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垟山禅悟錄 維摩诘參玄錄(上)

  維摩诘參玄錄(上)

  寂寂詳山,飄飄雲點,從容無爲,閑靜安樂。講罷《維摩诘經》,只得無言之妙,仿佛青山自青,流水常流。于是欲以無得之心,參妙智于無智,現方便于無方,不知言端意端還合于道乎?

  一

   維摩诘”淨名也”,唯有淨除一切名言概念,方離心意識分別之執著,方得契入無念、無想、無住的境界。

  “淨名”者,不可思議也,思想之所不到,議論難以分曉,離于對待,絕諸分別。于此淨除名言概念者,始得佛法妙旨也。

  二

  佛國在于心中,極樂在于心中,天堂與地獄亦在心中也。心淨則佛土淨,心染則五濁現,心 性之體不二,唯心之相有異,于是真妄攸分,其中了悟妙旨,體道證真全在當人善用之。

  叁

   因佛國在于心中,故因地中廣行六度萬行之德而開顯性具之量。于是以德攝衆,因衆取國,因莊嚴之德用而行化,因行化而成就,因成就而示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由此而觀,佛國者,唯在行人心中的悲智願行之性德耳!

  四

  以經中請菩薩之德而爲己德,其德乃大,又以其妙行爲己所行,其行斯圓。從理而言,佛性平等;就事而論,初心學人應有向道之心,向菩薩學習,樹立高遠之目標,努力精進,不斷開發性德而廣利衆生。

  五

  維摩勝會之緣,緣會殊勝之德,行達菩薩弘揚事業者,必知勝緣之難,其中無量劫來所集福德、善根、因緣,方能臻此。珍惜此緣,珍惜此刻,佛光常照,大士恒被,心中無塵,一念孤明,切入法會,全體相見,誰是釋迦?誰是維摩?又其大衆在于何方?

  六

   寶積等所供七寶蓋,由佛力合一,又于中顯諸境界。其中妙旨即萬法歸一,一顯萬法。就智慧言,應悟萬有原來一體,此體就在當下無分別之靈知;就行持言,六根攝于一念,即念化爲無住,以無住之妙而應用一切處。

  行人如能恰入無差別、無內外、無高下、無染淨、無增減、無生佛等的對待見,則當下回歸,脫體空明,因此一切行、住、坐、臥、語言、做作等,皆一體之妙用,可以極樂天涯矣!

  七

   贊佛即是贊德,知佛德亦即明己德,自他原無二,內外何處分界?若于寶積贊偈中,明達修證佛德之理,則于無得心中,自有所得——無得之妙得。

   源源流出智悲光,

   不空不有明體顯。

   廣行善事不爲累,

   畢竟圓成妙德身。

  八

   衆生之類是菩薩淨土,若無衆生何有淨土?若有衆生何淨其土?因有所化,故有願取,若化已化盡,歸于無化妙境,則本來淨土,更無必再淨其土。

  九

   心未調伏,故衆生未空,若已伏歸本來,則淨土自顯。入佛國之智慧,起菩薩之德根,無非稱性起照,觀察來機,開示方便,引導前行,悟修並舉而歸正道。

  十

   因衆生乃自心之衆生,掃蕩其執,開顯其德,方便引導,皆自心之所饒益,自然之所流布也。

  十一

  直心則不餡,深心則德深,大乘心則行大。此菩薩始入淨土之正行。

  由此展開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方便、叁十七道品、回向心、說除八難、守戒不譏、十善等,皆是菩薩之淨行淨業也。

  十二

   行因與果證不二,不二故中道恒真;淨土之報與當下德心不異,不異故妙道常存,故隨其層層深入,則自性本有之功德,逐漸而開發,直至圓滿佛果。

  十叁

   佛顯淨土之相,即相上莊嚴而令人當下直見淨土之性。故見者自見,示亦無示,衆生若于見見之時,見無可見,則圓同太虛,更無異念可生矣!

  十四

  細參方便品中維摩诘之德,正是深位菩薩殊勝妙用,亦是吾等初心向道的標的。由果導因,知因達果,可得如下道理;

   供養無量諸佛——其福宏深廣大也。

   深植善本——積法性妙著,根葉必茂。

   得無生忍——窮生死結,無生可生。

   辨才無礙——善觀機用,妙言悅衆。

   遊戲神通——知如幻而遊化,達無住而通物。

   逮諸總持——法歸心源,心圓法海。

   獲無所畏——本無身心,究竟無求。

   降魔勞怨——心空無對,降無所降。

   入深法門——法性大海,窮盡源底。

   善于智度——培擊爾智,即智無智。

   通達方便——隨處指引,就路還家。

   大願成就——行願相續,終至願滿。

   明了衆生心之所趣——他心明照,絲毫無差。

   分別諸根利鈍——平等一照,了然心目。

   久于佛道,心己純淑——如玩家珍,得心應手。

   決定大乘——圓一切法,會如是道。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後得妙智,應時而作。

   住佛威儀——叁身妙境,五智圓現。

   心如大海——淨妙常空,遍含萬物。。

   如是維摩請以其無德之德,受諸佛之咨嗟,弟子、釋梵、世王之敬仰。欲以無度的大船,度于無可度的衆生,故以善巧方便住于印度毗耶離城——。

  十五

   維摩诘又以何等方便度人耶?細參以下各條即可悟知:

   1、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在往劫中以無數財物布施,方得資財無量之報,又以往昔之習因,得以資財攝受貧民之習果,于是福報廣大以至于無量,成就自然感財攝化之妙果!

   2、奉持禁戒,攝諸毀禁——禁戒其身則身正,見者必敬而儀之;禁戒其語則如實雅達,聞之者必親切慰藉,開曉心智;禁戒其意則妄念不動,心通無礙,明徹無余,相應之者,必得清淨感通,心光迸發。

   3、以忍調行,攝諸恚怒——身忍諸觸則自安;心忍諸動而心閑;性入無生則體淨;自調于道行則能攝衆生之種種嗔恚憤怒,見之者清涼矣!

   4、以大精進,攝諸懈怠——精一之行,日夜相繼,成辦事業,唯勇猛進。故懈怠者見之,聽無不鼓舞精神,隨之向前矣。

   5、一心禅寂,攝諸亂意——理事融即,動靜一如,禅心孤寂,恒處叁昧正定之中,一切散亂衆生見之,無不舍亂意而歸正定,凝然慮盡,虛豁不動也。

   6、以決定慧,懾諸無智——無論世出世法,皆能決其是非正邪,均能定其左右曲直。就體性而決定指示無謬;就境相則決定因果差異而朗照無偏;就作用則即道非道、聖非聖,均能決定隨順不二,妙機方便。故能攝受一切世出世間無智之人,而頓漸悟入,皆得決定相應之慧。

   7、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沙門奉律已爲難行,而白衣居家能奉出家之律行,更爲難行。難行能行,此菩薩之行也。故白衣菩薩亦可稱之爲僧寶,其義在此也。

   8、雖處居家,不著叁界——雖然處于世間之“居家”,卻不居一塵,既不著于五欲,又不著于色相禅光,更不著于空定,于是不著空定則覺慧慈攝隨機而呈露;不著色界則妙相莊嚴而當體空寂;不著欲界則出入世俗一切境界而了無塵累,一絲不挂,超然自在。

   9、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示現有妻有子,是爲居士之身份張本,爲世人的緣起之倫理綱維,俗谛妙顯,分明不爽。而于此一場遊戲、一番表現的同時,卻于身心常修清淨無著梵行,以其梵行也,不在深山伽藍中,不在僧園淨戒裏,而恰在紅塵妻子圍繞之間,如此之梵行,不可不謂是梵行與俗染不二的中道真實體現。入佛入魔,汙泥中蓮花,歎爲希有難得!

   10、現有眷屬,常樂遠離——示現有美眷親屬,熱鬧排均之趣,有燈紅酒綠。世俗往來之情,而于妙明真心,卻不沾不染,無心無境,故法性常樂之中,而爲遠離無著的道行。

   11、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寶飾者,世間法中之富貴莊嚴也;相好者,道人修因之感報也。雖服世間的寶飾,爲降世人慕榮華的習氣之病,使其祈服于大富門庭;以相好莊嚴其身,乃德行之尊貴,自然以道攝衆,龍天欽敬。

   12、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一日叁餐,易令人貪口福,恣情意,而禅旨不以食爲味,專以禅悅爲味,而此禅悅非外道之“愛禅”,卻是道性叁昧之無味之真味。

   13、若至博奕戲,辄以度人——舉博奕之戲而赅一切人間遊戲賭博之場合,皆能隨緣切入,操作自如。于此同時,正以種種方便善巧,度此遊戲之人。一者真遊戲,一者假遊戲。一者情執智迷,一者慈攝智化。一者戲中執戲;一者即戲無戲。佛道者,豈不在非道之處那?

   14、受諸異道,不毀正信——初心學人應專學佛法,不近異道。唯徹悟之人,心量廣大,見地明達,能受一切異道邪說而不動于心,而能善巧分別,而能借其說而破其執。故能不毀于正信,此中正之妙信,妙在一切處見道,一切處信入佛法也!

   15、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不明世典則不能與世間學者相接,無法以世俗學說闡釋佛法,更不能令世間學者敬而從之。故菩薩欲行道于世間,必須明達世典,方能遵導佛智,常樂佛法則不沈緬于世典之中,能于世典中悟明佛法。所謂常者,一切法中顯佛法,所謂樂者,于一切說中于樂說佛法,以有佛法真智現前。故即法無法、無處非佛法矣!

   16、一切見敬,歸供養中最——菩薩修至無人無我,非自非他,性中虔敬之常德現前,自然顯爲見一切衆生乃至草木而敬之,以此敬非情感所系,乃稱性流露也。故一切見敬者,即法性全體之德心,離是非相待之錯見,亦即法之供養,故爲供養中最極的供養。

   17、執持正法,攝諸長幼——執而不失,持而不忘,正法即心之全體,心顯即心之理,隨衆生之因緣,方便利樂,故而攝受一切若長若幼之輩。心念離著之人,必能清明持法,隨方應用,語出不凡,法施入妙。故能見之者得益,行之者相應也。

   18、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菩薩不妨做世間經…

《垟山禅悟錄 維摩诘參玄錄(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