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與蘇州居士對話錄▪P4

  ..續本文上一頁覺得原來這一切是這麼的好啊!你改變了你的自身,同時,你見到人間也是天堂。人間也是淨土,是人把自己搞糟的了,把自己困住了。你會有這個體會,原來一切都是好的。那麼原來爲什麼覺得不好呢?哦,原來不明白,沒有智慧,我原來沒有這樣的修養。通過宗教的說理,通過不斷的熏陶,經過一種方法的鍛煉,我提升了,我心裏有天堂,心裏面有淨土,我再看人間都是天堂,都是淨土。沒有宗教,你得不到這個,在社會上怎麼樣的教育,在這方面來講都是沒有用的。因爲你是作意的,有影響的,人與人之間都有功利。你有這個在,你去不了這個。而宗教開始時要遠離人間那種追求的,它首先要追求一個解脫,追求清淨、智慧,追求一種非常美妙的境界。先把你的煩惱、迷執、困惑放下來,當你丟掉了這些之後,你內在就莊嚴了,就清淨了,解脫了。那你的心透明了,不再戴著有色眼鏡,不再憤世嫉俗地看問題了,不去鬥爭。當你學法後的心,再次進入這世界,然後你發現這些都非常美。一切都是很美的,一切都是很真,然後你以大悲心來做人,來利益衆生,這個世界改變了。改變不是因宗教,是因爲通過宗教而改變,是人通過宗教而改變了自己。改變了自己,就是改變了一切,因爲一切都是你自己構成的。你看到好,看到壞,都是你自己。沒有你自己,你怎麼會知道好和壞呢!因爲你莊嚴,所以世界莊嚴,你不莊嚴,世界一塌糊塗。因爲你有好口味,所以吃東西才有滋味,你口味不好,吃再好的東西也不好吃。宗教就是使你有好口味、好心情,這就是真正的意義,哈哈!

  在你修行的道路上,你要借一副眼鏡給自己戴。佛經,善知識的指導就是眼鏡,你眼鏡近視看得不遠,通過佛法,佛經,通過善知識的指導,這就是眼鏡。先借一副眼鏡來看看。

  我們不探索與我們無關的東西,探索你的現在。你有什麼煩惱,我不知道你有什麼煩惱,但你知道自己有什麼煩惱。煩惱是從那裏來的,當然你問你自己和問別人不一樣。問自己是明智的,問別人是無知的,沒有智慧的。你希望別人有一種神通或者有一種恩惠,或者有一種特殊的大法,解決你的煩惱,如果別人能解決你現在的這些煩惱,但也解決不了你這一生的煩惱。要用你智慧去認識煩惱的源頭是什麼,用自己的智慧,方便去解決它,他才可以有自己的功德和修行。你要明白就真受用不盡了。

  在修行上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所歸,這樣你才會不斷地進步。這個找不到,幾年很快就會過去。

  二十叁、問:請老師給我一些開示,是否不用急于學完一個宗派。

  答:其實對一個宗派,一本佛經的學習,不可能一次到位的,一次到位的概念是虛假的概念,虛假的認識。當你成熟的時候,你的契入雖然不多,但是很深很廣,很真實。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不急于要學完一個宗派。關鍵是你在這個宗派裏你獲得了什麼,或者說你會有什麼體會。或者說一種機緣使我們進步了,這是最重要。有的人學了很多,幾年來沒有進步,那麼這個法對你而言就沒有價值。所以,關鍵是不要錯過目前,錯過目前就錯過了永遠。

  二十四、問:修學的計劃與不求而求。

  答:不以計劃爲計劃,不執著于計劃,不是說不要計劃,零亂的修行是不可取的。在自己的心靈上不落于求,不執著追求。所以《華嚴經》上講“善法愛者,諸菩薩求”。但是這個求不是一種執著地求,是自然地向這個方向前進地求,有這個如理的方向,我走向這個方向就是求。

  二十五、問:有爲和無爲。

  答:你念佛,念而無念,即不作意,不造作,不執取,如是心無所住,無念而念,那麼念佛就是無爲。有的人說我什麼事都不做,什麼願都不發,這不是無爲。這是你故意去這樣做,這更有爲。有意這樣做,還是有爲法。所以不能在事上去論,要看你的心是有爲還是無爲。事上是講不清楚的。

  二十六、問:理論和智慧?

  答:任何一種理論,一種道理,當你看到它的真實意義的時候,才是智慧。你明白了,你的明白就是智慧,然而能夠解決問題,增加你的修養、增加你的品味,理論不再存在,理論是講給別人聽的,別人聽了你的理論覺得是理論那就是理論,如果別人明白了,那就是智慧,如果別人記住了你的話,啊!你的講法很好,這就是理論。

  二十七、問:我們看理論的時候,不一定馬上變成智慧。

  答:那這就是理論,不是你所需要的。這種理論是別人需要的,是另一類人的需要,或者說不是你目前的需要。這個世界其實並不存在理論,因爲要說明一個問題,解釋一個問題,但是解釋的人是用智慧來解釋這個問題的,那麼,聽的人同樣也應該以智慧去聽,去明白它,那麼就超越了理論。

  二十八、問:理論的對與錯?

  答:對和錯是比較的,如果沒有比較就沒有對錯,所以沒有絕對的對和絕對的錯。任何的理論都是爲了宣揚一種自己的觀點或者解釋一個問題,所以理論在一個時期可能是對的,另一個時期可能是錯的。

  二十九、問:是否一種理論對不同人也會有對有錯?

  答:對的。對某些人,這種理論可能是對的,對另一些人可能就不適合了,因此對與錯存在著主客的相對關系。但是,作用如何,還要來看這個人實現之後,才可以說,實現這個理論之後得到什麼,得到進步,得到了一種美好的東西,這說明了你運用這個理論是對的,醫學中的很多理論,如:溫熱派……等等,能把病治好了的,那麼就是對的,不對症,就是錯的。這個理論可以是相互關聯,但,也存在相互攻擊、相互容納,那都是人在這裏起作用的。有地位的人,有自己高見的人,在理論與理論之間起了一些調和或者排斥的作用。

  理論是死的,人是活的,看你是怎樣用好這個理論。而當你有智慧的時候,不但佛經是佛法,世法也是佛法。你超越了理論的時候,用你的智慧來看一切問題的時候,一切萬法,都是真理的如實呈現。

  叁十、問:悟?

  答:所謂的悟,是在他的實踐過程中超越了他內在的困惑和束縛,超越了他對外部世界的困惑和束縛。你獲得了一種悟,你獲得了矛盾的統一,獲得了內外的統一,獲得了一切實踐中的統一,用你悟境的真實的智慧,再觀照在你的認知當中,你就超越了理論概念、煩惱執著的束縛,以“無”的心智自自然然地能夠體現你的那種作用,是自然的。因爲你的悟不是作意來的,不是空白的,悟是在實踐當中的,在你忽然而悟,頓然而超,脫落了根塵與對立之後。

  你站在高空中看下界看得很清楚。下界的問題、下界的現象你用高空上的智慧面對它來顯現它,你怎麼能看不清楚呢!!!

  

  

《空谷的回音 與蘇州居士對話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