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垟山禅悟录 维摩诘参玄录(上)▪P2

  ..续本文上一页营事业,以其大福必能获世俗之大利,却视富贵如粪土,施金钱似弃履,故不以为喜悦。无喜悦世利之情,又能行世事业,足见妙行清洁,善巧入世也!

   19。游诸四衡,饶益众生——在在处处游化,在在处处饶益,见其身、闻其声、悟其意,无不令众生消顿烦恼业障,鼓荡向上之精神。指归人生之大道,解决生存之疑难,辩释哲理之困惑。故无作妙智,方便无尽也。

   20、入治政法,救护一切——以高瞻远嘱的智慧,入于国家治理的政法,出谋划策,妙计转势,故能令帝王大臣言听计从,合理安排,使国家昌盛,人民幸福,所以救护一切众生乃至人文景观等事物也。

   21、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印度古有讲演、辩论之风习,维摩入此,往往导以大乘。大乘者心之妙乘,因乘如实道,上证佛智,下化众生,其大无外,其法无穷,故一切法皆消融合归大乘一乘之法也。

   22、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做教育家,讲人生学,启迪智慧,妙譬胜言,引诱学子开解正量。

   23、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菩萨己断欲念,身心清静,虽入淫女之村舍,不仅不被女色淫姿所染污,且能以种种示现方便令其明悟淫欲之过失,而洁身心入清凉地也。

   24、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菩萨能入家荤肆之中,其心不昏,其语不乱,其身不摇,其明了立志,不因之而移易,故能立其志而宏毅精明,忻伏酒徒令归正信。达身心两空而显,不空者,能妙入一切污染境中而自在行化。

  十六

   由于维摩诺有如是真实妙行,故在一切众中称尊也!所以吾等之所以未能化及域内、随处利生者,岂非自心未空、慈悲未普、智慧未圆、方便未具、道力未成者哉!

  十七

   维摩居士示疾,以众生执身畏疾之心态,昭示以疾除疾之妙智。因以其尊贵威信,故导演出一场场问疾之游戏。

  十八

   因疾而劝说观身,由观身而悟知无常、无强、无力、无坚之速朽之法,故不可信此身而执此疾,种种譬喻法说,可入文随观,深明凡夫身之虚妄,不可依估。由是反证佛身之真常、大我、本净、妙乐,应生欣慕而修之证之。

   法身之体,由修证而开报身,故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乃至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更由如来身之真实妙德,永无众恼,常住妙境。故劝令众生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破凡执,欣佛身,其真正目的,在于开发众生心中的殊胜菩提心,若无菩提道心,一切修为,皆属外道。故学佛者不可暂忘此如意宝之心也!

  十九

   维摩以念感佛,佛遣众弟子去问疾。其中弟子自述与维摩居士交锋相对的情境,正是妙机妙悟的时节,唯有大手眼宗师,方能演绎出如此殊胜的辩智与方便。

  二十

   舍利弗宴坐树下,以坐为座,以身为依,以心为用,以禅为乐,以境为治。于是坐中生灭心行不止,能所对立宛然,动静分明不一,因此妙智击破其死坐、空坐之弊——不必是坐为宴尘也!

   夫宴坐者:

   1、不于三界现身意——不受三界之身意,超然物外。

   2、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常住无念之灭尽定,而又能示现威仪。

   3、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道法即凡夫事,不二平等。

   4、心不住内亦不住外——无内外之心,则妙性天然。

   5、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道品——不以知见而修道品。

   6、不断烦恼而入涅渠——悟本来身心受彼烦恼,无可断烦恼之际,即是入涅槃。

   如此宴坐,非身坐、非意坐,虽则无念,不妨示现威仪,全体道法显在凡夫事中,心无所住,而来去自由,无丝毫的知见,而能勤修一切道品,以其经验,示导众生。不断烦恼,则本来涅槃,即是自性清净之禅。

  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二十一

   目连对白衣居士说法,依相说、依事议、依谛明、依义分,皆依人我立,不离对待见,故不能使人顿悟自心本具之法。

   维摩居士则直接指陈本性之法——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此法本无众生之垢,何来众生?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本无我之执垢,何来我相?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本无生死业,何来寿命相?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本无相续之心,何来人相?

   法常寂灭,灭诸相故——了一切相空之际,即见此法常住寂灭之中。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即缘无缘,无有心外之境,故如此法本离于相待之因缘。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言语无以形容此法,故知此法本无名字。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凡有言说,不离觉察外境,观相而随,而此法觉无所觉,观无所观,当体寂净,故无有说。

   试参此意,在未开口时会取。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此法无形无相,乃是无面目之面目,犹如虚空,本无一物。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世人戏戏于法,皆是虚妄。起心动念所致,而此法毕竟空故,本无戏论之辩。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既无我,岂有我之所有?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诸识若空,即显此法,正显之时,绝无丝毫分别之心。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比量心起,全体迷情,而此法本来无相待,故唯现量所显。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因缘相生,法既不属于因,非某种因素所造,亦即不在任何缘中。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此法本同一切万物之性,因一切法中即此法所现也。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如即法之本质,故此法随如的本质而显妙能,虽随而无所随也。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实际者,中道实相也,因此法恒住实际,故于一切边邪而不动,亦即边邪皆中道。皆法也。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尘以摇动为义,法体如如,本不依六尘而动荡。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不住来去相,法不随彼此立,故物有来去之运动,而此法无来去之痕迹。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顺空,故因空而入法性,随无相扫其空执,故无相可得,如是灵妙朗照,应一切缘而无作。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此法的体质如何?既非好丑见之,亦无增损变之,生灭则大动于法,欲求所归,则无所归。此法不可思议明矣!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非六根之能见。

   法无高下——高下不能相倾。

   法常住不动——无始无终,从未变动过。

   法离一切观行——观行者妄心修因,欲折烦恼境而显菩提智,而此法本来清净空明,本来无碍妙显,本来具足一切,故离一切观行。若无法者再起观行,则失法性之德又入迷矣!

   如是之法岂可说乎?岂可闻乎?明见此法者,方可称性而起,明照众机,了达无碍,以其方便——“以大悲心,读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应缘说法,如此说法,即无说之真说,无法之妙法也!

  二十二

   大迦叶贫里行乞,使贫者来世得福报也,而不施福于富者,此即有扶择心,故维摩谓之慈悲心不普也。

   当行人心行平等时,内无分别扶择之心,外则随缘次第而行,是何等轻松自在平等之行。

   当行人悟入实相,正乞食际,食亦实相,实相非食非不食,故行乞者即实相之事用也。

   当行人为破除和合相之执着,故应取揣食——以手破其食物而见和合虚妄也。

   当行人以无所受之三昧正受——涅槃正境,而不妨受彼众生之食。

   当行人对色与盲、闻与响、香与风均能一一平等,食味无别,受触无着,知法如幻,自他无性,不然不灭,则悟得食中道妙,即食而无碍矣!

   维摩更进言道:”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正邪不二),以邪相入正法(——诠此不二),以一食施一切(普慈悲之心),供养诸佛及众贤圣(敬心依旧),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可得而知,非离烦恼,须参个中妙旨。烦恼者,众生界中的假妄也,菩萨虽得清净法性,无生无灭,而在众生界中,不妨入烦恼尘劳中,化度众生,而于自心无挂无碍。

   非入定意——因本来常定故,非起定意——本无可出故。

   非住世间——世间即法性,法性全体无迹,何可住那?非住涅槃——涅槃净德,一丝不挂,何能住哉!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无分别之福,其福超大小之限量,不为益、不为损——有益者喜,损己者忧,喜忧存心,我执难消也。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正入佛道,何其妙也。故声闻入不见缘起妙用,难有此行乞之智慧也!

   如是念为不空食:一者必成佛道,二者平等无着,三者能知机缘,四者妙应无差,五者方便无量也。

  

  

《垟山禅悟录 维摩诘参玄录(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