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與無錫居士對話▪P2

  ..續本文上一頁故不可妄有揣模比較而生罪障。應常常親近與自己有緣的正見具德的善知識,虛心請教,全體領受,那麼,就會得到最大的加持了.

  12、問:古德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又雲:“知之一字,衆禍之門”是否掃除悟迹,不留心痕?守住“知覺性”,是名守屍鬼嗎?

  答:靈知之妙知,不落分別而了然明達,故是衆妙之門。如是妄想分別,種種顛倒取舍,則徒增煩惱執著,故爲衆禍之門.

  悟人不可言悟,因悟也是假名也;智不可得有無,而興大悲心。真悟之人平常無爲,連想自己是悟人都不可得。于是日用而無作,達而不留,心境一如,空寂明朗,心體湛湛.

  13、問:親屬朋友,祈福消災之求,常托于我。早晚課畢,回向給他們可以嗎?性無兩般,誰守住誰?有時心力不夠,或者當事者本身的業力因緣,前因後果等…….往往有求無應,不能滿其願而引發疑謗譏毀。而有時若有感應,又會招來更多的外緣,難以擺脫,此類情形,應該如何處置之?

  答:自求可達于無求,其品自高,他求徒落于紛動,妄增煩惱。因緣際會,依悲智而行方便,唯應不落自他不居真俗,不泥衆事,自知作活計也.

  14、問:“靜極光通達”是指明靜到極處,定中見光,與法身性光相融相通,對嗎?但是我覺得①本性無相,何來性光?②凡所有相皆是虛幻,見光是著相嗎?③靜坐見光是生理現象,還是心理現象?

  答:此靜非動靜之靜,乃是虛極湛然,寂滅無待時的真靜境界,于此靜中,自性本有的靈妙真光,自然顯露無余,但非可見之光,是智慧之真寂真照。此寂與照的不二,即是法身無相之光,無可言表,不可思議。因此①本性雖無相而不妨性光圓照。而②光即是性,即是明體,即是自心,即是萬有,又非可知可見,可緣的諸相,故誰又能著得了它?③如未到根塵脫落,寂照不二的真光妙顯之地,所見種種光均是有相虛妄之光。既有生理現象,同時也存在心理因素,著相的修行人,因爲執著五色等光而落于偏差與外道。如能借光返源激發本性五智之光,則成爲大圓滿脫葛的虹光修法。但要以徹卻的無相智慧爲前提,否則非爲正觀。

  15、問:打坐念佛,單提一句,妄念能做到隨起隨覺,較前少了許多。每座一小時,若再坐下去,心就不安,有時腰酸背痛,就躺下十幾分鍾,再坐又能空靜下來,我的弱處是,耐不得苦痛,且自我原諒。有說:“年老無叁昧,朽木不可雕。”真是這樣嗎?

  答:專心念佛,靜坐觀照,應恰到好處,至于具體時間可酌情而定,坐到精彩大好時,放下打坐,自由身心,不可貪著好境界。平時宜在無事中進步,在無心中安養,忘記年齡大小,不刻意于任何一端,常常處自然的淨念之中而顯佛智佛德。

  16、問:此心浪迹已久,初初下手,若束之過緊,反而躁動。修行如隔日虐,進進退退,時苦時樂,無有定數。都是波浪式的。覺受中,空也空不掉,欲速則不達。學生上學也有上課下課,修行是否也能稍歇一下。功夫暫時放下一放,該做的事做一做,該想的問題想一想,該說的話也不妨去說,然後上座用功,腰不酸,背不疼。做功夫的興趣又提起來了,反能安心。不知對否?

  答:此中修行,第一要明理;第二要發心;第叁要懂得下手處;第四要知調攝身心;第五應不被過程所動;第六要做到不落功夫境界的痕迹;第七不要以比量心,借境調伏,應以現量心,轉境爲用;第八要自然平直、寬松、無爲,安心于無念的明空之中。要訣:松緊自知方便。

  17、問:知幻離不了,遇假粘得牢,行起解不絕,修行真煩惱.--修行寫真求方于師

  答:知幻幻已離--慧照破境故;

  遇假緣真妙--皆真性所顯故;

  行處密無風--無行何所動;

  無修何煩惱--悟歸何用修。

  18、問:天天都會有問題,若是有一天沒有問題了,說明真實用功了,心安不煩了,對嗎?

  答:每天有問題,不作問題會,境空心本無,何須計彼此,真心本安樂,卻被求心誤,若悟本無旨,無安是真樂。

  19、問:一心似有二用;一半念佛,一半觀空。佛號如珠,空觀如線。貫而穿之,妄念基本沒有,這樣對嗎?

  答:觀空念佛對初學之人可能打成二半,但圓修之士則即空即念,非空非念,連一心也不可得,何況有空觀與有念相對立的觀修,故應于正念中消去兩邊的痕迹,歸于自性不二的圓觀之中,既不離妄也不求真,只是一任自然,無觀而觀,直到能所雙亡,妙明自顯。

  20、問:心亂時守念不松,腿痛時強忍不動,如此束心耐苦,功夫會上去嗎?

  答:對于年青人或發心勇猛之士作暫時的方便即可,如一向如此執修,則易入外道魔境,反而心不空靈,妙樂不生,功德不顯,死後可能入于惡道。老年人更不宜如此執著,應順應身心環境,作心地的功夫,並把一切功德回向淨上,以冀于法性中不生而生。

  21、問:空--駁離了五蘊的粘縛,接近本性,絕非本性。那麼禅宗的歇即菩提,心空及第歸,該作何解呢?

  答:空有多種:如空理,說緣起性空的道理;空法,以空來破人我等執;空境,行人進入十八空等等諸空境;真空妙性,空空之後,妙明真心全體現前,叁身之光自然圓具,叁德秘藏于斯頓顯,則是禅宗所悟證的“空”。此本空之體即法身,光明朗照即報身,顯現一切妙用即化身。故禅人悟證此空即得成佛。

  22、問:有時似有二個用心處:一個打妄想,一個在念佛。但觀“覺性無動轉”妄想就會停下來,若念念觀大覺,本性即念念在佛號間放光,妄念不除而自歇。那麼佛號呢?

  若佛號亦歇,那麼“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生西資糧豈非亦無嗎?或曰,功夫至此,可以任運求生上叁土。此須功夫,更須自信心,求師明示,修行理路。

  答:妄念不除而自歇時,如有佛號在,但心如虛空,觀照分別,輕安無比,此是事一心不亂的境界。再進一步佛號亦空,虛空、輕安覺受亦亡,唯一湛寂妙性,靈光圓照,此爲理一心不亂。“執持名號”是趨入一心不亂的方便法,由不同的見地與發心,趨入的境界會有差異。但真到了一心不亂之後,執持已去,名號亦空,或自然而持,不覺有名號在。因爲已證入一心不亂,故正具備了生西的資糧。一心之中還要看見地與功德,及宿世的根機。一般而言,事一心不亂到極處,生死已了,證入二乘涅槃境界,往生可入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亂若不具德,見地又不徹,也可能在凡聖同居土中,(看他能否保持不退而含養善根功德)。但若具菩薩之功德事業,成就無量善根,分破無明,開顯叁身,則可直入實相莊嚴土而分證寂光。此中差異極大,不一而足。故仍要看行人自己如何用功及培養開顯自性功德。

  23、問:安住本覺,靜觀念佛,如別人在念相似。做事亦然,不是自己做,而是別人做;不是自己受而是別人受,與我無幹,如幻遊戲,頓覺自在。

  ①此處的“自在”與功夫得力,打開本來的實證自在有何異同?

  ②推而廣之,一切時處,皆可如此作觀否?

  ③這樣作觀是否將人與我,性與相隔離開來,于理合否?

  ④但這樣作觀可以幫助我離幻依體,可取否?

  答:此是以觀念降伏我執轉入他境的方便,但因仍有別人在,故正說明有“我”在,連分別我執亦未破:①因爲“他”在故與本位人無自無他有異。②不可做此觀,應消融自他于不二之中,當下獨脫,清靜直觀不立一切。③將人我,性相隔離,你說合不合理?圓理齊萬物于一體,豈可強分,又豈可強合呢?④暫時做自他相換則可,因爲借此知他本幻,或起同體大悲,但因仍落比量,故宜早早走過不可取爲真實也。

  24、問:暗自與人比較功夫,嫉妒有余,隨喜不足,當作如何對治?

  答:此是末法時代修行人的通病,也是發心不真,見地不徹,人我習氣重造成的結果.應觀衆生即佛,我本無我,衆相雖幻卻是真佛之體,離衆生無道可成,無善可修也。

  25、問:功夫得力,守一不移實證的寂靜定境,與通過引導辭,警策語心中默念而引發的空靈虛明,二者有何異同。後者作出了爲禅定的輔助手段,可取嗎?

  答:守定無慧則入死水,有引導之意解則易得相似空靈與認知,如不依定而覺照,則狂慧難止。故應定慧圓修,含容戒性,使一切處不二。比較而言,後者如果是明師引導,仍是極爲重要,因眼正行正,全靠明師故。

  26、問:如何解釋“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答:五度是方便,般若乃正智,如人有五根,若無意識,則幾無所用。又五度外道均有,唯佛法因有般若之智,使一一度皆成無作妙行,圓融無礙,故能成就菩提。

  27、問:打坐念佛,妄想來時觀妄想,沒有妄想觀佛號。總讓此心惺惺覺照,心中空空洞洞,佛號綿綿密密。從有心有作,慢慢地、輕輕地,合于無心無作之自然,這樣對嗎?

  答:但應不分別于二端,不作想而觀。

  28、問:我有毛病是急于求成,佛號雖能打成一片。但是站不長久。定力脆弱得很,此時就想無念無心,往往失敗。削弱了觀照的力量,稍不留意,六識又動,欲速則不達,當何對治?

  我想,應該安歇下心來做一番有心、有作的死功夫,佛號不斷,觀照不辍。就我而言,不怕不活,就怕不死,對嗎?

  答:知病即藥,自知而已,用功應放松才對。返照念源不動即“死”,明了圓觀即“活”,念在當下一念也。

  29、問:我的觀心念佛是有心,有作,有方位的。照性居中,妄念在左前方,佛號在右前方。圖示:

  妄念 佛號

  \/

  照性

  ①妄想來時觀妄想出,沒有妄想觀佛號,總讓此心惺惺覺,這樣對嗎?

  ②有用無用自己受用,我覺得很受用,是否著相不可取?

  答:如此觀照,在用功某一階段是可以的,到一定程度則打破對立的方位,消融妄念、佛號、本性的差別觀,一一融入空覺明照之中,更無諸多痕迹。

  30、問:回家的心靈之路:從散亂心--有心--無心。路漫漫。功夫…

《空谷的回音 與無錫居士對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