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负有心人。从有心行起,不求无心,自得无心,对吗?
答:有心即用功中有为之心,如有使此心专一而定,从粗到细,从外到内,从对立到消融,自然会入无心境界,过了无心一关,方到真正本位.
31、问:未得一心,先求成片,一心与成片在功夫上有何区别?
答:先在念佛定中得一心,然后其力充足,自然在动静、顺逆、是非等一切时,一切处而一心不乱,明朗不昧也。
32、问:很喜欢做观心的功夫,也能让心静下来,六识不动了,心空无住了。但是想到临终时还是要靠一句佛号与弥陀愿力相摄相融。有人说:“临终就不去管他了,十方世界皆可往生,心一空,自然无生死。”此言有理,只恐无份。四果罗汉了脱分段生死。须是断尽见、思、惑,今人贪嗔痴尚未伏,理现力薄恐落空。若能将观心和念佛结合起来进行,并将此功德回向生西,方显二法门之殊胜处。
答:听吾偈曰:观心念佛不二,无念有念齐平。因中信愿念佛,果时自然往生。
33、问:佛号提起来就是本性现前,将此功夫移到一切时,就能佛号不断,觉性常照。以佛号为方便,念念照顾觉性,这是自力。同时执持名号求西方,这是他力。净土宗的二力法门是否如此体现?不过感到困难的是:①佛号可以不断,觉性难得常照;②若动中用功,则佛号也难以把持不断。力量不够怎么办?
答:①佛号可以断惑妄,但如能将执着名号之执也放下,则直入觉性常照顾而不昧也.②已明本性,六根皆是佛之作用,也即常念佛,所以持与不持已不重要,只要在当下不迷不执,自然与道相应。但觉性之照不断,觉于一切也,觉真念佛于一切时也。
34、问:“内空身心,外空世界”是否需要在入定后才能修?若平时常常观空,是否能帮助入定,动中也能入定吗?“内空身心,外空世界”就是一念不生吗?就是观照觉性吗?是从根本修,最直捷的方法吗?修法不能入定是一件很烦恼的事吗?
答:内外俱空,是为正定,也即一念不生,但如未破空而悟知空者谁,则仍不算观照觉性,故应返照穷源,顿显妙明真心,是为真实妙行。为入不入定烦恼是正见吗?是什么东西入定?参!
35、问:观“知空是谁?”有能知的觉性和所知的空。功夫至此,这一重能所是否也应双亡呢?
答:谁立能知所知呢?正双亡时又是谁在朗照呢?蓦直行去,切忌寻觅。
36、问:文字习气浓厚之人乏于直觉,不易入道吗?老师给我的最大帮助是,警策我:放下文字,不要再在比较、研究上做文章,如此下手是难得成功的。
答:尽大地均是文字,也全是般若,只是不识而已。
37、问:放下名,放下利,放下忧愁与思虑。然后再放下一切世间情绪化的波动因素,放下诸事的周旋思虑。然后再放下经书,放下文字教相,放下求定,只管念佛专一其心,放下光明,放下空,不管后面的路该怎么走,先从当下的功夫切实做起。一切法的下手处皆在放下,放不下是一切法的拦路虎。真正放下是大丈夫,不能放下谈何入门?常将“放下”二字贴在额头上,入道始有份。从今放下,愿常自励。
答:放下也须放下,照顾目前,自知当下冷暖,终契圆明。
38、问:听老师讲维摩诘经录音带,然后打坐念佛,句句佛号缘于心源,句句佛号契入本性。
师云:心中本具的维摩相会,性中的弥陀自显,此中法味,唯明白人自知,无法示人也。
39、问:空性朗照,方是对治散乱,昏沉的根本所在,对吗?
答:虽空而不住,朗照而不知,于一切习气而不作对治,圆妙一体之中,何曾有丝毫一法在?
40、问:禅宗有“开悟必须地动山摇”之说。念佛是谁?道一句!若谁开了口,香板即打上来!让我感到开悟可望不可及。如今常见善知识印证开悟,此乃解悟还是证悟?
答:我执之心动而无明之山摇,一一化归虚明空灵之中,则自知本来.知“念佛是谁”早道了也,还知吗?解悟证悟均可印证,只是印不着其人。
41、问:在自己对本性尚无证量的时候,是否应仰信圣言量?相信佛是不妄语者,他把心源的发现,证到的现量告诉世人。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信仰是真正的深信吗?若无力亲证,怎样才能深信呢?
答:依自心根量听闻佛法,而显信心不同,如能消归自性,则见地与行持同步,此时已离文字相与境界相,唯一心行,不立诸法,则真信自佛他佛不二,善根功德随开而深心坚固矣。
42、问:老师曾经告诫我们:适当地减少读书,更多地阅读心灵。
师云:到了无心灵可阅读时,尽大地是一本书,是无尽智。
43、问:创造正确的心灵环境,有助于达到真正的禅定,当旷达和深远呈现时,禅定就相距不远了。这是索甲仁波切法语大意。在我幼年时和学佛初期,曾有过几次这样的现量体验,未曾作意,不假修为,自然而然地置身于深广寂静,无边无际的空灵中,仍有个我和我的觉受在…。念佛时,保有这样的觉受,创造这样的心灵环境,可取吗?
答:未进入的人应努力去创造,已有此觉受者,相应即可,离于能所取舍,妙在自然合道。念佛、做事正是全体呈露之时,不再分为两边而生心。
44、问:取舍心是轮回见,那么净业行人就是要信愿厌欣,此二有矛盾吗?
答:不明事理的人,先应在取舍抉择中明白真理,弃恶扬善,厌裟婆而欣求极乐。但如已消融信愿于自心,念佛之行成三昧,则取舍自尽,从方便道归入真实道了.
45、空的当下就是本性。有亦如是。一切时处皆是本性的作用处,何须再问“是谁?”呢?
答:还有“空有”见否?还有分别之知否?在作用处还被境转否?还识得法身本位的无相灵光否?参!
心迹笔录:
智理居士提供
1、观妄想就是观空。妄想一觑即无,拼命看住一个空,不让六识有丝毫松动。
评:把空也放过.
2、听佛号就是假观,妄想来时观空,妄想空时听佛号,佛号句句听清楚,莫用力,轻轻听,让心静下来。
评:听自性的声音在声处全闻.
3、妄想与佛号,其源头皆是本性。本性是万法之源。上座如此作观,触动灵机,灵知直行,与尘表脱开来。下座亦然,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依正二报,皆是虚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诸幻灭己,非幻不灭。就这样不断地作观做功夫,常常策励自己,本性常在吗?遇境还粘吗?还有落处吗?佛号轻提,让心静下来,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本性。
评:犹带意解,此解亦空,则入堂矣!
4、有力时破识观空,无力时转识念佛,总令此心背尘归觉,合于本性。
评:总是多事。
5、将此所作回向生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评:真有所作吗?哪个西方?何时见弥陀?为何要开悟?离开目前还有吗?却不道无西方,只是不离“这个”。
6、打坐念佛,贵在空灵。
功夫较疏,座中偶有空灵成片,常常是若干闪光点而已。不管如何,感觉妄想已稀薄松动了许多。有时作意:此即临终,随即妄想消歇,一片空灵。佛号与弥陀相应,并信往生有份。
评:自忘念佛于虚明,自了空灵于无见,自知目前惺惺而照,自信西方只在当体,圆明深合,实相寂光,养一片无事闲心,显无量本有德光。
7、儿女是债,让人烦心,无须怨人,犹须责己,烦恼起处皆由定力不足,情见太重所致也。
评:儿女即佛,烦恼即菩提,乱中真静,见里无见,情极于大悲。归来却无一法当情也。
8、不除妄想,不求真,就是离心意识,无功用道,对吗?
评:切忌道着!
9、许多经文与祖师论著中,都将“虚空”与“本性”等量并谈。而我在座中的体验是:妄想歇下来以后的空灵,是有空的觉受的,是与打妄想有所对待的觉受。能知道妄想和空灵等等觉受的,才是本性。那么如何理解佛经,论著中的虚空即本性?凡夫本起因地,当妄想歇下来归于空灵时,当依何观?若守此一片空灵,是否灭尽定?修定次第及下手方便…等等之类,对我来讲真是深不可测,一片迷糊。求师明示。又古德云:不怕不活,只怕不死,初初下手是否应守此空定,灭尽六识。不怕功夫做死了,但求妄想歇下来。打得妄想死,始得法身活。至于从空定中观源头活水,当是后话,是否可并用?本人体验:有时不待修定,本性亦能自然缘到,有时空空洞洞,作意参究,反而难得相应。接受了圆教一心三观的教理,当下就能契入真心直照的观境--理入与行入,教与观的关系。老师在《天台教观入门》序言中表述得十分精当,读了非常受用。
评:虚空是喻于本性的空灵妙境,非虚空即本性也,而虚空也只不过是本性的一朵浪花而己。清净无分别的灵知是你本来,但不可落见,死守,或带杂质,应一任自然。活泼随缘,扫荡一切习气痕迹,在泯绝中圆显,在作用处圆超。识得本来,自然体用如如。此中切忌分别研讨,应消融体悟,直觉而观。可参阅“大圆满直指教授”。
10、昨天一天闲而无事,可以有大块的时间打坐念佛,功夫反而用不上去。有时家务很忙,抽空上座,反而得力。
评:动静心未去,功夫心还在,何时做到座上座下无别?
11、藉着对本性的欢喜乐闻,把一个现成的文字答案含育在心,不断地薰修观照,作为开悟的前方便,久之,亦能从解悟达真悟,对吗?
评:此须纯真的老实人始得。
12、很想念佛,又很想看书。尘务缠身,时间总是不够。老师曾经告诫:适当地减少读书,更多地阅读心灵。遵师嘱:目前以念佛为主,尽量控制看书的时间,必要时仍忍不住翻阅几段。认为看书能让我获得很大的加持。
评:皆是精进心未歇,未达本位自照之理,故仍被境迁。
13、当心缘于本性,句句佛号从本性送出的时候,妄念不除排歇,空灵打成一片,打座的时候常显本性,才谈得上一切时中对本性的数数观照,祈示。
评:本性岂可缘?佛号岂有从本性送出?不知妄即真,相即性吗?常显本性,岂分打座不打座?如能了达全体即是,更无别来不求,更无二见,安心无为,自然达道矣!
《空谷的回音 与无锡居士对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