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无锡居士对话
智理居士诚心向佛,为利大众,申诸问端,山人无言论议,老婆心切,此中切莫作实法会,因在诸人份上,本无如许葛藤也。
l、问:众生想佛观佛,即可成佛,也可具足诸佛正遍知功德,此释对吗?观想念佛的体、用何在?
答:思想与观行乃众生世界的根本原动力,不同的思想观行可造就不同的业与果,众生如能知佛的身口意的功德及其圆满的菩提道果,并从教义上如理地了解佛的知见,转为自己向佛学修的信愿之力,又能在实际中运观于心,发之于行,依种种方便,使自己的身口意时时处处与佛相应;或思佛德,或悟佛理,或观佛相,或观佛智,久而久之,使正因佛性的性具在缘因佛性的依佛缘修中,逐渐开发自性的功德,渐趋佛德,最后在一切种智的般若了因佛性中,圆满了三身四智十力无畏等一切功德,当然也可具足诸佛正遍知功德的十号之一了。观想念佛的体是自心本具与佛不二的功德潜质,如来藏性,如如之体,一切众生本来如是,观想念佛即依此体的理智而使成佛成为可能。通过努力观想念念与佛相应,不断开善根,逐步使人的有漏身心升华为菩萨乃至佛的清净功德,印合无间,三昧圆证,则是观行之用。
2、问:功夫得力,心地清净自然会少食少睡。那么修道人吃得下,睡得着,食睡不减则是妄想多,耗神所致吗?
答:功夫得力,心地清净是必然的,是否一定会少食少睡,则因人而异,也因修持的阶段不同有所不同。如有人用功得力,初入正定,但原本身体有疾或体虚,则此时可能食欲大增,睡眠转深转好。反之,如原本体质很好,精神充足,则食睡相对减少。但,第一、用功得力之人绝不贪吃贪睡;第二、用功得力之人,根尘不染,故不住于食睡上用功;第三、得力之人,清净平等、安祥、自然,故贯穿于生活的起居,一切均成为三昧正行,而不被食睡等所拘。因此功夫不在食睡上,而在心地。但心地未清净之前,也应适当调摄身心,注意饮食、睡眠的安排,当各障碍消除后,身心轻松,于心无事,则易得入相应的境地。
至于妄心多,耗神多,事务忙,或用功太过执着,时间安排不合理,心情紧张,以贪爱心求法乃至求身心的利益,则于食睡等方面必有偏失,身心难得安乐欢喜,如能依佛智慧,方便调伏,善用身心及与生活,则道业易成。
3、问:老师在信中让我不顾一切,单刀直入,超越文字,丢下拐杖。而我总有委屈,既不能一闻千悟,当然要反复熏习,习惯于扶墙摸壁。超越文字怕摔跤,丢下拐杖恐落空。向上一着乃大丈夫所行处,我辈如何有份,如何渐修?
答:有三种人可以单刀直入,一心用功:一是解理已圆,心中无惑,信心充足,愿行真切,唯念生死无常,一心用功,冀早日成就。二是解虽未透,但依佛语师言,直下信去,知净土乃真正归宿之邦,老实向佛,更不恋着五浊恶世,于是切愿往生,神栖安养。三是年岁已暮,精神常有不足,若学习思虑过多恐心乱难摄,故择抉行门,安身进道,更不管世俗及其余教法理论,只愿一心向前,以为死期,求佛临终接引而往生。
假如于理未明,年纪又轻,自信不及,则常常被教理与世事所困,被自己身心行止所缚,于思想未能离念而至妙,于行持未能一心而至无行,夹杂多端,其神难守,其志难一,反复研究,问题不断,则进进退退未能一定。如其方向正确,正思理法时,法乐充满,智慧渐开。如有一日彻底明白,放下一切,一心修持由定生慧(戒在其中),自然与佛相应,久久归于道妙。
4、问:连续的打坐念佛会有枯寂感。希望走一走,动一动,做点事。而事情做多了,又希望能静下来打打坐。乍一坐下,往往是心灵最宁静的一段。此时若不刻意寂寂,着实照管,妄想又会光顾这颗稍事休歇的心,功夫定力很好的人大概不会这样吧?那么应该怎样动静有致地修行调心呢?
答:不要到枯寂感出现才走一走,在法味正浓,意念清湛时不住此境而下座行走做事。于修中无修,不使枯寂与劳累出现,心不住两头自然安养清净。暂时的宁静与妄想不适等境均不可理会,于静寂不受其乐,于烦妄时不落于对治。只要一心持去,更无分别思量,则能超越动静能所,使自心深入性源湛然一片之中。
5、问:修行之弦绷得很紧的人,常觉时钟走得太快。触事遇缘皆是打闲叉,今天的定课又要完成不了,久而久之,修行的目标就成为定课,但是若无定课,又免不了堕于懈怠。五欲六尘刻刻伺机,何敢有喘息之懈。无作、无为、无功用道的行者风范,可以仰慕,不敢为伍,无奈于自力未充,无量劫来,大概尽是如此这般。
那么修行途中应该怎样处理好有作与无作的关系,使之趋于融合?是否通过有作的事修自然契合无作?若废于事修,妄谈无作,是否就是功等?怎样卸下修行的重负,让心安祥?
答:学佛人对于修持的定课内容与时间应有一个恰当的安排,使自己能安心地运用定课的如量行持。一是不能过多过繁,以对机为宜。二是用功不能太紧,如调弦之喻。至于日常生活,因缘际会可以适当应酬,如事安排,应做到以座中的功夫,应用于日常之中,使学佛的修养、悲智的功德日渐展显。无作、无为、无功用道是初心学人难以达到的修行见地与境界。但可以在闻思修、戒定慧等善巧之“作”中,逐渐达到自性作而无作,使身口意在清净中,不取不舍,不加分别,平等一体使无作的妙作遍于一切处。同理,万法本空,诸行无为,乃是悟知诸法实相,法性常住无为之道,但此无为并非偏空之无为,乃是即缘起无为中的无为,所以了达真无为的人,正是善行功德事业,庄严国土,利益有情的有为妙用在。
这里的无作,无为与无功用道,都离不开悟与证,如未能到事理、心法等的不二不能摄归无念真心,不了真心无待的妙用,就不可能统万法于一心,融万行于一体。因此在善用功行中,应以智导行,以行化境,使心境一如,契合圆超,妙道无寄,自然任运而相应。
6、问:修行应该怎样识得自性,观照和保任自性?
答:从解而知有真性,信而欲证知万法皆虚而返流归真,于是摄万念归于一念,于一念现前时,观照此念从何而生?即念即照,穷斯念源,根尘顿脱,灵光独耀,全体是知,全体是用,妙明空觉,当下了然,得师印证,不偏不倚,直下承当,无疑无惑,从此翻转本体做功夫,使得十二时而不被物迁,不被念转。时时保而不死,随而不滞,自性明体,常在而含容圆照,终至于任物自在.
7、问:面临冷、暖、苦、乐是否应这样体认:觉受本空,无有能所。但是没有证量,五蕴犹存,果报不虚,觉受依然,此时应该怎样生起如理的正见?
答:学佛之人先是从师处得皈依,得法;从理处得解;从发心而趋入于基本之行。从此于心于法,于境于受有许多的变化发展,如能信心不退,理智不惑,放下万缘,一心用功,则于定心中证入三昧,体悟真性,亲切欢喜的法乐觉受从此常现,自然对世法的觉受会不触不背,任运自显而不动身心,不受其困。如果其心未专,定意未均,而想在种种苦乐中不受其影响,乃是难上加难。所以学佛者,先从因中解脱,然后才能在五蕴果报中得自在,此必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如舍本逐末,不在心地上用,对每件事物或每一次感受中去对治用功,则必然会落于散漫,毫无头绪。
另外,如能了知诸法如幻,返归念源而念佛,转向外的妄觉入于无分别的真觉,则心空一切空,自然不落世俗的觉受而被缚.
8、问:悟道的人,见性以后,除习气,保任本性。那么尚未见性的人,是否也应该刻刻照顾本性,保护本性?
答:未见性人应以理导行,使行契理,念念归真,自然有一天会亲见本性,然后方知所谓的保即不迷失,不逐境常住实相真心的妙明觉照之中。
由此可知,未见性人不可妄谈多思,只可依师指示,明理生信,发心起行,行起解绝,总有到家的时日。
9、问:刻刻保护本性通过怎样的努力可以彻证本性?
答:未见性人,只可说正见理性而坚定其志,努力向上而力求证悟。其中有三:一、初修之中应依法而修,如念佛、持咒,观想参究等等,借修法而得定。二、定光化空,不见身心世界,此时返照空之性,空之化变,体究知空之知,打破空与幻,能与所,初悟灵妙觉性。三、即此知之性,不落两边,迥脱根尘,常知而常照,渐成一片,然后圆照法界,圆明了达,山河大地全体本性,更无二致。一切现成,别无所成,全体是佛而无佛,全体是心而非心,不可思议中妙显一切功德也。从此变化难测,运用无亏,非知而可知,非见之所能见也。
10、问:当心安住在本位的片刻时,我会感觉到外面的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顾内心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否走向消极的一面,成为生活和人群中的另类?
答:这是行人理悟本位而专心定于心行时所产生的现象。先摄万法归于一心,再进一步泯绝一心的痕迹,直入觉源,内外一片,圆照不昧。因此开始似有放下性的消极,是消极于世俗而积极于佛道的过程,最终使人心地花开,亲切圆融,悲智双运,摄持与利乐一切众生,故不会成为另类--本无类而显千差万品也。
11、问:常闻“明体”是否就是本性?显密证体有何异同?密宗上师的加持力是否较显宗更为殊胜?
答:明体是什么?本性如何见?不在于名词的对照比较,在于真修实证。显乃佛祖依理对机的明显说,密是佛菩萨实际证入的道果。依果示法即是密法;以显接引,即是教下。本是一体的形与质,如能双融则妙,对立比较,生诸矛盾者则有大碍。所以悟证相应者,知是一体无别,未悟入者知见丛生,无有归期。
至于加持力,显密本无差别,显密的诸佛菩萨本来于圆通中作不同示现而已。至于显密教派中的上师、法师、禅师等各依他的证悟的程度及众生的福德因缘,呈现不同的加持,有顺加持,有逆加持,有隐有显,有外有内,不一而足。…
《空谷的回音 与无锡居士对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