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與無錫居士對話▪P3

  ..續本文上一頁不負有心人。從有心行起,不求無心,自得無心,對嗎?

  答:有心即用功中有爲之心,如有使此心專一而定,從粗到細,從外到內,從對立到消融,自然會入無心境界,過了無心一關,方到真正本位.

  31、問:未得一心,先求成片,一心與成片在功夫上有何區別?

  答:先在念佛定中得一心,然後其力充足,自然在動靜、順逆、是非等一切時,一切處而一心不亂,明朗不昧也。

  32、問:很喜歡做觀心的功夫,也能讓心靜下來,六識不動了,心空無住了。但是想到臨終時還是要靠一句佛號與彌陀願力相攝相融。有人說:“臨終就不去管他了,十方世界皆可往生,心一空,自然無生死。”此言有理,只恐無份。四果羅漢了脫分段生死。須是斷盡見、思、惑,今人貪嗔癡尚未伏,理現力薄恐落空。若能將觀心和念佛結合起來進行,並將此功德回向生西,方顯二法門之殊勝處。

  答:聽吾偈曰:觀心念佛不二,無念有念齊平。因中信願念佛,果時自然往生。

  33、問:佛號提起來就是本性現前,將此功夫移到一切時,就能佛號不斷,覺性常照。以佛號爲方便,念念照顧覺性,這是自力。同時執持名號求西方,這是他力。淨土宗的二力法門是否如此體現?不過感到困難的是:①佛號可以不斷,覺性難得常照;②若動中用功,則佛號也難以把持不斷。力量不夠怎麼辦?

  答:①佛號可以斷惑妄,但如能將執著名號之執也放下,則直入覺性常照顧而不昧也.②已明本性,六根皆是佛之作用,也即常念佛,所以持與不持已不重要,只要在當下不迷不執,自然與道相應。但覺性之照不斷,覺于一切也,覺真念佛于一切時也。 

  34、問:“內空身心,外空世界”是否需要在入定後才能修?若平時常常觀空,是否能幫助入定,動中也能入定嗎?“內空身心,外空世界”就是一念不生嗎?就是觀照覺性嗎?是從根本修,最直捷的方法嗎?修法不能入定是一件很煩惱的事嗎?

  答:內外俱空,是爲正定,也即一念不生,但如未破空而悟知空者誰,則仍不算觀照覺性,故應返照窮源,頓顯妙明真心,是爲真實妙行。爲入不入定煩惱是正見嗎?是什麼東西入定?參!

  35、問:觀“知空是誰?”有能知的覺性和所知的空。功夫至此,這一重能所是否也應雙亡呢?

  答:誰立能知所知呢?正雙亡時又是誰在朗照呢?蓦直行去,切忌尋覓。

  36、問:文字習氣濃厚之人乏于直覺,不易入道嗎?老師給我的最大幫助是,警策我:放下文字,不要再在比較、研究上做文章,如此下手是難得成功的。

  答:盡大地均是文字,也全是般若,只是不識而已。

  37、問:放下名,放下利,放下憂愁與思慮。然後再放下一切世間情緒化的波動因素,放下諸事的周旋思慮。然後再放下經書,放下文字教相,放下求定,只管念佛專一其心,放下光明,放下空,不管後面的路該怎麼走,先從當下的功夫切實做起。一切法的下手處皆在放下,放不下是一切法的攔路虎。真正放下是大丈夫,不能放下談何入門?常將“放下”二字貼在額頭上,入道始有份。從今放下,願常自勵。

  答:放下也須放下,照顧目前,自知當下冷暖,終契圓明。

  38、問:聽老師講維摩诘經錄音帶,然後打坐念佛,句句佛號緣于心源,句句佛號契入本性。

  師雲:心中本具的維摩相會,性中的彌陀自顯,此中法味,唯明白人自知,無法示人也。

  39、問:空性朗照,方是對治散亂,昏沈的根本所在,對嗎?

  答:雖空而不住,朗照而不知,于一切習氣而不作對治,圓妙一體之中,何曾有絲毫一法在?

  40、問:禅宗有“開悟必須地動山搖”之說。念佛是誰?道一句!若誰開了口,香板即打上來!讓我感到開悟可望不可及。如今常見善知識印證開悟,此乃解悟還是證悟?

  答:我執之心動而無明之山搖,一一化歸虛明空靈之中,則自知本來.知“念佛是誰”早道了也,還知嗎?解悟證悟均可印證,只是印不著其人。

  41、問:在自己對本性尚無證量的時候,是否應仰信聖言量?相信佛是不妄語者,他把心源的發現,證到的現量告訴世人。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信仰是真正的深信嗎?若無力親證,怎樣才能深信呢?

  答:依自心根量聽聞佛法,而顯信心不同,如能消歸自性,則見地與行持同步,此時已離文字相與境界相,唯一心行,不立諸法,則真信自佛他佛不二,善根功德隨開而深心堅固矣。

  42、問:老師曾經告誡我們:適當地減少讀書,更多地閱讀心靈。

  師雲:到了無心靈可閱讀時,盡大地是一本書,是無盡智。

  43、問:創造正確的心靈環境,有助于達到真正的禅定,當曠達和深遠呈現時,禅定就相距不遠了。這是索甲仁波切法語大意。在我幼年時和學佛初期,曾有過幾次這樣的現量體驗,未曾作意,不假修爲,自然而然地置身于深廣寂靜,無邊無際的空靈中,仍有個我和我的覺受在…。念佛時,保有這樣的覺受,創造這樣的心靈環境,可取嗎?

  答:未進入的人應努力去創造,已有此覺受者,相應即可,離于能所取舍,妙在自然合道。念佛、做事正是全體呈露之時,不再分爲兩邊而生心。

  44、問:取舍心是輪回見,那麼淨業行人就是要信願厭欣,此二有矛盾嗎?

  答:不明事理的人,先應在取舍抉擇中明白真理,棄惡揚善,厭裟婆而欣求極樂。但如已消融信願于自心,念佛之行成叁昧,則取舍自盡,從方便道歸入真實道了.

  45、空的當下就是本性。有亦如是。一切時處皆是本性的作用處,何須再問“是誰?”呢?

  答:還有“空有”見否?還有分別之知否?在作用處還被境轉否?還識得法身本位的無相靈光否?參!

  

  心迹筆錄:

  智理居士提供

  1、觀妄想就是觀空。妄想一觑即無,拼命看住一個空,不讓六識有絲毫松動。

  評:把空也放過.

  2、聽佛號就是假觀,妄想來時觀空,妄想空時聽佛號,佛號句句聽清楚,莫用力,輕輕聽,讓心靜下來。

  評:聽自性的聲音在聲處全聞.

  3、妄想與佛號,其源頭皆是本性。本性是萬法之源。上座如此作觀,觸動靈機,靈知直行,與塵表脫開來。下座亦然,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依正二報,皆是虛幻。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諸幻滅己,非幻不滅。就這樣不斷地作觀做功夫,常常策勵自己,本性常在嗎?遇境還粘嗎?還有落處嗎?佛號輕提,讓心靜下來,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本性。

  評:猶帶意解,此解亦空,則入堂矣!

  4、有力時破識觀空,無力時轉識念佛,總令此心背塵歸覺,合于本性。

  評:總是多事。

  5、將此所作回向生西,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評:真有所作嗎?哪個西方?何時見彌陀?爲何要開悟?離開目前還有嗎?卻不道無西方,只是不離“這個”。

  6、打坐念佛,貴在空靈。

  功夫較疏,座中偶有空靈成片,常常是若幹閃光點而已。不管如何,感覺妄想已稀薄松動了許多。有時作意:此即臨終,隨即妄想消歇,一片空靈。佛號與彌陀相應,並信往生有份。

  評:自忘念佛于虛明,自了空靈于無見,自知目前惺惺而照,自信西方只在當體,圓明深合,實相寂光,養一片無事閑心,顯無量本有德光。

  7、兒女是債,讓人煩心,無須怨人,猶須責己,煩惱起處皆由定力不足,情見太重所致也。

  評:兒女即佛,煩惱即菩提,亂中真靜,見裏無見,情極于大悲。歸來卻無一法當情也。

  8、不除妄想,不求真,就是離心意識,無功用道,對嗎?

  評:切忌道著!

  9、許多經文與祖師論著中,都將“虛空”與“本性”等量並談。而我在座中的體驗是:妄想歇下來以後的空靈,是有空的覺受的,是與打妄想有所對待的覺受。能知道妄想和空靈等等覺受的,才是本性。那麼如何理解佛經,論著中的虛空即本性?凡夫本起因地,當妄想歇下來歸于空靈時,當依何觀?若守此一片空靈,是否滅盡定?修定次第及下手方便…等等之類,對我來講真是深不可測,一片迷糊。求師明示。又古德雲:不怕不活,只怕不死,初初下手是否應守此空定,滅盡六識。不怕功夫做死了,但求妄想歇下來。打得妄想死,始得法身活。至于從空定中觀源頭活水,當是後話,是否可並用?本人體驗:有時不待修定,本性亦能自然緣到,有時空空洞洞,作意參究,反而難得相應。接受了圓教一心叁觀的教理,當下就能契入真心直照的觀境--理入與行入,教與觀的關系。老師在《天臺教觀入門》序言中表述得十分精當,讀了非常受用。

  評:虛空是喻于本性的空靈妙境,非虛空即本性也,而虛空也只不過是本性的一朵浪花而己。清淨無分別的靈知是你本來,但不可落見,死守,或帶雜質,應一任自然。活潑隨緣,掃蕩一切習氣痕迹,在泯絕中圓顯,在作用處圓超。識得本來,自然體用如如。此中切忌分別研討,應消融體悟,直覺而觀。可參閱“大圓滿直指教授”。

  10、昨天一天閑而無事,可以有大塊的時間打坐念佛,功夫反而用不上去。有時家務很忙,抽空上座,反而得力。

  評:動靜心未去,功夫心還在,何時做到座上座下無別?

  11、藉著對本性的歡喜樂聞,把一個現成的文字答案含育在心,不斷地薰修觀照,作爲開悟的前方便,久之,亦能從解悟達真悟,對嗎?

  評:此須純真的老實人始得。

  12、很想念佛,又很想看書。塵務纏身,時間總是不夠。老師曾經告誡:適當地減少讀書,更多地閱讀心靈。遵師囑:目前以念佛爲主,盡量控製看書的時間,必要時仍忍不住翻閱幾段。認爲看書能讓我獲得很大的加持。

  評:皆是精進心未歇,未達本位自照之理,故仍被境遷。

  13、當心緣于本性,句句佛號從本性送出的時候,妄念不除排歇,空靈打成一片,打座的時候常顯本性,才談得上一切時中對本性的數數觀照,祈示。

  評:本性豈可緣?佛號豈有從本性送出?不知妄即真,相即性嗎?常顯本性,豈分打座不打座?如能了達全體即是,更無別來不求,更無二見,安心無爲,自然達道矣!

  

  

  

《空谷的回音 與無錫居士對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