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堕落,将其转出来。
2,了知心念本身是空的,是自己作意引起的,不能执著在这上面。
3,通过对治,将女的(异性)观成毒蛇。
4,转移这个念头,比如散步,看书,听音乐,诵经等。
5,把女的观成菩萨,因而不能这样的。
6,持咒,持楞严咒效果很好。
7,加强身体的锻炼,精神内向的人容易产生这种念头。
总之,要将集中的这一点分散开来,分散开来以后,就超越了。
四、问:当打坐觉得有个“空”之后,该如何修行?
答:当你打坐,慢慢地契入“空”的时候,你不要注意这个空,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在空的背后,“觉”的地方,是谁知道空?或者讲谁知道这个地方。不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也不在虚空中,不要加以任何有为的作意。这样去体会,深入地观照,直到以后,那个空会突然地消失,“空”空以后,还有个灵明湛然的“知”,知也不要,方到法身正位。
打坐的时候,先到空,然后再按上面讲的做,如果没到“空”,那样做是没有用的。
五、问:平时工作很忙,是念佛,还是怎样修比较好?
答:在工作中要以修心养性的方式去工作,用意不要太重,用智慧才能去体现,要将工作分段,工作中间要有休息,不能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用一个一个的小段来将工作分开,小段分得越多,你的精神越好,再以不动之心去应付一切事缘,方能轻松自如。如果你能在事上修行出来的话,你的力量很大。还可以在工作中间补充一些营养(包括一些食物的营养)
六、问:何为“一把擒来”?
答:没有如理观照,依法行持的人获得一个当下无念的觉知,是不可能的。所谓真正“一把擒来”的人,他在平时修行中已经将本性上的执著等方面破了,到时不擒而擒,所以平时的修行很重要。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有机缘性的呈现,而且,他也不以为是“一把擒来”,只是如是。有过“一把擒来”之后,他时时都是,时时都在,不用再去擒来。所以平时的修行很重要。
七、问:运动员“出神入化”的表现是不是本性的出现?
答:不是,这是习惯,是妄念太集中,太熟练,而到达身心一致与技巧的自然化。
八、问:妄想是否海印放光?
答:不是,当你把妄念当做妄念,把妄念当做一个对象,然后用一觉察去觉察它的时候,这个觉察也是妄的。不是海印放光。当你妄念和真心都消融的时候,没有妄和真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是海印放光,离真也离妄,即妄即真,才是海印放光。
九、问:请老师关于“对照”作一下开示。
答:当你与不同的事物做对照的时候,看你的心动不动,如果你的心随着你的对照动心的话,那就是凡夫的烦恼的执著。能够照一切而明明白白,而且这里面没有彼此的区分、对立的感受,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的智慧。
十、问:对境心数起,和妄念有什么区别?
答:对境心数起,就是镜子,时时照物,不是妄念。妄念是上面的灰尘,镜子上的灰尘,你要去掉,说明你还没有见到镜子。如果你见到镜子,那么,也就没有灰尘,镜子是不动、透明、灵活的,它要起照,所以对境心数起。
十一、问:心起和妄念的区别?
答:心起是起而无起,是妙用。它的起是全体起,它的灭是全体灭。它的起是针对灭来讲的,如果你不要灭妄念,那么,起也不要起了。起是本来起,灭是来本灭。所以,菩提那来长不长。
十二、问:分别和无分别
是二种吗?
答:信心铭不是讲么,“二种”要去掉。“一种”也不立。明白二种已经不了义了,但是明白二种之后一种也要去掉,才是实相妙明真心。
十三、问:在《金刚经》上说无四相,在《涅槃经》上又说常乐我净。这种无我和我怎么区别?
答:众生执著于世俗的常乐我净,产生了颠倒,所以《金刚经》通过智慧的观照,来破四相,在这之后内在的世界变得清净了。不再随着无常而无常,也不再随着常见而落常见,超越两头的。超越两头之后,它的常才是真常。离开了有我和无我之后,这个我才是真我。超越清净和染污之后,达到的净才是真净。离开了苦和乐之后,才是真乐。究竟的乐不以感知为乐。真实的我不以分别为我。真正的净不以比量为净。
究竟的常乐我净是对无常或者说无四相来讲的。因为落在智慧的空的方面,会形成佛果上功德的缺陷。认为没有四相就行了,悟得没有四相之后,还要行一切善法,还要具足佛的一切庄严。在离四相、具庄严的当下,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常乐我净的境界上本来是不可说的,因为有无常所以要讲常,因为有无我所以要讲这个我。
十四、问:修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大家觉得我与他们不一样。存在一种“不同”,能否请老师开示一下?
答:因为你是在世俗角度去修行的,你没有摆脱它来追求佛法,所以众生觉得你和他们不同。而且就本身而言,众生界也是不同的,但是因为共业的关系,他们模糊了这种不同。但是,你学佛法以后,你依据他们的共同又出现了不同,而这种不同,在他们来讲,你想摆脱他们的不同、他们的一致,在他们认为你就不同了。当你不用摆脱的时候,在你内心里既超越了它,又融和了它,你不表现为特别的时候,同和不同都消失了,离开了同和不同。这个同和不同都是你造成的,不是众生造成的。因为你想不同,所以你就成为了不同。
当你超越了这些之后,你就没有不同,但又有不同,这种不同非常地亲切,你既和他一致又不一致,个中的味道要细细地品味,和你处得越久越觉得欢喜。但这是不自觉的,他会觉得你有一个修养性的东西,但又找不到,这才成为你的道行。不然的话,你以一种标新立异,一种不同的东西来影响他的话,他会找一个东西来和你对立,他要接近你有点困难。如果你一切同,而你的心不同,他的心接近你的时候被你融化了。这种同和不同才成立微妙的境界。
十五、问: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接受你的帮助,觉得有点开心,别人不接受你的帮助,就觉得不太开心?
答:其实不是帮助别人,也不是别人帮助你,这是因缘,在因缘中没有能帮助和所帮助。现在你问我答,不是我帮助你,也不是你帮助我,你的问是空谷的响音。空谷的响音,它会回应,这种回应成为自然。
如果菩萨有我帮助你在,就有我在,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因缘法是空,既然空的就没有这个在。没有能帮助和所帮助。不建立这个东西。不建立这个东西,就没有功勋、就没有功利思想,没有地位、没有高高在上等习气,没有我慢,没有任何个人的东西存在,那就形成自然的道。
十六、问:我们所见到的相,都是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既然是自性中流露出来的,为什么还要修行佛道呢,还要回归这个自性?
答:因为自性被你所作用的妄心、被你烦恼的感知、你的无明的执取所覆盖了,产生了分离,所以你要认一个自性,然后来开发它,或者说来显现它的功德和作用,所以说这里有一个无明在,因此需要修行来消融一切覆盖。
十七、问:我们本身都具有佛性的,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及一切轮回的众生?
答:这是无始的,这不可以理论来探究的。
所以在大乘的经论中有这样的意思,虽然自性本有具足一切功德,但是它是空明无相的灵知。只能说它具,不能说它已经曾经拥有。当消融了无明以后,才能显现为真实的功德。这个消融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必须消融它,因为无明也是无始的,无明和自性不相分离。从理上来讲,无明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无明,因为你被无明覆盖。从究竟的佛的功德上来讲,佛的功德就是自性,自性就是功德,就是光明,就是智慧。看你处在那个角度。作用在那里就在那里。
当你认为你有一个本性,外面有种种法相的时候,你已经分离了。因为相就是本性,不能在相以外再找一个源头来显现它。至于禅宗为什么要脱落根尘,见到本性,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而他见到的当下是空的,空的灵知并不究竟,并不能完全包容道,只是道的一个阶段或者说一个成份,一个显现的阶梯,才认识了它不再认相。但是认识到它不再认相还是有距离的,还不是大彻大悟的境界。如果你见到任何相,当然我们讲的见,也是分别说,其实见无所见,相无所相。没有一个整体,但是又没有一个没整体,成为一种不可思议。所以,禅宗到这里无法开口,不可说。当你的智慧,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一切时候都在修行。一切时候都没有障碍,虽然肉体还有障碍。肉体是你的一个报,可能肚子饿了还要吃饭,佛还有头痛的时候,这仅仅示现了报。在本性、智慧上已经没有了障碍。虽然任何东西都能破坏,但是般若智慧不可破坏。唯有智慧常在,这才是真实的道。所以有些人讲我有什么境界,讲境界都不真实,象清净,光明,也不要落在这上面。只是在那个时候,因为某种触动,产生了某种智慧,我明白了,这是最重要的。这种对境界的超越是最重要的,当然这种超越必须要通过智慧,而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破惑。人为什么不能显现为本性,就是因为有迷惑,有迷惑在,佛道、佛性就不会显现。佛性是本然自性,但是始终被那些迷惑覆盖着。所以境界都是本然的,不是追求的。一旦追求,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就成为了外道。
在真实道里面它不建立,也不否定,它始终处于一种原本-真实的地方。但这种原本-真实的地方是通过观照、破除迷惑之后自然回归的,不是有意追求的,有意是求不到的。
所以问题越多困惑越多,而且很多问题都是来自于书本。最好是直接涉及自已的心灵,自已心灵上所现起的烦恼、障碍、无知,把它化掉,回到真实的地方来。以这个真实来显现智慧,显现观照,才能透彻一切。这样是一条直接的路。不用拐弯。有很多问题的研究、很多的学习都是节外生枝。
空是法体,一切法以空来显现,但这个空不是分别的空,是离分别的空,不以空为空的空。那么,一个见到这个法体之后,他就自…
《空谷的回音 与苏州居士对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