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垟山禅悟录 维摩诘参玄录(上)

  维摩诘参玄录(上)

  寂寂详山,飘飘云点,从容无为,闲静安乐。讲罢《维摩诘经》,只得无言之妙,仿佛青山自青,流水常流。于是欲以无得之心,参妙智于无智,现方便于无方,不知言端意端还合于道乎?

  一

   维摩诘”净名也”,唯有净除一切名言概念,方离心意识分别之执着,方得契入无念、无想、无住的境界。

  “净名”者,不可思议也,思想之所不到,议论难以分晓,离于对待,绝诸分别。于此净除名言概念者,始得佛法妙旨也。

  二

  佛国在于心中,极乐在于心中,天堂与地狱亦在心中也。心净则佛土净,心染则五浊现,心 性之体不二,唯心之相有异,于是真妄攸分,其中了悟妙旨,体道证真全在当人善用之。

  三

   因佛国在于心中,故因地中广行六度万行之德而开显性具之量。于是以德摄众,因众取国,因庄严之德用而行化,因行化而成就,因成就而示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由此而观,佛国者,唯在行人心中的悲智愿行之性德耳!

  四

  以经中请菩萨之德而为己德,其德乃大,又以其妙行为己所行,其行斯圆。从理而言,佛性平等;就事而论,初心学人应有向道之心,向菩萨学习,树立高远之目标,努力精进,不断开发性德而广利众生。

  五

  维摩胜会之缘,缘会殊胜之德,行达菩萨弘扬事业者,必知胜缘之难,其中无量劫来所集福德、善根、因缘,方能臻此。珍惜此缘,珍惜此刻,佛光常照,大士恒被,心中无尘,一念孤明,切入法会,全体相见,谁是释迦?谁是维摩?又其大众在于何方?

  六

   宝积等所供七宝盖,由佛力合一,又于中显诸境界。其中妙旨即万法归一,一显万法。就智慧言,应悟万有原来一体,此体就在当下无分别之灵知;就行持言,六根摄于一念,即念化为无住,以无住之妙而应用一切处。

  行人如能恰入无差别、无内外、无高下、无染净、无增减、无生佛等的对待见,则当下回归,脱体空明,因此一切行、住、坐、卧、语言、做作等,皆一体之妙用,可以极乐天涯矣!

  七

   赞佛即是赞德,知佛德亦即明己德,自他原无二,内外何处分界?若于宝积赞偈中,明达修证佛德之理,则于无得心中,自有所得——无得之妙得。

   源源流出智悲光,

   不空不有明体显。

   广行善事不为累,

   毕竟圆成妙德身。

  八

   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若无众生何有净土?若有众生何净其土?因有所化,故有愿取,若化已化尽,归于无化妙境,则本来净土,更无必再净其土。

  九

   心未调伏,故众生未空,若已伏归本来,则净土自显。入佛国之智慧,起菩萨之德根,无非称性起照,观察来机,开示方便,引导前行,悟修并举而归正道。

  十

   因众生乃自心之众生,扫荡其执,开显其德,方便引导,皆自心之所饶益,自然之所流布也。

  十一

  直心则不馅,深心则德深,大乘心则行大。此菩萨始入净土之正行。

  由此展开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说除八难、守戒不讥、十善等,皆是菩萨之净行净业也。

  十二

   行因与果证不二,不二故中道恒真;净土之报与当下德心不异,不异故妙道常存,故随其层层深入,则自性本有之功德,逐渐而开发,直至圆满佛果。

  十三

   佛显净土之相,即相上庄严而令人当下直见净土之性。故见者自见,示亦无示,众生若于见见之时,见无可见,则圆同太虚,更无异念可生矣!

  十四

  细参方便品中维摩诘之德,正是深位菩萨殊胜妙用,亦是吾等初心向道的标的。由果导因,知因达果,可得如下道理;

   供养无量诸佛——其福宏深广大也。

   深植善本——积法性妙着,根叶必茂。

   得无生忍——穷生死结,无生可生。

   辨才无碍——善观机用,妙言悦众。

   游戏神通——知如幻而游化,达无住而通物。

   逮诸总持——法归心源,心圆法海。

   获无所畏——本无身心,究竟无求。

   降魔劳怨——心空无对,降无所降。

   入深法门——法性大海,穷尽源底。

   善于智度——培击尔智,即智无智。

   通达方便——随处指引,就路还家。

   大愿成就——行愿相续,终至愿满。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他心明照,丝毫无差。

   分别诸根利钝——平等一照,了然心目。

   久于佛道,心己纯淑——如玩家珍,得心应手。

   决定大乘——圆一切法,会如是道。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后得妙智,应时而作。

   住佛威仪——三身妙境,五智圆现。

   心如大海——净妙常空,遍含万物。。

   如是维摩请以其无德之德,受诸佛之咨嗟,弟子、释梵、世王之敬仰。欲以无度的大船,度于无可度的众生,故以善巧方便住于印度毗耶离城——。

  十五

   维摩诘又以何等方便度人耶?细参以下各条即可悟知:

   1、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在往劫中以无数财物布施,方得资财无量之报,又以往昔之习因,得以资财摄受贫民之习果,于是福报广大以至于无量,成就自然感财摄化之妙果!

   2、奉持禁戒,摄诸毁禁——禁戒其身则身正,见者必敬而仪之;禁戒其语则如实雅达,闻之者必亲切慰藉,开晓心智;禁戒其意则妄念不动,心通无碍,明彻无余,相应之者,必得清净感通,心光迸发。

   3、以忍调行,摄诸恚怒——身忍诸触则自安;心忍诸动而心闲;性入无生则体净;自调于道行则能摄众生之种种嗔恚愤怒,见之者清凉矣!

   4、以大精进,摄诸懈怠——精一之行,日夜相继,成办事业,唯勇猛进。故懈怠者见之,听无不鼓舞精神,随之向前矣。

   5、一心禅寂,摄诸乱意——理事融即,动静一如,禅心孤寂,恒处三昧正定之中,一切散乱众生见之,无不舍乱意而归正定,凝然虑尽,虚豁不动也。

   6、以决定慧,慑诸无智——无论世出世法,皆能决其是非正邪,均能定其左右曲直。就体性而决定指示无谬;就境相则决定因果差异而朗照无偏;就作用则即道非道、圣非圣,均能决定随顺不二,妙机方便。故能摄受一切世出世间无智之人,而顿渐悟入,皆得决定相应之慧。

   7、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沙门奉律已为难行,而白衣居家能奉出家之律行,更为难行。难行能行,此菩萨之行也。故白衣菩萨亦可称之为僧宝,其义在此也。

   8、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处于世间之“居家”,却不居一尘,既不著于五欲,又不着于色相禅光,更不着于空定,于是不著空定则觉慧慈摄随机而呈露;不著色界则妙相庄严而当体空寂;不著欲界则出入世俗一切境界而了无尘累,一丝不挂,超然自在。

   9、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示现有妻有子,是为居士之身份张本,为世人的缘起之伦理纲维,俗谛妙显,分明不爽。而于此一场游戏、一番表现的同时,却于身心常修清净无着梵行,以其梵行也,不在深山伽蓝中,不在僧园净戒里,而恰在红尘妻子围绕之间,如此之梵行,不可不谓是梵行与俗染不二的中道真实体现。入佛入魔,污泥中莲花,叹为希有难得!

   10、现有眷属,常乐远离——示现有美眷亲属,热闹排均之趣,有灯红酒绿。世俗往来之情,而于妙明真心,却不沾不染,无心无境,故法性常乐之中,而为远离无着的道行。

   11、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宝饰者,世间法中之富贵庄严也;相好者,道人修因之感报也。虽服世间的宝饰,为降世人慕荣华的习气之病,使其祈服于大富门庭;以相好庄严其身,乃德行之尊贵,自然以道摄众,龙天钦敬。

   12、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一日三餐,易令人贪口福,恣情意,而禅旨不以食为味,专以禅悦为味,而此禅悦非外道之“爱禅”,却是道性三昧之无味之真味。

   13、若至博奕戏,辄以度人——举博奕之戏而赅一切人间游戏赌博之场合,皆能随缘切入,操作自如。于此同时,正以种种方便善巧,度此游戏之人。一者真游戏,一者假游戏。一者情执智迷,一者慈摄智化。一者戏中执戏;一者即戏无戏。佛道者,岂不在非道之处那?

   14、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初心学人应专学佛法,不近异道。唯彻悟之人,心量广大,见地明达,能受一切异道邪说而不动于心,而能善巧分别,而能借其说而破其执。故能不毁于正信,此中正之妙信,妙在一切处见道,一切处信入佛法也!

   15、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不明世典则不能与世间学者相接,无法以世俗学说阐释佛法,更不能令世间学者敬而从之。故菩萨欲行道于世间,必须明达世典,方能遵导佛智,常乐佛法则不沉缅于世典之中,能于世典中悟明佛法。所谓常者,一切法中显佛法,所谓乐者,于一切说中于乐说佛法,以有佛法真智现前。故即法无法、无处非佛法矣!

   16、一切见敬,归供养中最——菩萨修至无人无我,非自非他,性中虔敬之常德现前,自然显为见一切众生乃至草木而敬之,以此敬非情感所系,乃称性流露也。故一切见敬者,即法性全体之德心,离是非相待之错见,亦即法之供养,故为供养中最极的供养。

   17、执持正法,摄诸长幼——执而不失,持而不忘,正法即心之全体,心显即心之理,随众生之因缘,方便利乐,故而摄受一切若长若幼之辈。心念离着之人,必能清明持法,随方应用,语出不凡,法施入妙。故能见之者得益,行之者相应也。

   18、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菩萨不妨做世间经…

《垟山禅悟录 维摩诘参玄录(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