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與蘇州居士對話錄▪P2

  ..續本文上一頁,會墮落,將其轉出來。

  2,了知心念本身是空的,是自己作意引起的,不能執著在這上面。

  3,通過對治,將女的(異性)觀成毒蛇。

  4,轉移這個念頭,比如散步,看書,聽音樂,誦經等。

  5,把女的觀成菩薩,因而不能這樣的。

  6,持咒,持楞嚴咒效果很好。

  7,加強身體的鍛煉,精神內向的人容易産生這種念頭。

  總之,要將集中的這一點分散開來,分散開來以後,就超越了。

  四、問:當打坐覺得有個“空”之後,該如何修行?

  答:當你打坐,慢慢地契入“空”的時候,你不要注意這個空,這個時候,你的注意在空的背後,“覺”的地方,是誰知道空?或者講誰知道這個地方。不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也不在虛空中,不要加以任何有爲的作意。這樣去體會,深入地觀照,直到以後,那個空會突然地消失,“空”空以後,還有個靈明湛然的“知”,知也不要,方到法身正位。

  打坐的時候,先到空,然後再按上面講的做,如果沒到“空”,那樣做是沒有用的。

  五、問:平時工作很忙,是念佛,還是怎樣修比較好?

  答:在工作中要以修心養性的方式去工作,用意不要太重,用智慧才能去體現,要將工作分段,工作中間要有休息,不能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用一個一個的小段來將工作分開,小段分得越多,你的精神越好,再以不動之心去應付一切事緣,方能輕松自如。如果你能在事上修行出來的話,你的力量很大。還可以在工作中間補充一些營養(包括一些食物的營養)

  六、問:何爲“一把擒來”?

  答:沒有如理觀照,依法行持的人獲得一個當下無念的覺知,是不可能的。所謂真正“一把擒來”的人,他在平時修行中已經將本性上的執著等方面破了,到時不擒而擒,所以平時的修行很重要。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有機緣性的呈現,而且,他也不以爲是“一把擒來”,只是如是。有過“一把擒來”之後,他時時都是,時時都在,不用再去擒來。所以平時的修行很重要。

  七、問:運動員“出神入化”的表現是不是本性的出現?

  答:不是,這是習慣,是妄念太集中,太熟練,而到達身心一致與技巧的自然化。

  八、問:妄想是否海印放光?

  答:不是,當你把妄念當做妄念,把妄念當做一個對象,然後用一覺察去覺察它的時候,這個覺察也是妄的。不是海印放光。當你妄念和真心都消融的時候,沒有妄和真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是海印放光,離真也離妄,即妄即真,才是海印放光。

  九、問:請老師關于“對照”作一下開示。

  答:當你與不同的事物做對照的時候,看你的心動不動,如果你的心隨著你的對照動心的話,那就是凡夫的煩惱的執著。能夠照一切而明明白白,而且這裏面沒有彼此的區分、對立的感受,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的智慧。

  十、問:對境心數起,和妄念有什麼區別?

  答:對境心數起,就是鏡子,時時照物,不是妄念。妄念是上面的灰塵,鏡子上的灰塵,你要去掉,說明你還沒有見到鏡子。如果你見到鏡子,那麼,也就沒有灰塵,鏡子是不動、透明、靈活的,它要起照,所以對境心數起。

  十一、問:心起和妄念的區別?

  答:心起是起而無起,是妙用。它的起是全體起,它的滅是全體滅。它的起是針對滅來講的,如果你不要滅妄念,那麼,起也不要起了。起是本來起,滅是來本滅。所以,菩提那來長不長。

  十二、問:分別和無分別

  是二種嗎?

  答:信心銘不是講麼,“二種”要去掉。“一種”也不立。明白二種已經不了義了,但是明白二種之後一種也要去掉,才是實相妙明真心。

  十叁、問:在《金剛經》上說無四相,在《涅槃經》上又說常樂我淨。這種無我和我怎麼區別?

  答:衆生執著于世俗的常樂我淨,産生了顛倒,所以《金剛經》通過智慧的觀照,來破四相,在這之後內在的世界變得清淨了。不再隨著無常而無常,也不再隨著常見而落常見,超越兩頭的。超越兩頭之後,它的常才是真常。離開了有我和無我之後,這個我才是真我。超越清淨和染汙之後,達到的淨才是真淨。離開了苦和樂之後,才是真樂。究竟的樂不以感知爲樂。真實的我不以分別爲我。真正的淨不以比量爲淨。

  究竟的常樂我淨是對無常或者說無四相來講的。因爲落在智慧的空的方面,會形成佛果上功德的缺陷。認爲沒有四相就行了,悟得沒有四相之後,還要行一切善法,還要具足佛的一切莊嚴。在離四相、具莊嚴的當下,就是常樂我淨的境界。常樂我淨的境界上本來是不可說的,因爲有無常所以要講常,因爲有無我所以要講這個我。

  十四、問:修行一段時間後,發現大家覺得我與他們不一樣。存在一種“不同”,能否請老師開示一下?

  答:因爲你是在世俗角度去修行的,你沒有擺脫它來追求佛法,所以衆生覺得你和他們不同。而且就本身而言,衆生界也是不同的,但是因爲共業的關系,他們模糊了這種不同。但是,你學佛法以後,你依據他們的共同又出現了不同,而這種不同,在他們來講,你想擺脫他們的不同、他們的一致,在他們認爲你就不同了。當你不用擺脫的時候,在你內心裏既超越了它,又融和了它,你不表現爲特別的時候,同和不同都消失了,離開了同和不同。這個同和不同都是你造成的,不是衆生造成的。因爲你想不同,所以你就成爲了不同。

  當你超越了這些之後,你就沒有不同,但又有不同,這種不同非常地親切,你既和他一致又不一致,個中的味道要細細地品味,和你處得越久越覺得歡喜。但這是不自覺的,他會覺得你有一個修養性的東西,但又找不到,這才成爲你的道行。不然的話,你以一種標新立異,一種不同的東西來影響他的話,他會找一個東西來和你對立,他要接近你有點困難。如果你一切同,而你的心不同,他的心接近你的時候被你融化了。這種同和不同才成立微妙的境界。

  十五、問: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別人接受你的幫助,覺得有點開心,別人不接受你的幫助,就覺得不太開心?

  答:其實不是幫助別人,也不是別人幫助你,這是因緣,在因緣中沒有能幫助和所幫助。現在你問我答,不是我幫助你,也不是你幫助我,你的問是空谷的響音。空谷的響音,它會回應,這種回應成爲自然。

  如果菩薩有我幫助你在,就有我在,就有我相、人相、衆生相與壽者相。因緣法是空,既然空的就沒有這個在。沒有能幫助和所幫助。不建立這個東西。不建立這個東西,就沒有功勳、就沒有功利思想,沒有地位、沒有高高在上等習氣,沒有我慢,沒有任何個人的東西存在,那就形成自然的道。

  十六、問:我們所見到的相,都是自性中流露出來的,既然是自性中流露出來的,爲什麼還要修行佛道呢,還要回歸這個自性?

  答:因爲自性被你所作用的妄心、被你煩惱的感知、你的無明的執取所覆蓋了,産生了分離,所以你要認一個自性,然後來開發它,或者說來顯現它的功德和作用,所以說這裏有一個無明在,因此需要修行來消融一切覆蓋。

  十七、問:我們本身都具有佛性的,爲什麼有無明煩惱及一切輪回的衆生?

  答:這是無始的,這不可以理論來探究的。

  所以在大乘的經論中有這樣的意思,雖然自性本有具足一切功德,但是它是空明無相的靈知。只能說它具,不能說它已經曾經擁有。當消融了無明以後,才能顯現爲真實的功德。這個消融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必須消融它,因爲無明也是無始的,無明和自性不相分離。從理上來講,無明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無明,因爲你被無明覆蓋。從究竟的佛的功德上來講,佛的功德就是自性,自性就是功德,就是光明,就是智慧。看你處在那個角度。作用在那裏就在那裏。

  當你認爲你有一個本性,外面有種種法相的時候,你已經分離了。因爲相就是本性,不能在相以外再找一個源頭來顯現它。至于禅宗爲什麼要脫落根塵,見到本性,也只是一時的方便,而他見到的當下是空的,空的靈知並不究竟,並不能完全包容道,只是道的一個階段或者說一個成份,一個顯現的階梯,才認識了它不再認相。但是認識到它不再認相還是有距離的,還不是大徹大悟的境界。如果你見到任何相,當然我們講的見,也是分別說,其實見無所見,相無所相。沒有一個整體,但是又沒有一個沒整體,成爲一種不可思議。所以,禅宗到這裏無法開口,不可說。當你的智慧,到了這個地步的時候,一切時候都在修行。一切時候都沒有障礙,雖然肉體還有障礙。肉體是你的一個報,可能肚子餓了還要吃飯,佛還有頭痛的時候,這僅僅示現了報。在本性、智慧上已經沒有了障礙。雖然任何東西都能破壞,但是般若智慧不可破壞。唯有智慧常在,這才是真實的道。所以有些人講我有什麼境界,講境界都不真實,象清淨,光明,也不要落在這上面。只是在那個時候,因爲某種觸動,産生了某種智慧,我明白了,這是最重要的。這種對境界的超越是最重要的,當然這種超越必須要通過智慧,而沒有定力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能破惑。人爲什麼不能顯現爲本性,就是因爲有迷惑,有迷惑在,佛道、佛性就不會顯現。佛性是本然自性,但是始終被那些迷惑覆蓋著。所以境界都是本然的,不是追求的。一旦追求,就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就成爲了外道。

  在真實道裏面它不建立,也不否定,它始終處于一種原本-真實的地方。但這種原本-真實的地方是通過觀照、破除迷惑之後自然回歸的,不是有意追求的,有意是求不到的。

  所以問題越多困惑越多,而且很多問題都是來自于書本。最好是直接涉及自已的心靈,自已心靈上所現起的煩惱、障礙、無知,把它化掉,回到真實的地方來。以這個真實來顯現智慧,顯現觀照,才能透徹一切。這樣是一條直接的路。不用拐彎。有很多問題的研究、很多的學習都是節外生枝。

  空是法體,一切法以空來顯現,但這個空不是分別的空,是離分別的空,不以空爲空的空。那麼,一個見到這個法體之後,他就自…

《空谷的回音 與蘇州居士對話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