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不可妄有揣模比较而生罪障。应常常亲近与自己有缘的正见具德的善知识,虚心请教,全体领受,那么,就会得到最大的加持了.
12、问:古德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又云:“知之一字,众祸之门”是否扫除悟迹,不留心痕?守住“知觉性”,是名守尸鬼吗?
答:灵知之妙知,不落分别而了然明达,故是众妙之门。如是妄想分别,种种颠倒取舍,则徒增烦恼执着,故为众祸之门.
悟人不可言悟,因悟也是假名也;智不可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真悟之人平常无为,连想自己是悟人都不可得。于是日用而无作,达而不留,心境一如,空寂明朗,心体湛湛.
13、问:亲属朋友,祈福消灾之求,常托于我。早晚课毕,回向给他们可以吗?性无两般,谁守住谁?有时心力不够,或者当事者本身的业力因缘,前因后果等…….往往有求无应,不能满其愿而引发疑谤讥毁。而有时若有感应,又会招来更多的外缘,难以摆脱,此类情形,应该如何处置之?
答:自求可达于无求,其品自高,他求徒落于纷动,妄增烦恼。因缘际会,依悲智而行方便,唯应不落自他不居真俗,不泥众事,自知作活计也.
14、问:“静极光通达”是指明静到极处,定中见光,与法身性光相融相通,对吗?但是我觉得①本性无相,何来性光?②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见光是着相吗?③静坐见光是生理现象,还是心理现象?
答:此静非动静之静,乃是虚极湛然,寂灭无待时的真静境界,于此静中,自性本有的灵妙真光,自然显露无余,但非可见之光,是智慧之真寂真照。此寂与照的不二,即是法身无相之光,无可言表,不可思议。因此①本性虽无相而不妨性光圆照。而②光即是性,即是明体,即是自心,即是万有,又非可知可见,可缘的诸相,故谁又能着得了它?③如未到根尘脱落,寂照不二的真光妙显之地,所见种种光均是有相虚妄之光。既有生理现象,同时也存在心理因素,着相的修行人,因为执着五色等光而落于偏差与外道。如能借光返源激发本性五智之光,则成为大圆满脱葛的虹光修法。但要以彻却的无相智慧为前提,否则非为正观。
15、问:打坐念佛,单提一句,妄念能做到随起随觉,较前少了许多。每座一小时,若再坐下去,心就不安,有时腰酸背痛,就躺下十几分钟,再坐又能空静下来,我的弱处是,耐不得苦痛,且自我原谅。有说:“年老无三昧,朽木不可雕。”真是这样吗?
答:专心念佛,静坐观照,应恰到好处,至于具体时间可酌情而定,坐到精彩大好时,放下打坐,自由身心,不可贪着好境界。平时宜在无事中进步,在无心中安养,忘记年龄大小,不刻意于任何一端,常常处自然的净念之中而显佛智佛德。
16、问:此心浪迹已久,初初下手,若束之过紧,反而躁动。修行如隔日虐,进进退退,时苦时乐,无有定数。都是波浪式的。觉受中,空也空不掉,欲速则不达。学生上学也有上课下课,修行是否也能稍歇一下。功夫暂时放下一放,该做的事做一做,该想的问题想一想,该说的话也不妨去说,然后上座用功,腰不酸,背不疼。做功夫的兴趣又提起来了,反能安心。不知对否?
答:此中修行,第一要明理;第二要发心;第三要懂得下手处;第四要知调摄身心;第五应不被过程所动;第六要做到不落功夫境界的痕迹;第七不要以比量心,借境调伏,应以现量心,转境为用;第八要自然平直、宽松、无为,安心于无念的明空之中。要诀:松紧自知方便。
17、问:知幻离不了,遇假粘得牢,行起解不绝,修行真烦恼.--修行写真求方于师
答:知幻幻已离--慧照破境故;
遇假缘真妙--皆真性所显故;
行处密无风--无行何所动;
无修何烦恼--悟归何用修。
18、问:天天都会有问题,若是有一天没有问题了,说明真实用功了,心安不烦了,对吗?
答:每天有问题,不作问题会,境空心本无,何须计彼此,真心本安乐,却被求心误,若悟本无旨,无安是真乐。
19、问:一心似有二用;一半念佛,一半观空。佛号如珠,空观如线。贯而穿之,妄念基本没有,这样对吗?
答:观空念佛对初学之人可能打成二半,但圆修之士则即空即念,非空非念,连一心也不可得,何况有空观与有念相对立的观修,故应于正念中消去两边的痕迹,归于自性不二的圆观之中,既不离妄也不求真,只是一任自然,无观而观,直到能所双亡,妙明自显。
20、问:心乱时守念不松,腿痛时强忍不动,如此束心耐苦,功夫会上去吗?
答:对于年青人或发心勇猛之士作暂时的方便即可,如一向如此执修,则易入外道魔境,反而心不空灵,妙乐不生,功德不显,死后可能入于恶道。老年人更不宜如此执着,应顺应身心环境,作心地的功夫,并把一切功德回向净上,以冀于法性中不生而生。
21、问:空--驳离了五蕴的粘缚,接近本性,绝非本性。那么禅宗的歇即菩提,心空及第归,该作何解呢?
答:空有多种:如空理,说缘起性空的道理;空法,以空来破人我等执;空境,行人进入十八空等等诸空境;真空妙性,空空之后,妙明真心全体现前,三身之光自然圆具,三德秘藏于斯顿显,则是禅宗所悟证的“空”。此本空之体即法身,光明朗照即报身,显现一切妙用即化身。故禅人悟证此空即得成佛。
22、问:有时似有二个用心处:一个打妄想,一个在念佛。但观“觉性无动转”妄想就会停下来,若念念观大觉,本性即念念在佛号间放光,妄念不除而自歇。那么佛号呢?
若佛号亦歇,那么“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生西资粮岂非亦无吗?或曰,功夫至此,可以任运求生上三土。此须功夫,更须自信心,求师明示,修行理路。
答:妄念不除而自歇时,如有佛号在,但心如虚空,观照分别,轻安无比,此是事一心不乱的境界。再进一步佛号亦空,虚空、轻安觉受亦亡,唯一湛寂妙性,灵光圆照,此为理一心不乱。“执持名号”是趋入一心不乱的方便法,由不同的见地与发心,趋入的境界会有差异。但真到了一心不乱之后,执持已去,名号亦空,或自然而持,不觉有名号在。因为已证入一心不乱,故正具备了生西的资粮。一心之中还要看见地与功德,及宿世的根机。一般而言,事一心不乱到极处,生死已了,证入二乘涅槃境界,往生可入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若不具德,见地又不彻,也可能在凡圣同居土中,(看他能否保持不退而含养善根功德)。但若具菩萨之功德事业,成就无量善根,分破无明,开显三身,则可直入实相庄严土而分证寂光。此中差异极大,不一而足。故仍要看行人自己如何用功及培养开显自性功德。
23、问:安住本觉,静观念佛,如别人在念相似。做事亦然,不是自己做,而是别人做;不是自己受而是别人受,与我无干,如幻游戏,顿觉自在。
①此处的“自在”与功夫得力,打开本来的实证自在有何异同?
②推而广之,一切时处,皆可如此作观否?
③这样作观是否将人与我,性与相隔离开来,于理合否?
④但这样作观可以帮助我离幻依体,可取否?
答:此是以观念降伏我执转入他境的方便,但因仍有别人在,故正说明有“我”在,连分别我执亦未破:①因为“他”在故与本位人无自无他有异。②不可做此观,应消融自他于不二之中,当下独脱,清静直观不立一切。③将人我,性相隔离,你说合不合理?圆理齐万物于一体,岂可强分,又岂可强合呢?④暂时做自他相换则可,因为借此知他本幻,或起同体大悲,但因仍落比量,故宜早早走过不可取为真实也。
24、问:暗自与人比较功夫,嫉妒有余,随喜不足,当作如何对治?
答:此是末法时代修行人的通病,也是发心不真,见地不彻,人我习气重造成的结果.应观众生即佛,我本无我,众相虽幻却是真佛之体,离众生无道可成,无善可修也。
25、问:功夫得力,守一不移实证的寂静定境,与通过引导辞,警策语心中默念而引发的空灵虚明,二者有何异同。后者作出了为禅定的辅助手段,可取吗?
答:守定无慧则入死水,有引导之意解则易得相似空灵与认知,如不依定而觉照,则狂慧难止。故应定慧圆修,含容戒性,使一切处不二。比较而言,后者如果是明师引导,仍是极为重要,因眼正行正,全靠明师故。
26、问:如何解释“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答:五度是方便,般若乃正智,如人有五根,若无意识,则几无所用。又五度外道均有,唯佛法因有般若之智,使一一度皆成无作妙行,圆融无碍,故能成就菩提。
27、问:打坐念佛,妄想来时观妄想,没有妄想观佛号。总让此心惺惺觉照,心中空空洞洞,佛号绵绵密密。从有心有作,慢慢地、轻轻地,合于无心无作之自然,这样对吗?
答:但应不分别于二端,不作想而观。
28、问:我有毛病是急于求成,佛号虽能打成一片。但是站不长久。定力脆弱得很,此时就想无念无心,往往失败。削弱了观照的力量,稍不留意,六识又动,欲速则不达,当何对治?
我想,应该安歇下心来做一番有心、有作的死功夫,佛号不断,观照不辍。就我而言,不怕不活,就怕不死,对吗?
答:知病即药,自知而已,用功应放松才对。返照念源不动即“死”,明了圆观即“活”,念在当下一念也。
29、问:我的观心念佛是有心,有作,有方位的。照性居中,妄念在左前方,佛号在右前方。图示:
妄念 佛号
\/
照性
①妄想来时观妄想出,没有妄想观佛号,总让此心惺惺觉,这样对吗?
②有用无用自己受用,我觉得很受用,是否着相不可取?
答:如此观照,在用功某一阶段是可以的,到一定程度则打破对立的方位,消融妄念、佛号、本性的差别观,一一融入空觉明照之中,更无诸多痕迹。
30、问:回家的心灵之路:从散乱心--有心--无心。路漫漫。功夫…
《空谷的回音 与无锡居士对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