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與蘇州居士對話錄▪P3

  ..續本文上一頁然消融對世界的執著。對世界相對的概念。消融對自身存在的分別、負擔。他突然之間會覺得脫開了這種任何的沈重任何的影響。生活在當下的空裏面。這種解脫、清醒的感覺是沒法形容的。只有內在的明白,當然這裏面有歡喜,但又不執著于這種歡喜。在這個明白之後,他要在緣起上起明了的覺照。朗照一切,明明白白的說話,清清爽爽啊,就是這樣,但,這是實有的嗎,不是。由緣而生,是明分,就是明體所現,象鏡子照物一樣啊,來來去去。空分裏面得根本智,明分裏面顯現爲差別智。如果這個空分和這個世界相對的話,那麼,這個空分是有分別的。這要注意,如果你感覺我的空很淨,但是看到這個世界很煩,這個世界不清淨,這個空分是不正確的。這個不是真的見到空性,這個空是感覺的空,覺受的空,不是真空。如果不真空的話,他對世界會産生一種厭惡,會退到自己這個圈子裏面來,一直保著它。很多修行人見到的空是這個空。這個空沒有用,這個空會産生另一種煩惱,甚至不願意起悲心,利益衆生,這個空執的障礙非常大。甚至入魔,因爲不具備正法、不具備現量、不具備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說一定見聞到離空之空,無分別的空,靈知活潑的,而且和萬物融和的,沒有彼此之分的,不是裏面好象是空,外面好象是有的。不建立這個對待。這個空是真空。然後,因爲有真空之故,它肯定要起照。朗照萬物,它是圓周的,不是說我看你只有你,執著在這裏,不是的,看到你,看而沒有看,這一切也是朗照的。所以說在一切法上,一切緣上都是圓覺的,一切皆圓,一切皆覺。時時刻刻都是如此,那就是明分。有了明分的時候,就能産生智慧、方便、慈悲、大用。都在這裏面顯現。

  這裏所講的明分不是當時見到體性的明分,是起照的明分。不再是修行的問題,是啓用的問題。所以一旦見到空性,他的明分就會出來。如果真的明白這個,不用執著于法。崗波巴大師也講,一個真正見到本性的人,不能斤斤于計較修行的精進或者不精進,精進和不精進是一致的。開悟不在聞思上作功夫。不在這上面努力,意思說你真的明白就是了。但是修和不修都是無礙的,而不要另外有所修,有所求。求一個法,或者求一個什麼東西,其實不需要再去求。就這樣子保任,這樣子覺照,這樣子下去。因爲所有的修的目的就是爲了達到這個,而你已經達到這個了,還要再去修個什麼?不需要修,但你,也沒有離開修,行住坐臥,念念即空又明,即明又空,空明不二就是真修。無爲真修就是大道。它是趨向于真實的菩提大道的。不求更好,很多人修行不成就是因爲被法所障。其實,一絲不挂,什麼都沒有,但是也不妨打坐,不妨念佛。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更容易成就,更真實。

  有些人世俗的東西能超越,佛法沒有超越,總是要修一個法,總是要得到什麼,總是要努力,其實越努力,離道越遠。它是要你息下來,要你回到原來的地方,原來的地方什麼都不是。

  法身就是我們的靈知,但我們初見到的靈知,由空來現,離知解、離分別、離感受的當下,了了分明,這個靈知的本身就是法身。但是這個法身在沒有透脫萬物之前。沒有超越我們微細的煩惱之前,這個法身不是廣大圓明的,它是一點靈光。而法身的圓滿它要借助智慧,通過智慧了達一切之後,法身才能圓滿。而在了達一切的時候,必須借助解脫,解脫一切束縛,解脫一切微細的煩惱,之後般若才能清淨,所以叁個是一體的。法身是體性,般若是觀照,解脫是事用。沒有法身你觀照什麼,你觀照的是有爲的;你有觀照,但你不去解脫,而觀照又起什麼用呢?觀照的目的就是爲了解脫。解脫煩惱,解脫執著,解脫習氣。解脫任何對你的影響的方面,只有解脫法身才能圓滿。不解脫法身怎麼圓滿呢?所以不要小看這一點靈光,而且這一點靈光沒有什麼非常奇特,沒有什麼神通,但把握這一點靈光,而且這一點靈光非常正確,它是真實性的,離分別的,本然性的,這一點一旦明白,禅宗來講,就是明心見性了。道上已經開始了,是真實的菩提心。就是勝義菩提心從這時開發了。然後依這個來起照,而不是另外有一個法,有一個什麼東西來起照。依這法身體性起觀照。依這法身體性的觀照來了一切。而不了而了,知道什麼都是自性的顯現,都是空化幻影。以不了的心來了一切法的執著,然後以這個了的功德來莊嚴這個法身,而法身才能圓滿。修道沒有離開這叁點。明白這叁點佛法都在裏面了。

  十八、問:有一只蚊子飛過,我把它拍死了,這是第一念。第二念,我怎麼殺生呢?第叁念,別管它,不要住在這上面。

  答:第一念,可以說是無心,也可以說是無記,第二念,是過去聽經,或者看書看來的。第叁念,是一種破的智慧。這在叁個念頭,其實都有落處的。應該不作意,在大悲的作用下,雖然把蚊子拍死了,不要作意想,但是不是不知道。正在知道的時候,充滿大悲,但是不作大悲想。這可以是一種修養,在平時養成一種大悲的心。你所有的心都是清淨的。那麼,在你作用的時候,就是放光。

  如果沒有到這裏,千萬不要輕易殺生!

  十九、問:請開示一心。

  答:很多人對待一心並不是很明白,不是你的思想“一心”,這個所謂的一心遍法界都是一心,一切衆生,一切萬物都是用一心來顯現的。都是同一個心,同一個源。所以這個心不是唯心的心,不是和唯物相對的心。不是你的精神和感覺的心,這個心要通過你的修行才能知道。雖然你不知道,但是你還是沒有離開這個一心。任何一衆生,無論是天上衆生,還是地下的衆生都沒有離開這個一心。

  二十、問:修行人怎樣不受世俗業氣的影響?

  答:修行人入定,降服煩惱之後,他的身體、生理現象得到相對的淨化的時候,就會發現一些敏感性的現象,別人的病氣會到他的身上來,那麼怎樣處理呢?

  第一個階段,應該回避,因爲它的力量不夠要保護,保護自已的定,自己的清淨,使自已的定和力量更加深化,使自己的覺受更加空,更加明了。養到一定的時候,以一定的方式,以悲願轉化衆生。這時他有一種不再受染汙的力量産生。因爲力量懸殊很大,現在的清淨是弱清淨,不是強清淨。而凡夫的力量是強力,凡夫的欲望,他的業力,凡夫的力量比修行人的力量大得多,我們把世俗的力量去掉了,我們新的力量剛剛産生,還很弱。這個弱正好受到他的侵襲,所以修行人有時覺得他消融了世俗的東西,他反而沒有了力量。其實這是正常的,你要養這一點清淨,養這一點輕安,養護到一定的時候,整天都是這麼清淨,都是這麼輕安,後來慢慢地力量才會增長。這個養出來的才是接近于道的東西,有這個在還不是道,接近于正定的東西。真正的好的能量,開始産生了。修道的人的氣是清淨的,因爲他發心清淨,不生煩惱。如果他在定中就養成了這種氣,這些在成道不成道兩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時候不能隨便地給人治病,有個祖師說,你隨便給人治病,就好比把家中的無價寶,拿出去換錢用了。得不償失了。這就是定氣,會由此産生智慧氣,産生空。沒有這股氣,是空不掉的,空也是無記空。

  二十一、問:怎麼樣“觀想”,我不是太清楚,能否請老師作個開示。

  答:這有一個階段的。

  第一步,你看這個杯子,不要有意去想,讓它自然呈現,就是看,不要想著看,然後,把眼睛閉上,有沒有,如果沒有,再看,如果有的話,不用再看。

  第二步,如果不用想它也出現,但那個空不在腦裏面,它在空裏面。你不能放得太近,要在虛空裏面,虛空裏面是原物。你就定在上面,不再注意身體,不再注意妄想,不再注意其它東西。

  第叁步,你不用想,它自然會出現。出現的很自然,而且很長時間能保持住,再起變,這個茶杯,不再是這麼小,茶杯變得很大,或者你觀的是水,遍虛空都是水,你也是水,任何東西都是水,如果你觀的是佛,那麼,任何東西都是佛,你融化了,這是第叁步。

  第四步,當這個虛擬之象出現的時候,你就入定了。定到極處的時候,突然之間就沒有了,這個虛象就沒有了。一片清朗,也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也沒有你,也沒有我,不可言表,就進入根本道了。

  第五步,根本智就來了。進去之後,有時這樣,有時不這樣,平時也這樣,平時是一種因緣的這樣。後來慢慢地不是那麼地清晰。但是它的利用,越來越大,不是停留在這裏。這是第五步。它和你的行爲構成一體,但是沒有動心處。當你有動心時候,把它拿掉就是了,這是悟後真修。

  第六步,悟後真修到一定的時候,能夠成片,二十四小時都是這樣,然後起神通妙用了,從小到大,開始從他心通開始,別人起念就知道,別人的念頭都明白。知道別人的根性怎麼樣,怎樣對別人說法,對別人說法都是自然流露,這是第六步。

  第七步,起變化,身體可以一個變二個,二個變叁個,身體可以到紙裏面去,可以到花裏面去。宇宙的能量可以産生變化了。

  第八步,即心能轉物,智入無間,百八叁昧,開始契證。到後來,變化自在,神變自在,入一切叁昧自在,有無量自在,無量成就,無量方便,到後來,有圓滿自在。第八步,成佛。

  每一種修行,都是這樣的,但是有的方便只能走到幾步爲止,有的能走到究竟。

  二十二、問:宗教與佛法

  。

  答:在你了解宗教之後,才能肯定宗教的積極意義,但是,進一步講,一個真正修行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通過他的學習,他的觀照,他就超越了宗教的本身。宗教是一種形式或者說是一種存在,或者是某種人生的理論,但是它本身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有社會的利益,社會存在的條件。有幾方面構成的,象教主,教典,教法、儀規等等因素來構成。這裏面包含了真理,包含了宗教的美德。但,你見到的是外在的,沒有見到內在的。因而你也許會産生誤解。當你見到外在的東西的同時,如果你見到了內在的美德,真實的精華,你會…

《空谷的回音 與蘇州居士對話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