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谷的回音 与苏州居士对话录▪P3

  ..续本文上一页然消融对世界的执著。对世界相对的概念。消融对自身存在的分别、负担。他突然之间会觉得脱开了这种任何的沉重任何的影响。生活在当下的空里面。这种解脱、清醒的感觉是没法形容的。只有内在的明白,当然这里面有欢喜,但又不执著于这种欢喜。在这个明白之后,他要在缘起上起明了的觉照。朗照一切,明明白白的说话,清清爽爽啊,就是这样,但,这是实有的吗,不是。由缘而生,是明分,就是明体所现,象镜子照物一样啊,来来去去。空分里面得根本智,明分里面显现为差别智。如果这个空分和这个世界相对的话,那么,这个空分是有分别的。这要注意,如果你感觉我的空很净,但是看到这个世界很烦,这个世界不清净,这个空分是不正确的。这个不是真的见到空性,这个空是感觉的空,觉受的空,不是真空。如果不真空的话,他对世界会产生一种厌恶,会退到自己这个圈子里面来,一直保着它。很多修行人见到的空是这个空。这个空没有用,这个空会产生另一种烦恼,甚至不愿意起悲心,利益众生,这个空执的障碍非常大。甚至入魔,因为不具备正法、不具备现量、不具备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说一定见闻到离空之空,无分别的空,灵知活泼的,而且和万物融和的,没有彼此之分的,不是里面好象是空,外面好象是有的。不建立这个对待。这个空是真空。然后,因为有真空之故,它肯定要起照。朗照万物,它是圆周的,不是说我看你只有你,执著在这里,不是的,看到你,看而没有看,这一切也是朗照的。所以说在一切法上,一切缘上都是圆觉的,一切皆圆,一切皆觉。时时刻刻都是如此,那就是明分。有了明分的时候,就能产生智慧、方便、慈悲、大用。都在这里面显现。

  这里所讲的明分不是当时见到体性的明分,是起照的明分。不再是修行的问题,是启用的问题。所以一旦见到空性,他的明分就会出来。如果真的明白这个,不用执著于法。岗波巴大师也讲,一个真正见到本性的人,不能斤斤于计较修行的精进或者不精进,精进和不精进是一致的。开悟不在闻思上作功夫。不在这上面努力,意思说你真的明白就是了。但是修和不修都是无碍的,而不要另外有所修,有所求。求一个法,或者求一个什么东西,其实不需要再去求。就这样子保任,这样子觉照,这样子下去。因为所有的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而你已经达到这个了,还要再去修个什么?不需要修,但你,也没有离开修,行住坐卧,念念即空又明,即明又空,空明不二就是真修。无为真修就是大道。它是趋向于真实的菩提大道的。不求更好,很多人修行不成就是因为被法所障。其实,一丝不挂,什么都没有,但是也不妨打坐,不妨念佛。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更容易成就,更真实。

  有些人世俗的东西能超越,佛法没有超越,总是要修一个法,总是要得到什么,总是要努力,其实越努力,离道越远。它是要你息下来,要你回到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地方什么都不是。

  法身就是我们的灵知,但我们初见到的灵知,由空来现,离知解、离分别、离感受的当下,了了分明,这个灵知的本身就是法身。但是这个法身在没有透脱万物之前。没有超越我们微细的烦恼之前,这个法身不是广大圆明的,它是一点灵光。而法身的圆满它要借助智慧,通过智慧了达一切之后,法身才能圆满。而在了达一切的时候,必须借助解脱,解脱一切束缚,解脱一切微细的烦恼,之后般若才能清净,所以三个是一体的。法身是体性,般若是观照,解脱是事用。没有法身你观照什么,你观照的是有为的;你有观照,但你不去解脱,而观照又起什么用呢?观照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脱。解脱烦恼,解脱执著,解脱习气。解脱任何对你的影响的方面,只有解脱法身才能圆满。不解脱法身怎么圆满呢?所以不要小看这一点灵光,而且这一点灵光没有什么非常奇特,没有什么神通,但把握这一点灵光,而且这一点灵光非常正确,它是真实性的,离分别的,本然性的,这一点一旦明白,禅宗来讲,就是明心见性了。道上已经开始了,是真实的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从这时开发了。然后依这个来起照,而不是另外有一个法,有一个什么东西来起照。依这法身体性起观照。依这法身体性的观照来了一切。而不了而了,知道什么都是自性的显现,都是空化幻影。以不了的心来了一切法的执著,然后以这个了的功德来庄严这个法身,而法身才能圆满。修道没有离开这三点。明白这三点佛法都在里面了。

  十八、问:有一只蚊子飞过,我把它拍死了,这是第一念。第二念,我怎么杀生呢?第三念,别管它,不要住在这上面。

  答:第一念,可以说是无心,也可以说是无记,第二念,是过去听经,或者看书看来的。第三念,是一种破的智慧。这在三个念头,其实都有落处的。应该不作意,在大悲的作用下,虽然把蚊子拍死了,不要作意想,但是不是不知道。正在知道的时候,充满大悲,但是不作大悲想。这可以是一种修养,在平时养成一种大悲的心。你所有的心都是清净的。那么,在你作用的时候,就是放光。

  如果没有到这里,千万不要轻易杀生!

  十九、问:请开示一心。

  答:很多人对待一心并不是很明白,不是你的思想“一心”,这个所谓的一心遍法界都是一心,一切众生,一切万物都是用一心来显现的。都是同一个心,同一个源。所以这个心不是唯心的心,不是和唯物相对的心。不是你的精神和感觉的心,这个心要通过你的修行才能知道。虽然你不知道,但是你还是没有离开这个一心。任何一众生,无论是天上众生,还是地下的众生都没有离开这个一心。

  二十、问:修行人怎样不受世俗业气的影响?

  答:修行人入定,降服烦恼之后,他的身体、生理现象得到相对的净化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敏感性的现象,别人的病气会到他的身上来,那么怎样处理呢?

  第一个阶段,应该回避,因为它的力量不够要保护,保护自已的定,自己的清净,使自已的定和力量更加深化,使自己的觉受更加空,更加明了。养到一定的时候,以一定的方式,以悲愿转化众生。这时他有一种不再受染污的力量产生。因为力量悬殊很大,现在的清净是弱清净,不是强清净。而凡夫的力量是强力,凡夫的欲望,他的业力,凡夫的力量比修行人的力量大得多,我们把世俗的力量去掉了,我们新的力量刚刚产生,还很弱。这个弱正好受到他的侵袭,所以修行人有时觉得他消融了世俗的东西,他反而没有了力量。其实这是正常的,你要养这一点清净,养这一点轻安,养护到一定的时候,整天都是这么清净,都是这么轻安,后来慢慢地力量才会增长。这个养出来的才是接近于道的东西,有这个在还不是道,接近于正定的东西。真正的好的能量,开始产生了。修道的人的气是清净的,因为他发心清净,不生烦恼。如果他在定中就养成了这种气,这些在成道不成道两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候不能随便地给人治病,有个祖师说,你随便给人治病,就好比把家中的无价宝,拿出去换钱用了。得不偿失了。这就是定气,会由此产生智慧气,产生空。没有这股气,是空不掉的,空也是无记空。

  二十一、问:怎么样“观想”,我不是太清楚,能否请老师作个开示。

  答:这有一个阶段的。

  第一步,你看这个杯子,不要有意去想,让它自然呈现,就是看,不要想着看,然后,把眼睛闭上,有没有,如果没有,再看,如果有的话,不用再看。

  第二步,如果不用想它也出现,但那个空不在脑里面,它在空里面。你不能放得太近,要在虚空里面,虚空里面是原物。你就定在上面,不再注意身体,不再注意妄想,不再注意其它东西。

  第三步,你不用想,它自然会出现。出现的很自然,而且很长时间能保持住,再起变,这个茶杯,不再是这么小,茶杯变得很大,或者你观的是水,遍虚空都是水,你也是水,任何东西都是水,如果你观的是佛,那么,任何东西都是佛,你融化了,这是第三步。

  第四步,当这个虚拟之象出现的时候,你就入定了。定到极处的时候,突然之间就没有了,这个虚象就没有了。一片清朗,也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不可言表,就进入根本道了。

  第五步,根本智就来了。进去之后,有时这样,有时不这样,平时也这样,平时是一种因缘的这样。后来慢慢地不是那么地清晰。但是它的利用,越来越大,不是停留在这里。这是第五步。它和你的行为构成一体,但是没有动心处。当你有动心时候,把它拿掉就是了,这是悟后真修。

  第六步,悟后真修到一定的时候,能够成片,二十四小时都是这样,然后起神通妙用了,从小到大,开始从他心通开始,别人起念就知道,别人的念头都明白。知道别人的根性怎么样,怎样对别人说法,对别人说法都是自然流露,这是第六步。

  第七步,起变化,身体可以一个变二个,二个变三个,身体可以到纸里面去,可以到花里面去。宇宙的能量可以产生变化了。

  第八步,即心能转物,智入无间,百八三昧,开始契证。到后来,变化自在,神变自在,入一切三昧自在,有无量自在,无量成就,无量方便,到后来,有圆满自在。第八步,成佛。

  每一种修行,都是这样的,但是有的方便只能走到几步为止,有的能走到究竟。

  二十二、问:宗教与佛法

  。

  答:在你了解宗教之后,才能肯定宗教的积极意义,但是,进一步讲,一个真正修行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通过他的学习,他的观照,他就超越了宗教的本身。宗教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存在,或者是某种人生的理论,但是它本身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有社会的利益,社会存在的条件。有几方面构成的,象教主,教典,教法、仪规等等因素来构成。这里面包含了真理,包含了宗教的美德。但,你见到的是外在的,没有见到内在的。因而你也许会产生误解。当你见到外在的东西的同时,如果你见到了内在的美德,真实的精华,你会…

《空谷的回音 与苏州居士对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