实性,透过众生而见无我,透过一切法而见空义。

  因为降魔是道场,所以心不倾动,不再受扰故。

  因为三界是道场,所以更无有可趣向之处,即三界而不有,当外无染也。

  因为狮子吼、三明、一念知一切法等是道场,所以显示佛果道用,微妙难思,妙用无方也。

  维摩诘居士最后结示说,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密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好一个“皆从道场来”,菩萨心中有道,其场不待建立而自来也。所以无处不道场,无处非佛法矣!

  三十三

  维摩诘居士以受天女而教化之,不仅不惑于姿色,不超避而厌之,妙在以智慧而摄持其心,以佛法而指其正道,使天女不再贪求五欲之乐,而以法乐自娱,又能转教其他一切天女,所谓无尽灯法门,灯灯无尽。

  这是现代菩萨行者教化众生的楷模与妙着,如能面对复杂的人生社会,以各种方便善巧去摄化有缘众生,并令其在社会中方便转教,则佛法的真精神,必能深入到每一个阶层,形成无形的教化网,使人间成为真正的净土。

  维摩居士教化的关键在一“乐”字,以针对天女贪图享乐的习性。如:

  乐常信佛,乐常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众生喜欢乐即以乐而度,之契理契机,方便引诱,使之悟入佛法,开发妙德,利益一切,成就佛道。

  三十四

  布施能如善德之大施会,可谓大矣,但以有为心,行事相之施,仍落对待,因施者有所望,受者有所贪,故功德使不圆。

  维摩居士劝以法施之会,所谓:“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而其能供养的即以菩提心为本,由此展开慈悲喜舍、六度、空、无相无作、方便力、四摄法等一切菩萨自利利他的法施功德,来供养一切众生,如此法施则为一切世间的福田。

  当我们细细品味维摩诘居士所谈之法施时,深觉其施的妙用无边,可令一切有缘众生获无量福德,可解脱一切烦恼,而于自身妙契佛道,速得成就之阶梯,故法施之大施,正是不可思议之法行也!

  三十五

  参至此,自觉已无玄可参。此下文殊率众之见维摩,以不来相而来,以不见相而见。正见之时,见还是见么?

  至于病之因、病之缘、病之报、病之法、病之用,乃至因病调心,因病起悲,皆以病为善知识也!

  以下数品,当于自心中参,当于不参中参,当离意识分别、无念无想中参,当正参之时,参透此心,无心可心,此时,还见主人公么?

  佛法在于机缘,妙行行于无行,如今垟山冬日,仍旧本色风光,来者无所来,去亦无所去,一真妙明,了然自在,可谓日日是好日矣!

  

  

《垟山禅悟录 维摩诘参玄录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